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是台灣媒體這幾年關注焦點。憂心自婊的報導中,總不免提到新加坡作為「國家成功組」的對照。從去年新國副總理尚達曼的「台灣人才流失論」、日前《聯合報》「搶救人才」系列報導,到最近吳寶春的新聞,媒體對新加坡的呈現,多強調「經濟蓬勃、高薪攬才、政府行動積極、國際人才薈萃」的形象,以凸顯對台灣「經濟停滯、薪資走低,政府顢頇僵化、人才失血」的焦慮。
這些對照,反映出某些事實,也確實凸顯出台灣沈苛,如對外籍人士不友善的法令環境,以及台灣日益惡化的勞動條件等。然而媒體對新加坡的「借鑑」,往往聚焦政府作為與優渥薪資,相對忽視新國得以吸引人才背後的結構因素,甚至是付出的社會代價。其帶來的討論也無法讓大家持平思考,所謂「新加坡模式」到底是不是台灣能夠(或是願意)複製的。 本文將從新加坡的地緣位置、資本結構,社會階級三個面相,討論新加坡「憑什麼」吸引人才,並帶出對人才的定義、效益,與競逐代價的反省。
後冷戰的地緣價值:台/新經濟的洗牌
新加坡政府常強調,自身是個「毫無資源」的小島。這種論述,一可激勵國民危機意識,二能凸顯政府之有為,但卻忽視新加坡最重要的「資源」:位置。
新加坡位於中南半島南端,扼守馬六甲海峽(Melaka Strait)。是西方的印度歐洲、遠東的中國日本,與南半球的紐澳,最具效益的轉口港。1819年東印度公司的Stamford Raffles 登陸後,曾興奮稱此是「馬來群國的肚臍」(navel of the Malay countries),預見其優異的地理條件,將取代鄰近諸港(如十六世紀崛起的馬六甲,十八世紀晚期開發的檳城)在國際貿易的位置。未久,新加坡港也確實成為大英帝國貿易體系的「亞洲十字路口」,川流著人流、物流與金流。
二次大戰後,新加坡的地理價值一度受限。冷戰封鎖影響到新加坡的轉口經濟,馬共與越戰也接連造成區域的不穩定。1965年獨立後的新加坡,努力追隨日本台韓發展製造業,擠身亞洲四小龍。當時新加坡因人口腹地小,長年敬陪末座,但至少仍交出傲於東南亞鄰國的成績。
冷戰體系瓦解後,重新擦亮新加坡的地理價值。一方面,九十年代全球化浪潮下洲際貿易的增加,大幅提昇新加坡轉口港的地位。二方面,東南亞經濟體量的崛起,也讓在相對西化/ 現代化的新加坡,重新扮演起區域商業節點的角色。例如,許多鄰國浮現的新富不信任本國金融機構,選擇將資產放在新加坡。而對志在東南亞市場的跨國企業,也將交通方便、法治安定、通行英語的新加坡,視為最方便的據點。新加坡在九十年代後的經濟提昇,除媒體吹捧的政府政策,亦應歸於後冷戰經濟地理結構的改變。
反觀台灣,冷戰結束帶來相反的經濟效果。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一個外部因素,是處於冷戰前線的戰略價值。戰後初期的美援,與後來台美的策略貿易,多少都反映美國鞏固戰略堡壘的意圖。冷戰結束後,這種戰略意義即便沒有完全消失,業已弱化。相對而言,逐步開放的中國夾其廉價勞力與龐大市場,對台灣產業形成巨大的磁吸效應,逐步掏空產業。九十年代台灣也曾編織「亞太營運中心」理想,企圖扮演起西方企業經略中國的基地。但美夢終究不敵兩岸對峙下,產生的種種(兩岸間,與台灣政黨間)的不信任。連作為基本條件的通航,都遲至2008年才實現,早錯過歷史窗口。
簡言之,冷戰結束重新凸顯新加坡的地理價值,鞏固其在洲際貿易與區域經濟中的重要性。卻造成台灣在國際製造分工上的邊緣化。經濟地理結構造成兩地經濟活力的差異,也造就對某些人才流動的結構誘因。
國家資本主義:薪資結構背後的手
