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2/12/12

「不禮貌」的環團 vs「文明」的制度暴力 : 產發會議衝突的六則隨想

12.11 產發會議宣讀結論時,環團現場喧嘩,引起立錡董事長邰中和回嗆「15K」之說。事件經台灣生態學會蔡秘書長在網路披露,引起網上撻伐。我讀到這則消息,對照後來取得的影片,寫了兩段隨想。後來又想到不久前陳為廷「不禮貌事件」,順道對當代台灣政治中的「禮貌、修養、理性」等價值的處境,寫了點雜想。轉眼寫成一篇結構鬆散的六則札記。


1. 先釐清一個小細節

今天臉書瘋傳的一則貼文中,台灣生態學會蔡智豪秘書長指稱,在全國產業會議上,『有一位某公司的董事長,站起來手指著環保團體大罵:「再吵!我會讓台灣的年輕人連15K都沒。」』

我心想:誰呀,有這麼囂張嗎? 帶著疑惑。

感謝朱淑娟在現場拍攝的影片 (2:38秒處),我們得以知道,這位邰董事長說的話是「再吵下去,我告訴你連15K都到不了的」,口氣氣定神閒,並未如蔡文宣稱「大罵」「再吵!我會讓…」爾爾。雖然都是嗆聲,但是「對未來趨勢論斷」跟「宣示權力意志」之間,囂張度還是不同。

無論蔡秘書長初衷多正當,這件事,已傷害了他的公信力。可惜。

2.「不禮貌」的環團 vs「文明」的制度暴力

邰董的回嗆,跟陳沖說「你們也要尊重人」時現場的如雷掌聲,一樣,都是出於對環團人士現場「叫囂」的不滿。鏡頭前那幾張聲嘶力竭的面孔,也在網上引起某些奚落,「這是一個亂罵當道的年代」。

確實,環團是不尊重會議秩序,他們的武器是一種「聲音暴力」。

可是檢視這種不尊重,我們得思考其背後的深層理由。同段影片有三個可以注意的細節:一是開頭發難的女士,不斷重申,「剛剛有的不是共同意見」。第二個是當台下騷動時,台上持續忽視、照著既定程序念稿的講者。第三是背景司儀彬彬有禮的甜美聲音,提醒「有意見表達的貴賓,在會場外有意見表達的專區。」

串在一起我們得到一個畫面:這場產業發展會談的主辦單位,不但在場地設計上將不同意見系統性地邊緣化、推在「會場外」,在撰寫會議結論時,擅自把仍欠缺共識的內容寫入,更在面對爭議時,持續的忽視排除。

主辦者這種態度,解釋了為什麼現場的商界領袖,可以這麼氣定神閒、優雅地出席。因為他們的利益、價值,已經在議程中享有被主導的位置。他們無需聲嘶力竭,毋須不禮貌,就已經在這場角力中佔盡上風。相反的,如果環團禮貌的在場外發發傳單,放個肥皂箱說一說。面對這種權力結構,能起什麼作用?

系統性的忽視排除,是一種安靜、文明,但更為深沈的「制度暴力」。與之對決,聲嘶力竭的「聲音暴力」也只是滾滾海流上翻飛的浪花。

3. 禮貌、修養、理性:反動修辭的背後

不久前陳為廷「備質」事件中,有許多人提出類似邏輯,替陳為廷的「不禮貌」辯護。我也在臉書貼文中指稱,站在運動的角度,陳不禮貌的「火侯精準」。不過,不少人進而將「禮貌、修養、理性」等概念,或許斥之為是中國封建主義下的餘毒,或標籤為舊威權的象徵。

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我承認,禮貌、修養、理性等概念,很容易被保守政治勢力挪用,構築「反動的修辭」,用以標籤激進的改革者、削弱其合法性、用程序細節模糊焦點,以捍衛保守政治集團相信的秩序(如這兩個例子)。

特別在台灣歷史脈絡中,前述觀念的傳播,相當程度源於國民黨政府早年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強調。在這裡「保守主義」與「中國國族主義」交纏,更容易讓這一切文化建構,糊成一沱改革者眼中「邪惡文化勢力」。

然而,我認為「禮貌、修養、理性」觀念,有某些超越時空的價值,是無法被「中華文化中心主義」與「保守主義」所壟斷的。對我而言,「禮貌」是在特定社會脈絡下,對他人體貼的表現(傳統台灣社會從日治年代傳承下來的文化習俗,又何嘗欠缺?) 「修養」一如佛道家講的「修行」或基督教提倡的「靈修」,一方面涉及某種對於個人內在生物能量(如憤怒、嫉妒、渴望)的掌握,一方面涉及對各種生命價值理念的析辨與剔透。「理性」則是構築現代性秩序不可或缺的元素,其雖有壓迫的副作用,卻是讓現代社會體制得以對話、運作的邏輯基礎。

