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3/08/05

25萬人的民主煙火

到海德堡當晚,透過網路見證了八月三號凱道上震撼的畫面,輾轉難眠。次晨看了終場演說,數度激動。稍稍沈澱後,決定放棄下午行程,為這一刻寫下筆記數則,輯為七節:(1) 不滿與聲勢 (2) 正義的普遍意義 (3)「去政治化」的政治 (4) 和平路線的辯護 (5) 治療、啟蒙與消費  (6) 論述能量的缺口 (7) 煙火與焊槍。

時間有限,倉促成稿,加以海外資訊掌握難免偏頗。疏漏之處,尚祈雅涵。

0803

(圖片來源 http://imgur.com/CUNzrlO)

1.不滿與聲勢

「二十五萬!?」

昨天一下午轉了五趟車,晚上八點多終於見到在海德堡念書的琬晴,聊沒兩句問起凱道活動,被告知參與人數時,心頭震了一下。

才不過一週前,我曾在給1985 召集人的私信中質問:

「你們真的對下週的出席人數這麼樂觀嗎? 一來下週新聞熱度已降,二來上次活動的看法評論分岐,除非你們這次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議題設定,或是某種造勢,讓大家感受到足夠的急迫性,否則我覺得,人數不那麼樂觀。

社運出席有兩種人,一是組織動員,二是社會心理的浪潮,前者踏實,後者如流水。上次出席者,相信九成以上是後者。流水民氣,豐枯有時,要能看勢而為。上次聚集的民氣,有特定因素,若錯以為是聯盟的號召力,那或許是傲慢的錯覺…」

不過後來幾天,隨 CF登場、「公民之眼」設計出稿、名人相挺、乃至八月一號在蘋果那篇〈大破大立 痛改前非〉的論述,讓我感受到1985的能量,比我想像的更有為有度。適逢大埔、服貿爭議延燒,民怨累積,又被吳易澄改編的〈你甘有聽到咱唱歌〉引爆,越來越多人在網路聲援,聲勢反轉向上。而軍高檢在遊行前偵結起訴,引起的不滿,更有火上加油的效果。

如果說民氣如流水,這大概就是山洪爆發。回想自己一週前的保守提醒,25萬,像是打了我一巴掌,但很痛快!

2. 正義的普遍意義

看了 803活動最後四十分鐘的演說,雖然某些陳述邏輯上太絕對(例如出現無數次的二分法),但仍有不少令人擊節讚賞的地方。

最讓人激賞的,是講者沒有壟斷匯聚的民氣,反而站到對「正義」更抽象的理解高度,質問「我們對公眾議題的關心,是不是有太多的選擇性?」他將這股民氣導向大埔、服貿、核四等爭議,並聲援當時在立法院僵持的社運團體。

「你們記得嗎?就是今天,今天就是三年多前,那位大埔朱阿嬤的忌日,你們還記得她嗎?」這話,想必像一聲雷在許多人心中炸開。不管1985在選擇日期的用心,或是後來發現的巧合,都讓這場以「為仲丘送行」為名號召的運動,有了更普遍的意義。

不過後來涉及到「程序」的抨擊,卻走進一個誤區。講者抨擊馬英九對「修法程序」的堅持,指責服貿、核四等議題「不照程序」。講者可能沒弄清楚的是,馬政府目前處理服貿、核四的方式,其實大致符合現行法令下的程序規範,所以不能說馬「選擇性的重視程序」。

這裡的癥結,是現行政治程序不夠民主化,無法保障公民權力的實踐。而馬英九主要的問題,一方面是他選擇性地以「尊重法律」為名,利用這些程序障礙,保障自己選擇的政治議程。二方面是,對於引起民怨的法規,他未能展現出政治領導者的風範,引領制度變革。

3. 「去政治化」的政治

上次720公民教召,一些台派社運前輩延續之前「社運幼體化」論述,嘲諷1985選擇的「去政治」色彩,認為無法成大事。1985顯然聽到了,並選擇捍衛自己「無關藍綠」的立場。這次演講中,他們畫清與民進黨的界線,也重申公民凌駕於政黨的主體性:

「我們期盼以後這個社會,是公民的白衫軍來綁架政黨,而不是公民被政黨綁架。剛才大家都看到,很多不分藍綠的政治人物,都必須跟著我們的腳步走,剛剛有很多立委到了台下,我們不讓他上台,他們必須跟著我們的腳步走,這就是我們公民力量的最佳證明!」

不可諱言,這種與藍綠政治切割的定位,正是1985得以號召那麼年輕人站出來的主因之一。這些二三十歲的青年,多數成長於藍綠惡鬥的年代,也厭倦於非藍即綠的邏輯。

但其實,1985企圖「甩脫藍綠對抗框架」,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是一種對政治光譜的重界定,對政治形式的新發想。這股政治力量,用「去政治」去描述,只是掉進把「政治」限縮在「藍綠政黨政治」的想像力陷阱。

只是當1985試圖甩脫過去政黨惡鬥的框架,「初期」付出的代價,就是對當前政治體制運作的生嫩,雖然能成功舉辦活動,卻無法在當前的政治過程精準有效的施壓。例如在過去兩週內,立法院有兩次開會討論「軍事審判法」,這麼關鍵的場合,卻不見1985動員組織介入,錯失交鋒戰場。

所以即便昨晚過後,有人持續看衰,也能理解。

4. 和平路線的辯護

社運前輩們另外一個批評,是1985的溫良路線。關於這點,演講中一方面用「和所有現場朋友的約定」做很好的交代,一方面也用「我們會不會再回來?我們下次回來會給它好過嗎?」留下拉高抗爭的想像伏筆,是很好的交代。

不過更重要的是,講者提到「在場有很多女性朋友、年長的長輩,甚至是母親帶著孩子出來。現場有多少人是你這輩子第一次上街頭的… 我們有義務保護他們」。保障安全是一種負責,而回歸根本,也正因為主辦方堅持這種保障,大幅降溫良族的「風險預期」與進入障礙,才替這次公民行動廣開參與之門。

而如我們所見,平靜冷靜的的二十五萬人,能發出的壓力,確實會發出不亞於激情衝撞的幾千人。在這,我支持他們的選擇。

1985最後跟其他社運團體喊話,「公民活動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社運組織,也許方向不同、訴求不同,但是我們相同的是,我們都是一群不冷漠、堅持理想的人。」看在習慣批判性地突顯路線歧異,甚至動輒分道揚鑣的台灣社運圈,這種告白或許有點天真,卻至少,透露了一種兼容並蓄的氣度。

5.  治療、啟蒙與消費

這場活動最大的成就,大概是一種「集體治療」。

一方面,眾人前所為見的聲勢為仲丘送行,讓洪家人能確信,仲丘的死,有了歷史性的重量。雖說悲痛難免,但這是一種對於在世者的療癒。

二方面,這也是對七月以來,在一系列爭議事件中倍感痛苦的台灣民眾,一種集體療癒。昨夜在景福門四周的二十五萬人,一起歌唱、一起出氣,一起用每個人的現身與手機的光,照亮彼此內心,也照亮更多在電視機前、在電腦螢幕前見證的我們,讓每個人確信,台灣社會的良知、正義,還在這裡。先不論能促進什麼改革,這就很有意義。

也有人提到,這次運動在青年公民啟蒙上的教育意義。

確實,正因這場活動的「非專業」、「去政黨」的鄉民特質,因為前述「和平非暴力」的路線定位,使其更能號召出許多傳統政黨、社運團體難以召喚出來的公民,第一次響應實踐街頭抗爭。「我們站出來,我們就改變了我們自己」,這種現身與參與必然有內在轉化的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1985 的運動,跟先前有名媛藝人加持而更熱絡的反核運動一樣,都透過透過抗爭的「去典型、綜藝化、嘉年華化、溫和化」來降低參與門檻,擴大了「街頭抗爭」實踐者的社會板塊。

不過這種過程,似乎也有代價。

最大的代價,就是為了增加動員、降低參與門檻,活動本身越益創意花俏,訴求論述卻走向「淺碟化」。整體效果雖然壯大的「運動」的規模與可看性,卻不免將之從一個旨在促成政治改革,可能枯燥、危險、悲壯的集體「政治行動」,轉變成一種壯觀、安全,並能讓人能去參與、觀看、體驗、感動,並集體情緒中成就某種偉大感的「消費對象」。