新台兩地另一個關鍵差異,在於經濟體系背後的資本結構。台灣產業經濟高度仰賴私人資本,商業媒體總在追逐幾大財閥家族、企業間的合縱連橫。國有企業曾在某些領域有一定影響,卻因效率不彰,在九十年代社會對國家的普遍不信任中,搭著新自由主義的論述逐步私有化。
相對而言,新加坡私人資本的影響小許多,其產業經濟主要由「外資」跟「國家資本」主導。外資的重要性不復贅言;新加坡從開港本身,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至今對於新加坡在「區域經濟中的角色」而言,跨國企業仍具關鍵地位。至於國家資本,更是形塑國家經濟的主力。例如,有八成以上國民居住在政府建屋發展局 (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 HDB) 興建銷售的組屋,土地開發利益多數收歸國有。而由政府全資擁有的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掌握了涵蓋新加坡的等各關鍵領域最主要的企業,例如:
交通:新加坡地鐵公司 (SMRT)、新加坡航空 (Singapore Airline)
航運:港務集團 (PSA International)、Neptune、Keppel 航運公司
通訊:新加坡電信 (SingTel) 能源:新加坡電力公司 (Singapore Power)
金融:星展銀行 (DBS)
媒體:新傳媒 (MediaCorp)
科技:新加坡科技 (Singapore Technologies)
這些「政聯企業」(government-linked enterprises)在法律上是私人企業,但新國政府仍能透過資本供給、董事會人事與特殊法令等工具,影響公司營運。某種意義上,新加坡實現了,孫文主張的「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相對於台灣近年臣服於私人資本邏輯,容許財團竊國,新加坡的「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保障政府(作為公法人)對各種經濟產業的掌握,不致全然淪於私人逐利之器。從台灣角度觀察,一定會質疑這些企業運作透明度,實際上圖利了誰。確實,淡馬錫的財務不夠透明,正是其廣受批評的重點之一。新加坡民間多少有「政府把大家的錢輸掉了」的疑慮,或「富了政府、窮了百姓」之譏。但無論如何,法律上這些企業的資本利得,還是屬於全民的集體資源。
對於吸引人才而言,國家資本主義有什麼意涵?
一,由於資本集中在國家手中,當政策上認定需要特定人才,新加坡政府(既其關係機構)有豐沛資源創造誘因。相對而言,台灣政府預算緊缺,揮灑空間受限。而台灣民間企業追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即使有社會責任,也不會將「為國覓才」列為首要。
二,由於新加坡政府掌握各領域中最主要的企業體,使其有相當能力規劃不同職位的薪資級距,而非被動由市場決定。意識型態上,新加坡又強調「有能力者得高薪」的信念,採用陡峭的薪資級距,壓低多數中低階級的薪資,將資源集中於吸引高階人才。
階級化的社會結構:菁英的尊榮
台灣媒體報導常給人「去新加坡工作=高薪」的印象。以過去數月見聞,這種偏見害慘了某些懵懂來新加坡創盪,卻只能在社會底層打滾的人。現實一如前述,新國有很陡峭的薪資級距。其吉尼指數 為0.481(WB, 2011),不僅高於國際上通用的警戒線0.4,更遠高於台灣的0.342(主計處2010)。新國政府鎖定的「人才」,確實有令人艷羨的待遇。但中低勞動者薪資不見得比台灣高。若考慮新國物價與房租水準,生活品質甚至不及。
