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只需35-38天?「速生雞」台灣也有?〉 12月18號的中視新聞播出這則報導,當中挪用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陳玉敏的訪談,加上主播旁白,指控台灣養雞業「用藥,促進他們生長的方式,逼迫他們早熟」。次日中天新聞的《新聞龍捲風》,邀請來賓謝寒冰揭發速成雞祕辛,對養雞業現況有許多令人驚懼的描述。
兩家旺中媒體對台灣養雞業的陳述,讓出身潭子養雞家族、現從事畜牧設備生意的Norman Chen寫了〈台灣畜禽…你所不知道的真相!〉一文,搬出目前台灣主流飼養雞種的技術手冊,指出這些雞完全不用打生長激素,「本來就可以在35天熟成」以正視聽。我將該文轉貼到臉書牆面,結果四天內引來近百則留言。其中除了陳玉敏現身說法,指出這則新聞採訪編輯中的扭曲,更不乏各方論者對產業技術、飼養條件、動物福利與整體畜牧經濟的紮實爭辯,討論也引述了大量資料。
為了不讓這些精采討論隨臉書的洪流湮沒,我將整串對話去蕪存菁,刪修/補綴文字,編輯成一萬多字的記錄。討論記錄粗分六大段:
首先,我將陳玉敏的澄清,以及Norman對於知識分子受訪責任的期許,挪到第一段,釐清這則新聞製作過程中的扭曲。第二段聚焦討論「飼養密度」,並釐清不同飼養模式(籠飼、平飼)下的數據。第三段從英國的 Chicken Out 運動出發,泛論各種「飼養條件」與「動物福利」的關係,也對「籠飼vs 放牧」的優缺進行辯證。
第四段,焦點轉向「食品價格」與「消費階級」的討論,也碰觸到「認證體系」推廣的潛力。第五段則由新加入對話的Ted跟Isis領軍,從社會學觀點反省畜牧產業背後的「工業生產與消費邏輯」,批判「對經濟動物的系統剝削」。這些觀點直接與 Norman代表的「農民生計」衝撞。最後一段,則包含 Norman 對「批判前多了解台灣農業實況」的呼籲,以及劉志偉從台灣農牧史資料中所整理出的幾點回應。
這場對話,除了要感謝Norman Chen 代表業界發聲,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陳玉敏主任的回應釐清,專研台灣農業史的劉志偉(Chiwei Liu) 的指正,也要感謝熟悉社會理論批判的臉友Ted Chen、長年投身動保的康寧馨 (Isis Kang)、與關心相關議題的 Cherub Chang, Norman Tsai, Pei-Chuan Tsai, Garry Chang 等的參與。
注意:本記錄部分文字經過刪修合併、編輯改寫,以求理路清晰易讀。發言原文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albert.tzeng/posts/116009635234155
________
原轉貼引文
之前因為討論《不能說的祕密》,跟養雞場第二代的 Norman Chen 有過一段激烈筆戰,卻在後續切磋中成為好友。我從Norman 的第一手經驗中,釐清不少關於養雞的技術細節。當時就鼓勵他,應該找機會把自己的見聞寫出來,促進關於畜牧業公共對話的品質。
這兩天剛好媒體報導「養雞只需35-38天?「速生雞」台灣也有?」,當中引用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陳玉敏的發言,指陳台灣養雞業「用藥,促進他們生長的方式,逼迫他們早熟」。Norman 聞言頗憤慨,決定搬出目前台灣主流飼養雞種的技術手冊,指出這些雞完全不用打生長激素,「本來就可以在35天熟成」,以正視聽。
轉貼這篇文章,一來是為了鼓勵「基於事實」的公共討論,二來是十分肯定,平時忙於經營雞場的Norman 願意用平時不擅長的「作文」來回應媒體質疑。不去計較文章結構(我剛剛就去信說,開頭引愛因斯坦稱專家為狗,只有轉移注意力)、標點符號等細節,這篇文章至少清楚交代台灣目前養雞的技術細節,不管是作為一種反駁,或提供公眾進一步檢視,都很有意義。
不過反過來說也有兩點需澄清:
一,轉貼此文,「不代表」我認為台灣養雞業的運作完全沒問題。台灣養雞大場或許跟上國際規範,但一來還有很多不規範的小場,二來從動保團體的角度,還是可以去質疑討論這些「雞種」在最初基因篩選過程,是否符合動物福利,是否過度介入。轉貼此文,只在針對「台灣雞用生長激素」的傳言,提供一個來自業界值得參考的說法。希望有助相關討論的釐清。不代表在「養雞業界vs 動保團體」之間選邊站。
