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07/02/07

疾病標籤的蔓延

現代醫學,界定著疾病的疆界。不只以前認為 「有罪的、性格惡劣的」,現在成為了「疾病」,連許多以前認為還算正常的,現在也貼上疾病的標籤。這稱為社會領域的「醫學化」 (medicalisation) 。

問題是,誰有權力界定?我們社會傾向相信,是客觀、中立的科學家與醫生在替我們把關。但是如果攤開先進醫學研究背後的資金脈絡,特別是在有權制定全球醫學標準的美國,我們不難看到多數疾病研究背後的金主,都是藥商。在一種徵狀被 「疾病化」的過程中,藥商,正是最巨大的獲利者。此時不得不思索,這些耗費鉅資贊助研究的製藥集團,實質上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我目前沒有答案。

這樣質疑,好像顯得現代醫學不能信任?也非。即便我提出上述質疑,還是會選擇「保持一定程度機警」的信任。

信任還是不信任,正是現代化社會的基本困境。相對於傳統社會,現代社會的最大特徵,就是分工越來越細,導致生活備各式各樣的 「專家系統」穿透。銀行、法律、電力系統、網路、車子零件,每一個環節我們都不懂,但又不可或缺,所以我們不得不信任,卻也永遠困在不知道該不該信任的困境。(這是 Giddens 在1990年"現代性的結果"中論述的)

社會踏入現代化後,第一個階段,是沒有條件的盲目信任,就像二十年前一樣。那時,所謂專家,享有極高社會地位。

接著,就像今日台灣,當許多問題被踢爆,便開始出現對各行各業的信任崩潰。今日不管是對政府、對司法、對醫學、會計,都出現信任的瓦解。

接下來呢?我想,唯一的出路,是不知道該不該再信任的人們,開始學習從專家手中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也扮演起比較積極的監督參予者。所以現在大家「必須」懂得管理健康、懂得財務、懂得善用網路、懂得所謂終身學習。

只是這些加起來,身處在一個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做一個人,原來有這麼多負擔。

另一件我們都要學習的事,是對於不確定的接納。1980年代科學主義薰陶下,以為凡事存在客觀事實、客觀知識的 “信仰",已經逐漸面臨破產。人生中其實有很多事,再先進的科學,也無法解答,所以,我們都必須學習跟不確定性相處。

背景說明:

上述文字紀錄的,是讀到蕭愛慈(鳳西國小教師)的格文不同的鼓聲後的感想。該文原文:

學期末時,一位以前的家長憂心忡忡來找我,拿著醫院的診斷書「感覺統合障礙」,然後很擔心的問了我一大堆問題。我很仔細的聽她的敘述,也很瞭解她的 恐慌,但是實在不懂為什麼?忽然之間,我們的身邊多了很多非常「文明」的奇症怪病,像「過動兒」、「成長遲滯」、「感覺統合障礙」…

好多學生,很小就開始出入醫院,兒童門診,精神科門診,內分泌門診,語言治療門診….好像我們那個時代運氣比較好,我們才可以這樣輕鬆的長大。是不 是很奇怪?和孩子溝通不良、習慣性親子衝突、孩子偷竊、說謊,生理成長得慢一點,心智成熟晚一點,這些不是再平常不過的人生情節?需要看醫生嗎?

是不是我們應該想,或許這樣的孩子不是病人,他們只是比任何一個天真放縱的孩子更像孩子。孩子是沒有秩序的,他們慢慢的在摸索屬於這個世界上的秩 序,和已然形成秩序的我們在拉鋸中形成各種混亂,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把他交給醫生,而是,更多的耐心,更平常的對待,更緊密的支持。有的孩子步伐不同, 是因為他們聽到不一樣的鼓聲…或許我們靜下來,欣賞一下他的步伐,會發現不同的曼妙舞姿正在醞釀…有的孩子就是要給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時間…

我沒有對這位家長多說什麼,我只告訴她:相信自己的孩子,然後請讓自己過得自在快樂,才有可能引領著我們的孩子,欣賞世界的每一種可能,接受自己的每一種表現…

廣告

回應

  1. 恩 這個問題其實會越來越普遍 這也就是目前大部分科學家 醫學家 心理學家不太明瞭的地方
     
    沒錯,現在有一些出生的小孩子的確是跟以前的孩子不太一樣了,因為世界在經歷一個有趣的大轉變,很多特別的靈都來體驗人生
    順便帶給人類新的觀念,新的想法
    帶來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大們太緊張了, 人生 is supposed to be an "fun experience" and "fun manifestation"
    人生那麼長,在其中轉來轉去,忽起忽落. 父母親們適度的關懷即可,那麼緊張反而適得其反.
     