新加坡人力部出版的《2011年新加坡薪資報告》,列出各職務的所得中位數,提供一個綜觀新國所得結構的窗口。報告中可發現,新加坡固然有些職務能有10-16.7 K 新幣的高所得(台幣24-40萬),如公司主管、金融交易員與大學老師;但另一方面,也有只賺0.7-1K(台幣1.7-2.4萬)的職位,如清潔員、收銀員、侍者,建築工與製造業某些操作員。特別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只是「中位數」,不管在高端或底層,實際分布都更廣。例如某國際著名學者,據聞月薪達三萬六SGD(台幣86萬)。而在底層,我也認識一些家庭幫傭,月領350新幣。
「怎麼活呀?」一些在新多年的台灣朋友,聽聞底層薪資都感不可思議。畢竟新加坡基本生活開銷約是台灣兩倍,住宿成本更高。目前政府組屋雅房價格大約600 SGD起跳,地段稍好者上看800-1000,私人公寓更高。以我碰過的人而言,月薪一千五以下的通常跟人「搭房」,或許兩到四人一間。收入不及一千者,通常吝於外食,儘量自煮。月薪八百以下者則多住宿舍,五百以下者,則為包吃住的家庭幫傭。
新國有驚人的所得差距,卻尚無大規模動盪。除政治管制外,我以為有兩個重要因素:
一、新加坡的外籍工作者達129萬,占整體就業人數 38%,其中95萬屬於低薪的「工作准證」持有者(相對而言台灣外勞約45萬,占整體就業人數4%)。除了製造業、建築與家庭看護外,新國外勞廣泛分布在各種低階服務業,擔任從店員、廚師、清潔工、房務員、巴士司機,甚至和尚等工作。這些外勞基於寄人籬下的現實,往往更安於接受許多新加坡人難忍的勞動條件,也大幅降低許多產業服務的運作成本。
二、階級化的社會空間:新加坡八成居民住在政府組屋,搭公車地鐵,在附近低價的「咖啡廳」與熟食中心覓食,在組屋商業區或地鐵沿線購物商場消費。相對而言,新國致力吸引的「人才」則住在有門禁管理的私人公寓,許多開車,能負擔更奢華隱密的飲食消費選擇。這種從居住、交通、飲食、消費、社交等「階級化的社會空間」,許多國家都有。但在新加坡「規劃理性」的高度穿透下,顯得特別清楚嚴實,減少了菁英人才在享受物質資源時,面對中低收入者「相對剝奪感」的尷尬。 其實,「運用外來勞動者」與「切割社會空間」,均承襲自英國殖民的治理藝術。而當今新國提供給菁英人才的──不管是低廉的服務成本(如傭人),或清楚界定的階級空間,均只是重現當年殖民統治者享受過的,在故鄉難以尋見的,尊榮。
代結論:人才定義、效益,與競逐代價
新加坡得以吸引人才,除了政府擁抱全球化的國策,與相關行政的彈性,本文也疏理了三個結構因素:一、後冷戰時期新加坡地緣位置的價值;二、國家資本主義下政府對薪資的開價能力,與三、階級化的社會空間,以及菁英階級享有的尊榮感。回看台灣地理條件,政府財政、與社會結構的差異,都不大可能複製新加坡的「成功」。不過本文目的,絕非打擊台灣信心,而是要從前述三點,各自引申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經濟吸引人才,還是人才造就經濟?」──這是社會學典型「結構vs行動者」的辯證。我第一段的論述,著重歷史結構如何牽動經濟地理,引領人才流動。我雖非極端「結構決定論」者,但希望這樣的討論,足以指出尚達曼(以及許多台媒)對「人才流動導致經濟表現差異」的單向論述,在某種程度上的倒果為因。
該段落也隱喻了「人才與環境契合度」的思考。當代新加坡扮演區域商貿節點,最能大展長才者,多是國際商貿與高端商業服務業(如金融、法律、廣告)的人才。相對而言,當新加坡致力打造成為教育研究的據點,也在國際評比排名前茅,我卻碰過某些學者或抱怨新加坡產業基礎不夠(工程領域),知識社群規模有限,學生欠缺創意,或研究新加坡本地處處受阻的問題。倘若再考慮到人文、思想、藝術創作,甚至是公民運動、社會實踐等人才,我則很難想像:他們會有多少比例認為,新加坡是有吸引力的沃土?