二、轉貼此文,也不代表對動物社會研究會陳玉敏主任的「打臉」。一如我之前常說的,「知識分子有犯錯的權力」。陳主任受訪前可能沒有機會充分準備,僅能因應記者現場提問,提出一般性的質疑。她提出質疑,引起業界回應,這就是一輪有意義的公共對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陳玉敏澄清:媒體殺人又一例
▉ 陳玉敏 ▏ 謝謝Albert傳送此文到EAST網站,讓我有機會回應!採訪當天,記者就中國大陸傳出養雞施打生長激素一事,請我簡單說明為何會需要這樣做。我於是說明施打生長激素的用途及影響,訪談內容經過剪輯,加上記者的旁白編稿,該條新聞變成了我這個「專家」說:台灣的肉雞養成,同樣施打生長激素。
我個人及圖體一向對公眾發言嚴謹以對,並且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當天除了說明生長激素的作用外,我跟記者強調的是「抗生素」作為預防疾病及促進生長的用途,同時我也說了關於抗生素添加,農委會有規定項目,業者不得隨意添加。如果有業者隨意添加,還是得靠查驗機制是否能及時驗出。
嚴謹的調查,提出證據,並與社會對話,一向是本會進行各項公共議題的原則。最重要的,是要讓事情朝好的方向改變,因此「對話」一直是我們努力的路!
▉ Norman Chen ▏感謝陳玉敏小姐特地回應!不過有一點我還是有意見:當您認為您的發言被誤用時,為何不說話?我認為既然變成受訪者,就應該要捍衛自己的發言,別助紂為虐。您說是嗎?
▉ Albert Tzeng ▏Norman 所言有理。不過我的感受是,我們多數人並未掌握到大眾媒體的傳播力。一旦被媒體誤引扭曲,除非是很有經驗,否則多數人也不知道在第一時間如何出面澄清,向誰澄清?澄清方式又如何能夠讓大家看見?
如果重新來過,我覺得,EAST 如果能夠在新聞播出後的一兩天內,馬上在自己網站與臉書專業刊出澄清新聞稿,就算無法具備原先新聞同樣的傳播力,但至少關心的人一定找的到,也會在相關討論中引用,至少可以做到止血的效果。
▉ 陳玉敏 ▏謝謝Norman 及Albert 給的建議。我剛剛才回應,是因為直到今天,我才透過Albert 的貼文,看到該則新聞(採訪完後,因為工作事忙,我壓根沒想到要看)。同時,明天我也會和該記者溝通,並與主管討論後續處理。
那天記者來時,我發現他們沒能將「生長激素」與「抗生素」問題弄清處,加上要回去趕稿過帶的壓力,因此許多時候新聞出來的品質就是….。
▉ Norman Chen ▏根據我對台灣與中國畜產的了解,台灣農民相當的守規矩。當然你還是可以找到壞份子,但是不能以偏蓋全,或拿中國標準來指涉台灣。
台灣畜牧業近年已經開始發展無抗生素的飼養方法,許多添加物不是抗生素,或屬「生物不吸收產品」。但是很多「不了解的相關產業的」知識份子,卻把全部的添加劑都通稱做「藥品」,傷害了努力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飼養環境與動物福利:飼養密度與飼養模式
▉ Norman Chen ▏「動物福利」的部分,不同地方環境不同、認知不同,很難有共識。例如,不論是歐洲或是美洲,「絕大多數」的農場畜舍內每坪飼養隻數是60至70隻,而台灣最多約在50隻上下。以動物福利來說,難道台灣優於歐美?
事實是:氣候不同,各國衍生出來的飼養條件設定不同。台灣濕度高,飼養密度過高時,容易造成雞爪有臭爪的問題,所以業者主動調降飼養密度,以求收益與管理的最佳點。
每坪50隻,可能還是會有人覺得福利太差。但其實,如果是50隻重量約為1.7- 1.9kg左右的毛雞,活動範圍還頗大。想知道這樣的雞有多大隻,就去超市找1.275-1.425kg左右的全雞。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台灣目前進口雞肉佔有率約40%!除非大家都同意要放棄農業,任由美、泰兩國(甚至將來的中國)經濟侵略,並用食物掐住台灣人的喉嚨,我懇求各位:先去要求進口雞的動物福利,再來談台灣的動物福利。
PS 其實老外不太在乎臭爪,因為他們不吃。但是它們的雞爪跑去哪裡?
