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2/05/29

台大「只剩下頂尖」?高教結構變遷

台大校史館在FB貼出一張圖,大約寫在2011年台大校慶時李校長的發言爭議。校史館稱讚「這同學真的很敢寫!」我也要稱讚「校史館也很敢貼!」

許多人對這個同學的留言心有戚戚,畢竟,緬懷一下那些年,順便幹譙一下今日台大理想性的欠缺,幾乎已經成為政治正確的論述。不過今昔之別,不能僅歸咎於一校之淪喪。在更大的時空尺度中,從歐美到亞洲,對高等教育變遷的質疑不滿早有大量書寫。台大的變貌,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類似的宏觀變遷

這裡的結構變遷有三:

一、從邊陲到核心。1960s 到 1990s 期間,陸續在全球發生的高等教育擴張,讓大學從一種少數、菁英,位處於社會邊陲、承載著非俗世理想的知識社群,轉變成當代社會的核心機構,消耗大量社會財務資源,也對等地被賦予起更多經濟社會責任,如國民教育、人才培育、產業研發等等。但這種逐步將大學鑲嵌在現實社會脈絡的大趨勢,也逐漸侵蝕大學原本非俗世的自主性。

二、後冷戰的經費緊縮與市場化。冷戰期間美國(及某些歐陸地區)的高教擴張,有相當比例財源來自於國安預算。戰爭的壓力,不僅推動各種科技發展,甚至也讓個不少社會政經、區域研究都能分一杯羹。但1990s年代之後冷戰告一段落,相關經費收手,已經長出來的許多高教研究機構,就只好到市場上到處募款。從美國開始的高教市場化,又隨著其無遠弗屆的文化影響力,吹到世界各角落。

三、1990s 末期浮現的學術全球主義。把全球大學放在同一個尺度上比較(以及連帶出現的「頂尖、一流、世界級」等觀念),大約浮現在九十年代中葉。其具體的實踐,則是2003-04年間兩種世界大學評比的出現。背後推波助瀾的力量,一是同時期知識經濟論述的崛起,二是國際留學市場的浮現。這類評比的方法邏輯有許多偏頗與問題,但全球媒體與政客,往往沒有耐心去深究這些問題,而只是廉價的報導轉載、挪用這類評比的結論。

因而,李校長在過去幾年接手的台灣大學,早已不同那些年的台灣大學。曾經在這個校園中樹立的理想價值,現在得面對大量國立大學對經費的競爭、得面對政府更多的介入(與評鑑掛勾的撥款),還得扛起「台灣最好的大學」的頭銜,不斷在各種國際評比上背負媒體立委的檢視。

設若台大選出一個很有風骨的校長,直斥評鑑排名之無稽,抗拒各種追逐「頂尖」的遊戲,那媒體名嘴是否又會反過來抨擊台大校長的傲慢?

或許正因今日大學面對的環境不同,才選出李先生擔任校長?

忽然想到倫敦政經學院,之前也因為類似結構壓力,選了英國前金管會主席、跟金融界熟稔的 Howard Davies 擔任校長,還被倫大其他學院學生私下批判LSE「背離創校傳統向右轉」。直到前不久Davies 因格達費捐款醜聞下台,校董會才回頭找了社會學家 Craig Calhoun 出任,象徵重返創校精神。

不知道,台大在這一連串風波後,未來會選誰當校長?

相關筆記推薦:
單向度的大學
THE 世界大學聲望排名:如何排名?有何扭曲?


回應

  1. 這篇文章觸碰到台大的定位問題,而這剛好是一個我最近常思考,卻還想不到恰當的結論的議題。

    台灣的大學過多,這些大學要生存,未來一定需要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與定位。以我比較熟悉的美國為例,美國的大學分成研究型(ex: Harvard, UC Berkeley)、教學型(文理學院ex: Wellesley College、地區性教學型大學ex: Cal State U LA)、與社區大學(ex: City College SF),這些大學服務的對象不同,研究型大學結合教學與研究,但特別著重於頂尖的研究,教學型大學以大學階段的授業為主,通常沒有研究所,僅些許校院開設碩士班,其中做研究的部分也多以培養學生研究經驗為目的,並非為了發現最新的學理,至於社區大學便更廣泛,提供一般社會大眾基礎課程。

    從這點看台灣的大學時,我發現全台的大學都想自我定位成研究型大學,要拼以SCI/SSCI為標準的研究成果,但是事實上全台的大學的教學與研究水準大多接近教學型大學,畢竟這些大學所擁有的資源少,要做出向國外頂尖一流的研究成果不易,如果把資源集中在某幾個學校學科,尚有機會,但要各學門都達到世界一流,那是不可能的。

    從高教界領導者的態度看來,在上位者有意在台灣培養出真正能與世界接軌的研究型大學,譬如說把目前最好的台大給弄上去,但是台大似乎距離世界級研究型大學還有一段落差,而提供他們更多資源的同時,更遇到種種困難,譬如是否要挖角國外頂尖學者進入?已在台大的教授是否有能力達到所預期的研究水準?資源都給台大是否對其他學校不公平?總之,在我看來,是還很遙遠。

    於是我經常在想如果以後我回台灣去教書,那麼該如何自我定位?是不是應該期許自己是個好老師就好?研究盡量做,但是就像教學型大學裡的老師,主要是讓學生有接觸研究的機會與經驗,不然如果想維持國際水準,是不是根本達不到?

    不知道學長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什麼?

  2. 所有大學一起鑽研究型學校的象牙塔是果不是因。
    過度依賴政府補助是台灣大學的通病,身體被養懶了,自然惡性循環,不會去思考如何貢獻大學所長、發揮個別特色,藉此爭取民間捐款,年年生產廢紙般的報告書、大拜拜拍評委馬屁。
    想鍛鍊出健全的大學就得痛下心腸斷絕補助,讓它自食其力,不然永遠也只能當教育部的水蛭,以吸食國民的稅金為天職。


說說你的想法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