對抗掌握文化論述的政權,我們需要的是介入這些概念的詮釋政治,以及釐清「在哪些情況下,可以犧牲這些價值」,而非為了對抗,污名化或棄置價值本身。

4. 關於修養的辯護

我忽然想起今年年初寫給毓澤的一封信,想貼在這。那時我們原本在聊義大利學術八卦,毓澤感慨問道:「如何把人際間不問是非、只問「顏色」的明爭暗鬥轉化為正面的學術交鋒;或是如何避免後者淪落為前者?」

我想了想,寫了一個他先前抨擊過的概念:「修養」。

我信中寫道:

「…我說的修養,是一種不容易情緒化、個人化,掉入「攻擊狀態」的心理素質。這種心理素質,有助於保持能欣賞歧見中精采論證的清晰感,不會在辯證中忘卻研究對話的終極價值。

這種修養,不儘是表面的「風度展演」(雖然這也很重要,但那種會私下捅一刀的偽君子也做的到),而是打從內心願意欣賞差異的大度。

這種修養,重點不只是在不傷人,搞和氣,而是在安頓自己的內心。無憂無懼,才能防止自己的心靈遁逃到拉幫結派、搶占資源才能有的安全感。畢竟後者,是人性很自然的自衛反應。

記得之前你反對過修養時,我反省過,過去國民政府教育體系宣導的(儒家傳統中強調的)修養,造成的兩個社會效應:一、延著「情緒控制力」的向度,形成一種文化階級結構,二、壓抑能促進社會進步的衝突。

不 過我想了想,覺得我理解的修養,一不是用來反襯草莽,而是包含要能親近體會,不同情緒表達的大度,二不是壓抑憤怒、乖乖聽話,而是面對不義時能更冷靜出 手。反過來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中呈現的修養,過度強調表層的禮,忽略了真正核心的「仁」。(這跟社會學核心的人道主義,在我而言,是相通的)。

相對於論語禮記的繁瑣,我還是蠻能同意大學中談的誠意、正心、修身,一如我認同佛經中強調的明心見性與「不住色」(不執著於表象)…」

5. 價值階序與終極判準

「在哪些情況下,可以犧牲「禮貌、修養、理性」這些價值?」第3段提出這個命題,已隱喻了這三個概念在「價值階序」(hierarchy of values) 中的定位:他們不是無法妥協的「終極價值」,而是為了實踐某些終極價值的「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

終極判準,隨著不同政治理念有不同側重,例如自由主義者強調個人自由,左派思潮強調是平等正義,國家主義強調是國族存續。而即便在國民黨過去灌輸的儒家道統,禮教也只是教育與社會工程的工具,根本的價值,是建築在同理心與大我觀的「仁道」。

這裡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僅由一個行動表面上符不符合社會常規(例如稱之「不禮貌、不理性,看似沒修養」),形成價值判斷,而需進一步考量,其與背後終極價值之間的關係。

我舉最近幾個例子:

前年十一月楊淑君事件中,我對於欠缺積極證據下的仇韓/仇中,表達對集體憤怒的反對。因為我沒有看到足夠的積極理由,去支持這種仇恨語言的蔓延。當時我貌似站在理性與禮貌的一方。

但前陣子陳為廷事件中,我認為「陳開頭的措詞遣字,用在人際溝通,會讓一些人有過火的感受。但用於備詢場合,這是引爆爭議與關注的鉤子,是讓整個社會凝視其論述的工具。站在運動的角度,我覺得他「不禮貌」的火侯精準。」

這次事件中,一來考量第二段描述的系統暴力,二來觀察產發會的結論,我認為環團的「叫囂」有很好的理由。

6. 產發會結論:叫囂的理由

最後,簡單看看這次產發會結論。以下是聯合報今天整理的圖表:

udn chart

邱毓斌在其臉書上有很好的詮釋:「具體政策方向不脫是:擴大引進外勞、外勞與基本工資脫勾、擴大圈地、搶水、滅農、環境影響評估改為書面報備,以及中國勞工合法引進。」

那麼,我們能不叫囂嗎?


回應

  1. […] 「不禮貌」的環團 vs「文明」的制度暴力 : 產發會議衝突的六則隨想. […]

  2. 你完全得到我了>///< 這想法正是我一直想說卻又辭不達意的,不給你兩份五顆星再鼓鼓掌真是太過意不去了啊^^

    • 謝謝。那天晚上很累,寫完前三段已精神不繼。第四段是從舊信整理,第五段其實寫得十分糟糕,第六段則根本就剪貼圖片跟拾人牙慧…

  3. 這真的是五顆星的文章,無誤!

    PS:但有一點小缺失。
    『這位邰董事長,氣定神閒的坐著,並未「站起來手指著環保團體大罵」』這句話有誤。
    邰董的確是有『站起來手指著環保團體大罵』,即時他的用詞遣字是略有出入。

    • 謝謝提醒。確實,鏡頭並非一直照到邰先生,帶過去時他氣定神閒的坐著,並不能證明之前他沒有站起來指人。這件事情我無從確認,已修改。


說說你的想法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