▉ Cherub Chang ▏ 「不論是歐洲或是美洲,「絕大多數」的農場畜舍內每坪飼養隻數是60至70隻」是正確的嗎?我是不清楚肉雞部分,但至少產蛋雞部分,歐盟規定平均每隻雞最少應該享有面積750 cm2,而且單一籠不可小於2000 cm2來說,怎麼可能一坪養50隻以上?如非歐盟規定如此,石安牧場日前推出所謂「符合歐盟規格的豐富化籠飼設備」,怎能引起注意?
▉ Norman Chen ▏你提供的資料是「籠飼」產蛋雞,我所說的主要是「平飼」肉雞。抱歉沒說清楚。照你提供的資料,我算出來是每坪44隻 (一坪3.3M^2=33000^cm2/750^2=44)。
▉ Cherub Chang ▏ 我翻遍歐盟指令,「肉雞」規定和產蛋雞的確有差別。我好像只看到33 kg/M2,大概每平方公尺可以養16、7隻成雞,沒分豐富化籠飼、平飼和放牧。
國內有的業者走的是差異化,瞄準的市場就是花得起錢的族群,他們當然就希望能夠有認證機制建立產品差異,這對國內蛋雞業者來說也是好事。因為市場規則出來了,企業的策略就不只cost down這一條路了,這未嚐不是產業升級的一種作法(階級差異不是養雞業者造成的,他們不需要負這個責任)!
▉ Norman Chen ▏你說到一個重點了 「33 kg/M^2」其實是看雞的體重!國內外算法都一樣,只是國內喜歡用坪計算。我算給你看
1坪=3.3M^2
3.3M^2*33Kg/M^2=108.9Kg (每坪雞隻總重)
假定雞隻的目標重量為2Kg,1.8Kg與1.7Kg
108.9Kg/2Kg=54隻
108.9Kg/1.8Kg=60隻
108.9Kg/1.7Kg=64隻
你每坪能養多少雞,完全是看市場要你去養多大的雞。
▉ Chiwei Liu ▏「石安牧場日前推出符合歐盟規格的豐富化籠飼設備怎能引起注意?」
說真的,這也是我的疑問,一個養雞場添購使用新設備為何會引起注意?還能大張旗鼓開記者會?記者會能邀請同是畜牧界出身的農委會主委參加?更重要的是,販賣這套設備的Big Dutchman總裁Bernd Meerpohl也在場?而開完記者會後隔沒幾天,就出現石安的「歐盟蛋」將於全台4800家7-11上市的消息?
所謂的「人道飼養」究竟是啥狀況?參考販賣符合「歐盟動物福利規格」之設備給石安的Big Dutchman公司的網站,他們的一些產品看起來好像也沒太人道。
▉ Norman Chen ▏哈!關於這點,我想很多人被石安洗腦啦。「歐盟動物福利規格」基本上先分成三種規格:放牧 free-range A級、平飼 barn B級、籠飼 caged C級。再用這三種規格,去分開規範何謂動物福利。很明顯地看的出來了吧:石安不過是符合最差的那個規範。 另外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隻雞平均25hr產蛋一顆。石安有機個廠、幾隻雞?他每天又販售多少「人道雞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飼養環境與動物福利:英國Chicken Out 運動,與飼養模式的辯證
▉ Norman Tsai ▏請參考英國廚師 Hugh Fearnley-Whittingstall 發起的Chicken Out運動。 Hugh 打算研究英國養雞場的真實狀況,由於沒有任何一家養雞場願意被採訪,他只好自己用養雞場的方法去養雞, 拍成紀錄片。Jamie Oliver也作過同樣的事。他們都是親自去開一家養雞場,有匿名的雞場老手教他們複製雞場的狀況:飼料、生活條件,與生病情況該下什麼藥,紀錄片裡全都有揭露。兩部片結論也一樣:養雞場的養法非常糟,非常不人道!只是台灣的Youtube不放映英國節目,所以現在網路上看不到。
《食品帝國:美味代價》(Food Inc) 紀錄片就有提到一些養雞場狀況。現在的雞,因為人類對食用雞肉的偏好,雞胸肉特別大塊,違反原本的體型。再加上雞隻快速生長 (就是35天生長),使得骨骼無法承受過大的肌肉而完全站不起來,只能傻傻蹲坐在地上。
▉ Norman Chen ▏這個運動在歐洲推行很長一陣子,其針對的是「籠飼蛋雞」。
如果要我評斷Chicken Out這個網站的飼養過程,老實說,我覺得他照片內的墊料很糟,飼養管理技術太差。這一系列照片有兩個品牌以上的設備,甚至房屋結構不太一樣,我也有點疑惑。如果有個雞場老手說他能複製相同條件到別的地方,那我勸你別太相信。動物是活的、氣候會變化,同在台灣也有多個溫溼度條件不同的地區,不是嗎?