「環境適切性」的思考,最終也將帶出對「人才定義」的質疑。新加坡爭取的,無疑是某種定義下的(是有望帶來經濟產出,值得以高薪挖角)的人才。考量台灣當前的情境,我們應該死守相似定義不斷自我質疑,還是深入認識到台灣這片土地許多深刻耕耘者,「無法用金額界定」的價值?
二、新加坡政府搶人才的能力,已無疑問。還存在懸念的,則是「搶到人才」的效果為何?例如,新國也曾重金挖角不少電子業人才,但媒體很少討論,何以新加坡面對台灣,在電子業仍是一片慘敗。此外,過去十年新國重金投入生技產業,群聚了一群好手發論文。但論其技術轉移帶來的經濟效應,某位學界長輩坦承,「仍是一場不知輸贏的豪賭」。台灣媒體總只強調新國開出多少薪水,搶到哪些人,但罕見能進一步釐清有多少效益。
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新加坡政府調度國家資本的可責性(accountability)。如果高薪搶到的人才「不見得」能創造經濟價值,新加坡國民就有充分資格質問,政府憑什麼把資源揮霍在這些「外人」身上,而不是用於改善國民生活待遇?而這個決策過程有多少參與,多少透明?
三,勾勒階級化社會空間對菁英人才帶來的「尊榮」,也正是在提醒質疑,這個「尊榮感」背後隱含社會的組織原則。
政治上,拼湊大量外勞造成的「組合式」人口,無可避免地鬆動國民的邊界,也造成「政治主體」(公民)與「政治受體」(居民)的輕重失衡,破壞民主運作的原則。高度密實切割的社會空間,也瓦解了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內在連帶,並與集中式的專制政治有「親近性」。
在人文效果上,這樣的社會否定了「人皆平等」之信念,鞏固了某種「經濟地位決定論」的人觀。說到底,把「人」當成需要爭奪的「經濟資源」,本身就預設了一種對人「經濟工具化」的想像。這,是一種對人價值的異化。
【後記】本文主要觀點,成形於年初聯合報針對「搶救人才」專題做的一次採訪。幾個月後採訪見報,不意外的,受制於版面與字數線限制,許多觀念未能仔細展開。由於適逢「巷仔口社會學」王宏仁老師的約稿,我便趁機把這些想法整理成文字。本文原於五月六號刊於「巷仔口社會學」,次日陸續轉載於「新國志」、「ETtoday論壇」,跟「思‧想‧起」共筆部落格。此外預計將修改一份短版,刊於六月號的《人籟》。在此一併感謝各刊編輯對拙文的肯定,以及在傳播觀念上的努力。
1
By: asd199577 on 2013/05/08
at 09:30
本人在新加坡生活過12年,對這個小島國已經有深刻的了解,看到愈來愈多台灣人來當台勞,心裡真覺得台灣慘兮兮
本篇文對新加坡有不少誤解,也犯了台灣人常犯的對星國的錯誤認知,以下幾點提出來
1.台灣人總是過度解讀新加坡的外籍人才政策
新加坡的背景很簡單,以國家資本和跨國資本為主,經濟上以作為跨國企業的營運中心為做主要的產業模式,除了法規效率的完善,最缺乏的就是"勞動力",新加坡公民約300萬人+永久居民50萬人約350萬,但其產業規模已經大概達到香港(本地人約7百萬)的大小,國內就業機會遠多於本地人口,說簡單一點,就是國內缺甚麼人,就引進甚麼人,絕對是本身已經先有結構(產業多元且規模夠大),但缺乏相關人力,再說簡單明瞭一點就是,缺掃地就補掃地,缺清潔工就補清潔工,缺工程師就補工程師,就這麼簡單的一項政策,以確保來星設廠的跨國企業不會因為請不到相關人員而撤出,就這麼簡單的邏輯而已。新加坡政府做的事,只不過是主動幫忙國內跨國企業請他所要的人,來台灣集體招工程師,也是招回去給星國內的美商德商等"外商跨國公司"使用,
試問新加坡一年畢業的大學生才多少人?而電子科系才多少人? 在新加坡的高薪人士很多根本是直接領”外國企業”給的global pay,重點在於跨國企業願意把這些職位是放在新加坡而不放在台灣,這才是人家能給高薪的關鍵,先有高薪職缺,才找人,而不是像你說的,盲目地找來卻沒經濟效益。