「我很討厭現場有些人,根本搞不清楚在抗議什麼,只是過來打卡、拍照,覺得很酷很興奮,」聽一個朋友轉述在場者的抱怨。這些「追隨壯觀的泡沫」,正式這種運動消費性的註腳。

6.  論述能量的缺口

上次在720活動的討論中,我提到「聯盟提出的行動訴求,措詞略呈空泛,在制度改革部分著墨也有不足。」兩週以來,他們顯然有吸收社會各界的建議,先在八月一號撰文指出軍中文化的積弊,以及軍方未能落實國防二法的精神。緊接著登場的803行動,也提出「調查歷年冤案」、「承平時期廢除軍審」等主張,擴大訴求格局。

格局拉大了,但是訴求主文讀下來,仍有不少或許還須斟酌微調的敘述,對於落實上的法律細節也待其他人協助補充。而聯盟前後發言立場,也偶有核心價值模糊的問題。而正因在實質政策博奕上的深度有限,江宜樺才能用四點回應,輕巧承接二十五萬人背書提出的訴求壓力。晚會結束眼看江魁出招,1985至今也沒能有效回招,還須勞動其他人奔走提醒這四點的陷阱

我想到1985聯盟的草創之初,初次聚會的39人,分別分成媒體、文宣、活動、糾察四組,也難怪在廣宣與活動上交出漂亮成績。但相對而言,我常想為什麼沒有類似「議題組」「論述組」或「政策策略組」的編制?若以政策改革為目標,這就像是一家行銷公關亮眼,但是不重視產品RD生管的公司。這種公司很會賣東西,但賣出去的,卻不見得耐用。

7. 煙火與焊槍

走筆至此,我有時覺得八月三號的活動像是看見一場璀璨煙火,壯觀、華麗、感人,有療癒效果,也團結了許多觀看者的情感。但若以政治改革為標,這場運動在論述上 的深度限制,以及在政策交鋒上對當前政治程序的陌生,都欠缺精準的火力。

比較起來,傳統倡議型社運團體對議題持續研究,對政治過程緊迫盯人,若以用火為喻,比較像焊工。焊工平實、辛苦、需耐高溫,但能以有限的燃料產生精準的火力,焊在關鍵的節點。

這種對比,並不是說1985的運動無效。當你匯聚龐大人氣,就像降龍十八掌打過去,認穴不準無妨,也會構築壓力讓政治人物擠出一些東西。但只是相對於社會動員能量的政治效果,前者是很粗放的,後者則相對精緻。

1985聯盟似乎隱約察覺到這種不足,所以當晚說到「我們很努力策劃這個活動,但是我們不是專職的社運團體,我們只是來自各個領域、為了共同理念聚集的夥伴,因此整個活動中必定還有許多瑕疵,我們在此深深向大家致歉..」

這段自白,展現出一種謙卑的柔軟力量。

只是,就像青年優惠貸款,這種訴求於青春業餘的同情,一輩子只有一次。週六過後 1985有人也在問,未來要如何將這股民氣延續成穩定監督力量?

大方向上,我怎麼想,都無法迴避「組織化」一途。近者,釐清核心價值,成立某種公民議題動員平台,甚至延伸特定議題的倡議/關注團體(如軍中人權監督小組),遠者,實不應迴避思考正式組黨,填補當前政治光譜缺口的想像。

不然,1985很快就會發現,只有在他們的街頭主場,藍綠政治人物會跟著他們的腳步走。晚會落幕,連他們走到哪都看不見。

只是回頭一望,過去企圖跳脫藍綠對決者眾矣,例如泛紫聯盟紅衫軍第三社會黨、橫跨左傾知識群中從統到獨的光譜,卻無一能延續其政治氣候。當中的比較分析,以及對於白衫軍的意義,有太多超過目前能談的。

致謝:我要特別謝謝在海德堡大學念 transcultural studies 的李琬晴。彼此素昧平生,僅在臉書相識,就慨然提供自家住宿,出借單車,還在我抵達當天帶我去超市採買生活用品,讓我得以省下大半天安頓時間,撰寫這篇筆記。

廣告

回應

  1.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要精緻化,要專業化,要組織化,有遠見為這一場盛事擘劃未來的人趕快出來承擔這重責大任吧!人民正需要這些人才!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