所謂的「用藥」也是要看生物活體的反應,沒看到影片還真不知道有多糟。問題是,他何時用藥?是否有用疫苗防疫?防疫後會有疫苗反應(如感冒症狀),所以會有用藥。「據說」全世界唯一不需要做防疫的國家是紐澳,ALL Virus Free ,不過這只是聽說。
OK!如果我支持let the chicken free,就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吧。那我請問你:你覺得我應該去養在什麼地方比較合適? 請看看我文內的技術手冊,從日齡開始一直到24天後都有溫度要求,加上飼養在野外會與其他動物接觸。只要氣溫驟變、或是與野鳥病毒接觸,會造成多少雞隻死亡?在大自然中飼養牠,如果因為排泄物或大批死亡造成各種汙染,環保團體是否就不會抗議? 最後,因應升高的成本,消費者準備用多少錢買一顆蛋?
其實我還可以談一堆問題,不過我要跟你說一個重點:每個團體內都有好分子與壞分子,不能以偏概全。更何況,會造成這樣的飼養模式,還不就是人類對飲食的需求。除非,你希望肉品價格節節攀升,願意付高額價格買雞蛋。
如果今天有另外一部影片,著重現在養法的好處,你是否相信?這是一個事件、各自表述,重點是誰能提出有力的「事實」。
我不喜歡籠飼,但也不贊成野外放牧!
▉ 陳玉敏 ▏你們談到的蛋雞飼養系統議題,是今年我們致力推動的議題,請參考:
http://www.east.org.tw/that_content.php?id=389
http://www.east.org.tw/that_content.php?id=417
▉ Chiwei Liu ▏六點想法:
1. 關於用藥問題,我個人認為,只要合乎規範、能在合理範圍內使用,都是OK的。相關研究已指出,讓家畜禽完全野放,反而會增加感染病菌的風險。
2. 如果畜牧完全不使用藥物、疫苗才是正確的、才是合乎自然的、才是健康的、才是道德的,理論上人類也不該打疫苗、不該吃藥。煩請做此宣稱、抱持此立場的朋友們,以後也都不要打疫苗,生病也都不要吃藥打針了。
3. 關於「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對於肉食的真正立場,我一直不是很清楚。他們究竟只是希望大家少吃肉?還是終極不吃肉?如果他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改成素食,這一連串的問題事實上都沒有任何討論的意義了。(餘三點輯於下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食材價格與消費階級(認證系統)
(承前發言)
4. 飲食或許是倫理與環境問題,它更是階級問題。儘管許多人站在「動物保護/倫理」的立場探討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但也請大家注意,正因為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使得肉品的相對價格能大幅下降,大多數人才能購買到相對便宜的動物性蛋白質,二次大戰後多數國家人民的壽命與健康才得以強化。
就以所謂的free range eggs為例。現在每個台灣人平均一年至少消費300顆雞蛋,倘若每顆free range eggs要貴5元,四口之家光是雞蛋部分就要增加6,000元。當許多人鼓吹有機、人道、自由放牧時,也希望這些人先算一下可能增加的成本,它對中下階層家庭可能產生的負擔,以及對國民健康造成的影響。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鼓吹者的階級立場。
5. 什麼叫「速成」?神豬要養好幾年,才能超過一千斤。如果以台灣普遍的屠宰重量100 KG,差不多十個月就好。當然,如果你想吃烤乳豬,可能三、四個月就夠了。現今白肉雞只養35-38天,是因為只需養到2 Kg的規格。就畜牧業而言,速成真的是很含糊的概念。
6. 數十年前,台灣的恩格爾係數差不多是50%,現在已降到25%左右。由於我們在食物的相對花費大幅減少,所以才能有多餘的錢去看電影、買更多的書、更多的衣服、旅遊、上網等。我依舊認為,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牽動到不同階層的生活水準。當我們悠哉地批判現代化畜牧業時,也請先思考畜牧業、飲食與生活水準部分的連帶關係