至於台灣該學新加坡的人才政策嗎?台灣人自己就業機會都不夠了,高薪的位置也不會放在台灣,餅都做不大了?你說呢?台灣媒體把新加坡的人才政策錯誤解讀成”因為吸引了很多人才,所以經濟實力增強”,在現今資訊流通的時代,連對別國的解讀都會失誤,那還有甚麼好說的?
台灣人接收的訊息的是有缺角的,尚達曼的邏輯或是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來的邏輯都是一樣的,”在新加坡,跨國企業超多=>就業機會遠大於本國人力(舉個例,一年要1萬個工程師本地只產出1000個,仔細想想新加坡一屆的學生總數才2萬人)=>拉緊外籍人才門檻=>跨國公司將人手不足=>撤出新加坡”,然而台灣的背景一樣嗎? 台灣的產業大餅有做到職缺>>>本地人嗎?沒有的話,建議台灣沒那屁股就不要吃那瀉藥
By: asd199577 on 2013/05/08
at 10:47
2.新加坡的產業
說新加坡電子產業慘敗給台灣這我就一點都不認同了,好歹先google “新加坡電子業”,電子業再怎麼說也是新加坡製造業佔gdp比重最大的一環,你可以說星國內的熱門產業還是金融業,但電子業一點都不冷門,而且對一個念電機的學生來說,生在星國的前途比較好還是生在台灣? 前10大IC設計商把它的亞洲研發中心放在星國,怎麼不放台灣?台灣雖然有台積電,但台積電也有在星國設廠啊,星國學生同樣也享受的到台積的就業環境,但他們選擇性更多,因為更多的外資企業把亞洲重點部門放在新加坡,如果本篇所謂的”新加坡產業”是指一定要”新加坡本身自己的公司”,那這樣的產業概念還真是奇怪,新加坡香港被稱為金融中心,也不過是有龐大的外商金融機構進駐兩地。
之前也已經提到新加坡的經濟結構以做為跨國企業的營運中心為主和瑞士有幾分相似並和台韓以本土企業為主不太一樣,基本上新加坡的製造業附加價值是比台灣還高好幾個檔次的,產業已經升級,台灣頂多個別公司單打獨鬥很強,整個產業聚落根本還是10年沒變,同理你提到的生技製藥產業,全球10大藥廠至少有6家都已經進駐新加坡,而且都有研發和製造中心,翻翻聯合國報告http://www.unido.org/index.php?id=1002049
192頁annex 10 台 星 韓 日
製造業人均附加價值(2000年為基期US$) 5,101 6,996 4,562 7,929
製造業附加價值占GDP比重(%) 26.19 23.6 29.43 20.71
占全球製造業附加價值比重(%) 1.68 0.45 3.16 14.45
中高技術產品占製造業附加價值比重(%)44.08 75.03 55.12 54.63
製造業人均出口金額(US$) 8,435 53,536 7,246 4,133
製造業占總出口比重(%) 96.24 96.67 96.76 96.72
占全球製造業總出口比重(%) 2.05 2.56 3.71 5.57
中高技術產品占製造業出口比重(%) 71.45 69.29 75.80 78.71
排名 前10名
CIP index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erformance index)
1 新加坡 0.642
2 美國 0.634
3 日本 0.628
4 德國 0.597
5 中國 0.557
6 瑞士 0.513
7 韓國 0.480
8 愛爾蘭 0.479
9 芬蘭 0.442
10 比利時 0.442
是不是靠本土企業重要嗎? 產業發展的模式有百百種,藉由外資力量打造的產業聚落,很多國家都是這樣做,尤其小國,從這點來看新加坡就業前景比台灣好很多。
By: asd199577 on 2013/05/08
at 10:52
3.外籍低薪人士
缺掃地就補掃地,缺清潔工就補清潔工,缺服務生就補服務生,這是因為本國就業機會遠大於本地人口,勞力工,服務業清一色沒人做,所以要用高達95萬的WP外勞,這些外勞採一進一出制,大多工作個幾年就必須回國,也不得移民,政府只允許企業付起他們母國的薪資水平就夠了,至於怎麼活? 一般都會有包食宿,主要問題是為什麼要把外勞薪資壓這麼低?