    以下是一個我堂姐以前在種子學院當教書時候一個學生的案例,(種子學院是台灣類似森林小學的學校,裡面的學生很多都受到主流教育系統的排擠)
    http://tw.myblog.yahoo.com/paintedsnipe/article?mid=15&prev=18&l=f&fid=7

  2. 也許最近一期的琉璃光雜誌(創辦人:雷九南博士) 裡的一篇譯文能提供不同的思考層面. http://www.lapislazuli.org/TradCh/magazine/200705/20070505.html照料火苗  兒童期教育與醫學的關聯\’1950年的艾森豪戰後時代,美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充滿
    著樂觀,兒童也是世界最健康的。那時我們到了一個平衡點∣老的如天譴的病,像是:肺結核、傷寒、白喉等的急性病大量減少;而新的天譴的病症如:過敏、哮
    喘、糖尿病和癌症在兒童身上也相對地少見。當時戰後聞所未聞的病,在現代反而普遍,比如:自閉症、學習障礙、過動症及注意力缺乏障礙等等,還有發生在兒童
    身上一些不明原因的謀殺、自殺和嗑藥。
    這種轉變實在很戲劇化,亦即在所有的現代化工業國家,兒童不再因急性發炎病死亡,反而是一些慢性的病症,在免疫系統方面(如:過敏、哮喘、糖尿病)、神經系統方面(如:自閉症(譯註
    2)、學習及發展障礙)、行為及情緒穩定方面(如:憂鬱症、自殺、暴力及嗑藥)的問題,使他們飽受折磨。
    在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在這些症狀的後面,必有其原因。不論是直接或間接、已知或未知的因素,其中一個間接的原因造成今日兒童壓力及苦惱,就是美國家庭制度的瓦解。據1994年﹁卡內基報導﹂,從1960年到1990年三歲以下小孩與單親父母居住的比率從
    7%
    升到
    27%,成長了四倍。也有一些直接因素,在全國各地引起廣泛的辯論。比如:疫苗反應導致糖尿病、自閉症及哮喘;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過敏及哮喘;過多的電視及電腦造成年輕人的行為變異;水中含的氟及疫苗含的水銀和鋁也可能造成神經發展異常及障礙。\’

    ————————————————————————————————————————————————–回應柏文思考的藥商的角色

    藥商一直是以謀取最大利潤為指標

    我偏頗的認為在這終極指標裡

    Ethics 其實是蕩然無存的

    藥商真正販賣的其實是’恐懼’

    這就像許多國家政府 (社會組織層級皆然) 運用製造恐懼為手段之一

    來企圖凝聚民心一樣

    我們正一點一滴失去自由而毫不自知

    就像服藥物的病人即使病好了

    卻不知他正一點一滴失去傾聽自己身體及自癒的能力

    這逐漸累積的依賴又付予恐懼更多的力量

    說穿了藥商其實就是披著羊皮的大麻商

     

    當然藥商不是唯一的那 ‘一隻看不見的手’

    整個科技的演進(eg.無線電器的使用) 除了為人類帶來幸福外

    也慢慢被相關研究人員發現它所潛沉的許多危機

    對人類神經系統的影響

    當然還有飲食及factory
    farming 等的許多因素

    要詳細寫出之中的關聯是可以寫一本論文的

    等我先把自己的論文先寫出來再說吧 🙂

     

    很感動愛慈老師的 ‘唯愛而已’ approach

    對我來說Ethics 的核心本質其實是愛

    沒有了愛, ethics 就只是個華麗的榥子

    這榥子是無法抗拒利益及權力的誘惑的

  3. oops….forgot to put my nameMei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