▉ Albert Tzeng ▏ Norman估計在台灣Free Range 雞場蛋價大約會到多少?以前在英國我都買Free Range 的雞蛋,一般大包裝(12-18 顆)平均一顆 0.2-0.3 英鎊上下(台幣10-15 元),約為籠飼兩倍價。這個網站提供英國各家超市蛋價,可參考。
▉ Norman Chen ▏目前台灣的洗選蛋是室內放養,我們稱作「平飼」,大概就是你所說的這個價碼了。如果是戶外放養,那可能要一倍以上的價格吧。
另外,討論台灣雞貴不貴,要想兩點:
一、台灣所有原料全部依賴進口,再加上地狹人稠,成本比別的國家高是正常的。況且,農業是被國家鄙棄的行業!例如我家牧場登記有案很多年,卻能被「之後」才搬到附近的居民抗議。
二、當你在超市買雞,覺得太貴,要想錢是誰賺走的?農場出售價格,一隻雞只有 85 元左右,雞農能賺到的錢,看管理技術,也就是3到10元。其他的,都是通路在賺。
▉ Pei-Chuan Tsai ▏ 以我對動社的接觸經驗,他們並不訴求脫離現實的「動物權」,僅是訴求「動物福利」。所以放棄肉食不是他們的主張,只要求動物生產、運輸、屠宰過程的痛苦減輕。關於動物福利的畜牧產品可能引發的階級問題,他們也確實知道。
但非個人看法是:以雞蛋為例,台灣除了籠飼以外的選擇依然太少、也太貴。但若能透過認證機制,引導消費者選擇更符合動物福利/食品安全的雞蛋,則能在提昇動物福利的同時,也能 減輕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階級差異。
▉ Norman Chen ▏ 「但若能透過認證機制,引導消費者選擇更符合動物福利/食品安全的雞蛋,則能在提昇動物福利的同時,也能減輕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階級差異」。針對這句我大推!其實不論任何主張都有權權利被頃聽,參考,討論!這才是自由社會,自由言論的價值!
_________________
五、經濟動物的社會批判
▉ Ted Chen ▏ 經濟動物的福利高低,跟現代化的「大量生產的工業模式」,跟「消費社會的文化邏輯」息息相關。今天的問題不是出在肉太貴,大家吃不起,而是太廉價大量的被浪費,而浪費的心態除了跟肉的價格有關,也跟工業生產模式鉤連在一起。加上文明之幕,又掩蓋了經濟動物生產跟屠宰的現況,造成今天總總結果。
▉ Isis Kang ▏「依照這些國外育種公司的性能標準書看來…雛雞從孵化到賣出,35天已經是個標準!PS 」這是誰的標準呢?恐怕是麥當勞的標準。也就是「標準化」那些基改經濟動物,在這標準化過程中慢慢使人類對其感受能力「無感」,彷彿他們活著時就是一塊肉,而不是有痛覺,需要社交行為的「動物」。
▉ Norman Chen ▏ 請你建議個既符合動物福利,且又符合經濟效益的方法。如果光是討論動物福利,但卻因此剝奪農民賴以為生的工作權,你覺得合理嗎?
我想說:你真的不瞭解這產業。而且依照你們的想法,你們應該也反現代化的所有產品,裡面也都有人與非人被壓榨與剝奪權利。簡單回你:農民不是你口中的資本家!
▉ Isis Kang ▏ 無論是動物或植物,基改經濟作物與基改經濟動物的問題,是一個更廣泛更難以覺察的,大規模的問題。畜牧業者為了生計或自己的不理解而販賣這些基改生物,不光是口號式「剝奪工作權」可以對話的範圍。
▉ Ted Chen ▏ 經濟效益不該只是唯一考量,不然這個社會,不會允許病人跟無能力者存活。惡質或不適當的勞動環境,不也是將農民變成資本家,也在剝奪「非人勞動者」的生活權嗎?我同意需要配套,需要對話,需要時間,需要政策、資源與社會參與,但目前這樣的狀態,並不會讓人與非人的生存狀態變得比較好,個人認為還有改善的空間
雞隻被不當的對待,尤其是蛋雞,從某一個抽象的層次來看,就是人類中被剝削的勞動者。剝削勞動者的,在人類的勞動體系中,只有資本家有這種能耐。所以才會說,工業生產模式跟消費社會的價值觀,是最大的問題,消費習慣會引導生產方式,但生產方式更會決定消費習慣,農人被企業擠壓,進而擠壓牲畜雞隻,加上經濟學其他科技的技術知識下去作用,生命政治全控管理下大家的落差更加激烈。試問,這不是弱弱相殘是什麼呢?