最主要的原因才不是本篇講的甚麼壓低中低階層的薪資,中階層的新加坡人收入還是台灣人的2倍以上,低階層也不會跟外勞同酬,一定是同工不同酬,背後的用來造成同工不同酬的制度我就詳細說明了,MOM的資料內許多低薪職缺都是由外勞擔任,裡面的薪資已經把外勞統計進去,至於為何要壓低外勞薪資?,
因為當你國內有20%的外勞勞務人口主要穿梭在你的”服務業”內,讓外勞工資提高到本國人水平的下場是甚麼? 就是本國人必須承受這些外勞的人力成本轉嫁到服務業物價,外勞到新加坡開公車,站在新加坡人的立場當然司機薪水是愈便宜愈好,否則車價還是由新加坡人來承受,當你國內有20%外勞將本外勞薪資脫鉤是最符合本國人民利益的作法。
但之前無知的台灣政府又要來學習新加坡本外勞脫鉤了,說到底台灣就是研究別人也不把人家研究清楚,新加坡很多政策之所以那樣做是因為它的經濟上根本的跟台灣不一樣。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個基礎的條件上,就業機會>>>>本土勞動力,台灣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藥。如果今天台灣有20%的外勞擔任勞務人口,薪資脫鉤才是一個議題
在我來看新加坡的外勞政策根本很成功,成功壓低了食物價格,大眾運輸價格(食衣行這3項新加坡排第50%的中產購買力都遠高於台灣),再來就是住,再配合新加坡本身的住宅系統(以買房來講新加坡人買1手的組屋30坪購買力大概跟台灣中南部差不多,但以租房來說購買力燒比台北低一點,問題是新加坡本地人幾乎不用租房),公民家庭人人都可以購買1手組屋,組屋一手價約30-50萬新幣,以及很高的租金報酬率(千萬不要以為租金高是缺點,在本地人眼裡租金高才能吸外來工作者的錢,因為新加坡人本身可以買hdb不用租房,甚至很多新加坡人住私宅,組屋出租)。
By: asd199577 on 2013/05/08
at 10:58
4.吉尼係數
至於本篇提到以新加坡的吉尼系數高,那是因為他本身是一個城市,自然會有較高的吉尼係數,而且2012年新加坡在課稅前及政府福利轉移的收入吉尼係數是0.453(OECD計算法)
就稅前收入來看,當今先進經濟體全部都是落在0.4-0.5之間
(北歐也一樣,北歐是靠稅後才降到世界最低,這表示北歐的職缺薪資差距也很大,必須靠政府後來的課稅才得以拉近每個人的差距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income_equality 比較一下各國before tax和after tax的吉尼係數),以”稅前”薪資差距而言,新加坡不高但也不算小,但因他本身是個輕稅國家,以稅後來講吉尼係數約0.437(OECD計算法) 稅後的差距跟其他國家相比就高了,但這有部分是因為他是城市,若單拿美國的都市出來,邁啊密灘,芝加哥,紐約,這些城市貧富差距都是在香港之上,更遠遠高於新加坡。
By: asd199577 on 2013/05/08
at 11:02
f h¤峹 ھDzߨ줣֦쪺O A夤Ҫ@iӤO¾uijs[Y`zs۫HObҩ Ds[YF||ҥ~u|´JұqƦsӤ| n 껨