每個涉及現代大量生產的產業,在面對被挑戰時,都會以類似的方式反駁你:你怎麼不去反對別人?或以全稱口吻反問你:你為何不抵抗整體?現在的問題不是在雞蛋裡挑骨頭,而是這樣的生產方式無止盡下去,將會沒完沒了。如果現在不慢慢倡議改進,由局部到整體,由抽象層次的認識到生命個體的關懷,動物跟弱勢就只會不斷向下沉淪。那維持這樣的狀態,真的會比較好嗎?我懷疑。
▉ Norman Chen ▏ 我從頭到尾都不反對動物福利,也支持飼養必須減少藥物的使用,但是把農民汙名化就不合理了。如果「育種」要被說成「基改」而反對,那就讓動物與飼養,全都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請問這就是你們提倡的嗎?你們不了解有多少農民是企業契養下的「雞奴」。他們是壯年農民,養了一輩子,除了這個他其他的都不會,他不考慮經濟要考慮什麼?如果你們就拿著手上可以負面的資料,卻無法提出合理地解決方案,也不願意瞭解,對我來說,你們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 Isis Kang ▏ 古早的人為育種,與現在利用分子生物學作出的基改生物,我不覺得一樣。
您所言「你們不了解有多少農民是企業契養下的雞奴,他們是壯年農民,養了一輩子,除了這個他其他的都不會,他不考慮經濟要考慮什麼?」,「企業契養下的雞奴」說得很好,孟山都在印度以及其他國家做的事,就是使農民因為購買他們基改作物,而逐漸失去自主權。由此看來,根本不是動保份子在污名化農民,而是在來不及之前作出「提醒」。
▉ Norman Chen ▏ Isis: 反對基改作物,我可以理解與認同。不過該反對的,應該是種植這些基改作物的相關企業。比如說Cargill(控制全球最多糧食的公司。因為無論怎麼提醒,也無法讓農民不使用,除非他有其他溫飽的方式。我想知道:就你認為,既符合動物福利(你說的,別讓他活的只像一塊肉!)且又符合經濟效益(也要能賺錢吧!不然誰要做?)的方法到底是什麼?我很願意嘗試!
Ted Chen 其實我還認同你第一點的看法。確實,肉類太便宜了,衍生出來的問題的很多:例如農民沒有賺錢(飼料太貴了),無法投資改善設備,為了賺更多錢只好用有限的空間養更多的雞(不過這在台灣並不常見,因為台灣是精緻農業),我想這就是問題所在了。經濟(我指的是農民要生活、要賺錢)雖然不是唯一考量,但卻是絕對必須的考量!
▉ Cherub Chang ▏ 說到種畜禽產業,我推一篇FAO畜禽專家Susanne Gura 寫的文章,談的是種畜與種禽企業的集中化趨勢:文中指出,肉雞自1989~2006,從11家減少成4家,蛋雞從10家減為2家。全球80%的褐蛋母雞種源,是由荷蘭Hendrix所提供。肉雞品種公司,除了Aviagen外,其他的二家大型品種公司Cobb和Hybro也被最大的世界肉品加工Tyson和世界第二大的動物飼料公司Nutreco所併賺。70%的白蛋母雞是由德國畜種公司PHW提供。ABS Global每年提供1,000萬劑精液,佔美國國家動物育種協會(ABS是其會員)總輸出量的1/3。
其實Isis 的說法並非反對農民利益。這些種源都掌握在荷蘭、英國和美國種畜禽公司手上。下游的畜牧廠、剛好是整個畜牧供應鏈的中間,利潤最薄,價格或生產方式的變動反應最痛。產業利潤,都是被上游的品種企業,和下游的肉品品牌供應商拿走。正因為處在整個產業最被犧牲的位置,所以也最容易陷入「自在階級」(馬克思用語)。就像上班族對工運最反感,但是卻忘了工運是他們對抗老闆的團結方式。
不過,我認為人類社會對肉品的需求不會再回去了,養生和素食趨勢對人類食物習慣的影響有限,而且只是某種文化階級的偏好,反而印證了階級差異。
▉ Isis Kang ▏ 謝謝Cherub的解釋。的確,我的意思並非反對農民利益,並且在我看來也不想變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對話方式。
關於肉食,我必須要說,我自己從小是肉食者,讀了動物解放一書之後開始逐漸吃素。人類的飲食習慣也是社會建構乃至於資本主義建構的一部分,君不見廣告上多的是肉品廣告。食性的改變,是對人最原始被形構的欲望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回到主體自身」來決定,我並不認為全然是「某種階級文化的偏好」。
▉ Jerry Chang ▏ 釐清一點:我的文章中有提到四個育種方式,族群選拔(Flock Selecting)、近親交配(Inbreeding)、雜交優勢(Hybrid Vigor)與累進育種,這些與Isis所說的基因改造(Genetics modification) 是兩回事。
▉ Chiwei Liu ▏ 好亂的一場混戰。說真的,我很討厭討論臺灣畜牧與農業問題時,拿Monsanto在巴西或印度的案例來援引,並就此推論、評判台灣的現狀。
好吧,既然大家都反對大規模飼養或所謂的「工業化生產模式」,那我們就拿半世紀前台灣養豬業的狀況來討論好了。當時台灣農戶養豬都只有3-5頭,養豬很「人道」,「很自然」,吃天然飼料(甘藷、餿水),完全沒有所謂的大規模飼養或工業化生產問題。
OK,請問效益如何?對農民幫助如何?1952/53年的數據顯示,利潤率只有3.2%。表現上是正的,但請注意,當時定存利率是17.46%。196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如果不將勞力成本列入計算,一般中小型養豬戶(9頭以下)的收益為負值。
說真的,我並不清楚在這個討論串內,拿資本主義企業的壟斷或談什麼 class in itself or class for itself or social construction等概念跟畜牧界朋友交流的目的究竟為何?請問,這對討論有幫助嗎?這對畜牧業的朋友有幫助嗎?這對台灣的農民有幫助嗎?這對台灣的農業有幫助嗎?
________________
六、請多了解台灣農業
▉ Norman Chen ▏ 確實,這種討論到最後的結果,就是萬惡的根源就是「自由經濟」或「規模經濟」與「企業財團」。
先說為什麼要發文,就是希望大家支持台灣農業。我們每天吃的雞肉有40%是進口雞肉,根據我的貿易經驗,從美國電宰廠到台灣上市大約要花費40天,這有比吃台灣雞來的安心嗎?
發文是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農業的現況。我雖然沒念很多書,但是本業也做的還可以(被競業條款封殺,雖然不滿但還是驕傲一下!)看著這養育我的產業被如此對待,雖然不在其中身為一份子,但總是希望能替這些人做點事情。為了某些現況,所以拋棄我自己經營的貿易公司,投身於其中,也因此才能更加體會產業現狀。
說些更多人不知道的事:這個業界中,有銀行家、電子業總經理、創意行銷總監、企業家,更不乏許多從小出國深造,在國外有大好前程,但卻返家承接事業的人才。我也問過他們「什麼原因讓你回來?眾多的答案中,幾乎都包含著「社會責任」。
為什麼這個產業擁有許多人才,卻默默無聲?當景氣不好時,農業盡力維持現價,好讓物價不會有大規模波動,光是這點就很了不起了!這個看似不起眼且被「污名化」許久的產業,其實養活了不少人。請各位想想,如果台灣的畜產收掉一半後會發生什麼是?糧食危機、食品價格高漲、通貨膨脹,類似的事情一定會發生。或許會有人說「吃素阿」,那就要請各位去了解一下自從WTO之後台灣糧食自主能力剩下多少?再者,動物的糞肥替這些蔬果農民提供了多少便宜的肥料?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問題。
其實台灣農業比網路中的影片好上太多,也書中所說的資料進步,也比所有人認知的還要努力改善畜養現況!再說一次,請支持台灣農業!在你批評之前,請先了解我們。
▉ Chiwei Liu ▏為Norman Chen喝采!
1. 要感謝Albert建構這個討論平台,邀請畜牧界的朋友共同參與討論對話。
2. 或許市面上可以看到許多成功企業的書籍或報導,告訴我們台積電或王品如何成功,但對整個農業界真實的運作狀況的討論,卻少之又少。而農業界如此「神秘」的狀況,不只發生在台灣。就以Cargill為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農企業,旗下員工達十萬人,但至今仍未發行股票(privately held company)。也就是說,它對公眾並不存在公開資訊的義務。研究Cargill的書,全世界至今只有四本,而其中三本還是Cargill官方欽定的。之所以只有四本,並非Cargill不值得研究,而是因為研究者所能獲取的資料是少之又少,Brewster Kneen 因此說它是 “Invisible Giant”。當然,不只是Cargill,其他能拿上台面說嘴的大型agribusiness也都是如此低調、低調、低調….