Date: Tue, 7 May 2013 05:16:23 +0000
To: yehkuohao@hotmail.com
By: YEH Jackson on 2013/05/08
at 18:01
[…] 作者博客: https://alberttzeng.wordpress.com/2013/05/07/singapore_on_competing_talents/ […]
By: 【東南亞來訊】搶人才,新加坡靠什麼?─地緣價值、國家資本,與階級化的社會結構 - The Glocal | The Glocal on 2013/05/21
at 17:01
撽?銝20????font color="#FF6600″>瘥??弦銝剖?嚗????犖?之?啣?隞晶瘥????刻??????交??孵?嚗?蝞⊥?迭?嚗?摮訾?暺镼輻蜇?臬?銝€隞賢?€瘜啣??€鞎潸?摰€?瘣餃????孵?撠望?€???嚗€??航??摰嗥??末?身閮銝€蝔格???捎閮€嚗迂憭?蝛嗆?撠??€???閬?憸冽?寡?€€? 閮剛?銋 ?靚瑞?瘜啣??菜?閮剛?銝剖?(TCDC)嚗?其???隞支犖?啗情瘛勗?身閮?瑽€?br> ?€撅內?陸??啣雿?靘????批??恥甈????雁?????g?撠身閮??剜??銵?頧???蝔桅?鞈?嚗??瘜啣????亙漲?嚗??臬?瘚??曇情頧?瘞貊????極璆准€身閮??航”?Y?蝢?嚗€銝€蝔桀耦撘??抵釭???????mporium???雿?/font>蝝?0??嚗◤?????V?嚗????芣靽桅??爬蝬?嚗??啣?蝷箏?曄?嚗窗蝜嫣?閬箏?擐?游?隞亙????∪€?憿?閮梢???蝳?嚗?臭誑?券€??挪憿€?br> ??閫??收頝臬停?舫??圈?撟??勗?鈭?憭扳??瑟?撠?撠◢?潛?Central World Plaza銝剖亢銝窒?嚗€憭扳靚瑕??之?啗???樴憭抒嚗?憭抒鞎刻頃?拐葉敹? (Zen ?entral World Plaza?SETAN)???銝€憭扳??鞎典??氬€?擃?0撅歹?21?敶梢??2??靽翩?尹?摰寧?10?砌犖?暑?誨?湛??啣僑?閮??迭撠勗?€?br> 鞈?銝剝鈭?憌整€?摮€?具€閰梢€???蝔桅?????車蝢?擗輒嚗??頨恍尹嚗PA擗剁??播擗剁?蝢捆銝剖?嚗??脖葉敹?蝑€血銝凋誑瘜啁結?aRaYa ?潸健???????恥?????嗥???????游?嚗撱箏??湔鈭桅??⊥???擗之憭亙?撠勗??扯銵圾瘙箝€?br> 銝??典?敺€璈??銝?憭批振???衣?撠?憭批??暻餃????乩??芥€?閮港???????嚗策隞€?敺?憭g?敺瑚?摮文???凝??鞈?璅€?塚?銋??憒?瘜啣?銋??思???憒暺€?br> (?酉嚗陸??身閮葉敹?(T.C.D.C)?Y旨??隡尹嚗?V?擗典??寥€府?曇疏? (Emporium)嚗隢?隢€?
By: Roosevelt M. Franklin on 2013/11/08
at 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