3. Cargill在國外如此,在台灣呢?很抱歉,也是很低調很低調,低調到猶如皇帝過世不發喪的狀態。其實台灣早在1950、60年代就與Cargill有所往來,但當時Cargill用的企業名稱叫Tradex。其後1970年代初期,Cargill與台糖合資成立中美嘉吉,而它曾是台灣最大的養豬飼料供應商。隨著1997年口蹄疫爆發後,在台灣的地位才逐漸沒落,甚至關了一間屠宰場。
4. 會拿Cargill出來討論的原因為啥?首先,就如同Norman Chen所言,台灣的狀況不全然與國外相同。或許有些人在網路上東逛西逛、或買了本《糧食戰爭》看了之後,也會義正辭嚴地說出,全球穀物交易有80%操控在ABCD四大Agribusiness手上,進而討論台灣的糧食問題。但這樣的認識是否正確?我很懷疑。至少在台灣區麵粉同業公會共同招標小麥時,到場報價的貿易商似乎就不是這些公司(當然,也可能是子公司)。同樣的,最近許多朋友開始熱中討論作物的「留種」問題,甚至跑到泰國某基金會去學習如何留種。如果單看Monsanto在印度的狀況,當作物種子全面商業化、單一化後,當地確實出現生物多樣性逐漸瀕臨瓦解的狀態。但如果這些人願意試著多去理解台灣的農業體制運作,就會發現我們的農試所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種源資料庫,根本不用擔心留種的問題。
5. 其次,台灣許多重要的agribusiness也跟Cargill差不了多少,神秘且低調,我們對於他們如何規約農產品市場、如何建立其與農民間的關係,以及各類「XX協會」如何「調控」農產品市場價格,真的處於一種茫然無知的狀態。國外有一堆文章會告訴我們,Tyson如何剝削雞農,但台灣的大成究竟用什麼樣的方法建立出它的一條龍系統,契約雞農跟他的關係究竟為何?至今鮮少被報導。簡單來說,我們對台灣農業界真實運作狀況的理解程度非常的低。
6. 於此狀況下,Norman Chen願意站出來與大家分享一部份養雞業的狀況,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感到欣喜與感激,至少他讓我們認識到一部份台灣養雞業的運作狀況,使我們對於畜產業的知識不再侷限於 Food Inc., 以及這部片背後的Michael Pollen。
7. 某些朋友站在批判資本主義角度的立場出發,探討其中所衍生的剝削與集中化問題。我個人認為,這是完全不同的學術語言與知識背景,更非本討論串的重點,對Norman Chen並不公平。
▉ Albert Tzeng ▏我真要讚嘆參與討論的各位。這串討論發展到現在,從養雞技術細節的討論、陳玉敏的澄清,到農牧業工業生產化後的批判與辯護,比我參加過的任何實體研討會還要紮實。
不過這些發言,發生在兩個實際上很難對話的層次。
Ted Chen 從很社會學的視角切入,批判「工業生產模式跟消費社會的價值觀」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如何壓迫剝削農人,乃至於經濟動物。Isis Kang 從許多角度的介入,也體現她長年作為一位動保成員,對「人類本位的生物倫理」的反省批判。這兩者,從我個人的角度,都是很重要的反省,值得我們從整個飲食文化、認證機制、與農牧產品產銷體系去思考調整。
但這些批判現象之根,是人口的激增、是現代文明的經濟文化結構,以之扣問由 Norman Chen、盧建男等代表的本土畜牧業者,實為後者難以承受之重。我也要感謝 Norman Chen在一連串吱吱不倦的發言中勾勒的,本土畜牧業者的畫面。這些因為社會責任或鄉土感情繼承家業,在經濟結構的夾縫中求生存的人,確實不該成為整個人類社會共業的承擔者。
在兩造之間,Chiwei Liu 以其在台灣農牧歷史與「世界農糧體系」豐富的學養介入,表現出出對台灣基層農民的同理,又能將這些討論放在更大的社會歷史脈絡中。對於從批判視角切入農業問題的思考者,志偉兄的發言或嫌保守,但無可否認,在台灣少數從社會視角關注農牧業的書寫者中,他是少數有紮實現實感的人。
發言者各自代表不同的視角立場 (其中有許多是正式研討會中聽不見的聲音),對話也不迴避直接交鋒。我想對話最大的意義,不是誰說服誰,而是各種角度的觀點能夠被陳述、能夠被彼此聽見。
說說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