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1/07/01

四書該丟進垃圾桶嗎?

馬政府上台後,強勢要求中學教育回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引起許多曾受其「荼毒」的五六年級朋友的抗拒批評。一時之間,甚至「四書早該進進垃圾桶」之說也獲得許多人的認可。四書該丟進垃圾桶嗎?我中學時也對儒家八股食不下厭,凡默寫一定白卷。不過這幾年,做過幾次「資源回收」,到是有不同體會。

我現在覺得四書可學,甚至是該學,只是過去教法不對,現在教法估計也不會有多大改變。

說該學,是因為四書中內蘊了一套由內而外、本於仁而止忽禮的東方哲學觀,這套哲學觀,不僅貫穿在過去包括台灣在內許多東亞國家的歷史中,也可在反省西方理論時,做為一個參照對象(例如葉啟政談的修養與孤獨、盧威詡從孟子養生論出發,對西方主客對立認識論的反省),提供哲學上的資源。

我甚至以為,台灣相對於香港新加坡,能夠比較早、比較全面地發展出諸如中國化、本土化的論述,部分原因,正是過去統治集團為政治目的灌輸的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思想支點。

不過重讀四書的體會,恰恰反映著,過去受到教法的不對。我們以前的四書經驗,是統治集團把一系統的哲學文本,選擇性地拿來當成鞏固政權的意識型態來教。我以為,恰當的方式不是不教,而是批判性的教、辯證性的教。讓學生得以在一個有距離的空間中審度四書中的論述。我以為這就像法國高中教盧梭…

可問題是,整個台灣中學教育設計,重視的是具體知識的背誦、是特定(如數學演算)技能的熟練,最欠缺的,正是批判與辯證。這種現象,我以為,反映了台灣做為一個後進發展國,在某些特定階段的歷史痕跡。所以說到底,不是教不教四書的問題,而是整個台灣中學教育體系教學法與測驗法的問題。我主張要教四書,但是不是考默寫,不是考填充,而是去鼓勵學生思考:

– 儒家傳統,如何理解「做」(實踐)與「學」(知識)的關係?
– 析辯仁與禮的關係
– 儒家倫理,反映了古代什麼樣的歷史背景?在現代社會,又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地方?
– 儒家傳統跟民主價值是否衝突?
– 西方文獻把儒家當成「儒教」來談,試論述儒家教育和宗教信仰的異同。

甚至,我認為相關課程的規劃,也需要將對台灣影響深遠的佛、道哲學,有一定涵蓋,讓學生得以比較,乃至於在面對高等教育課程中,到處充斥的西方哲學預設,能保有一定反省迴旋的能力。

我知道,這些問題,很多連老師都沒有sense,怎麼教?可是當我讀到前陣子法國中學考的那些哲學題目,我開始認為,這只是要不要去作的問題。不能因為現況不少中學老師只慣於背誦式的教學,而放棄走向更具思辯性的教育。

我其實反對將四書視為「必選」,我也認為,馬政府這樣恢復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手法粗糙又霸道。我發文的立場,只是擔心throw the baby with water,在跟統治集團的對抗中,把儒家的根本價值也一併丟棄。


回應

  1. 兩串討論很精彩,自貼於此當書籤
    Burce https://www.facebook.com/bruce.y.liao/posts/236159933075520
    明華 https://www.facebook.com/nornhua/posts/211404205565311

  2. […] 四書該丟進垃圾桶嗎? « Patterns of Mind […]

  3. 剛才看到有人主張,不讀四書,重新整理古籍的人作為文化教材的人。我想這樣的朋友可能真的很少看古籍,不是很理解"重新整理古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和文化底蘊和社會價值條件才能做到,需要多少時間。以及重新整理古籍這句話背後那種統治者式的價值觀。還是先回顧一下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中國左派和右派對此議題主張,以及之後產生的文化大革命等。再來思考這句話的意義。以我看,台灣社會現在已經不存在重新整理古籍的文化條件,古籍的詮釋權已經不在台灣,馬英九還能勉強恢復四書已經算是勉強延續新文化運動當時國民黨的主張,算得上是對得起國民黨百年老店的一貫立場和價值。要批判和挑戰這樣的價值,不提出一套更高明的價值體系是很難站得住腳的。特別還要考慮中國左派的實踐經驗…..國民黨這幾十年雖然是台灣的執政黨,可是不要忘了以民國的處境來說,國民黨幾十年來一直也是中國的在野黨………..

  4. […] 四書該丟進垃圾桶嗎? […]

  5. […] 關於「文化基本教材」,我之前寫了一篇筆記,討論四書在教育課綱中的存廢,請指教。 […]

  6. 我的年代讀的東西換成了論孟選讀。

    在高中的年代我很幸運遇到一位老師,在他的國文課裡還是以講述為主,但是他在上課文的時候會帶入個人的或是其他同學、同事、書中的領悟和感想,每次上他的課時都感覺是一場跨時代的文化洗禮。老師用他的語言把文言文的教條轉變為思考是的辯證,這樣的內容特別出現在這些選讀的教材中。

    在一次的機會裡面,我把過去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和「論孟選讀」的課本做了一些比較,我發現:其實很多基本的元素和精神還是在,但是老師的教法會左右同學的看法。

    那時候,我們上論孟選讀是老師不把重點放在字句的推敲,而是希望我們先預習完課本內容之後,用課堂時間用時是的問題讓我們提出自己的看法,並適時地提供文本的背景時代,和我們討論這些流傳下來的東方精神和思想在今天的華人社會當中有沒有什麼樣的汰變或是更迭,讓我們提出自己的看法。然而在過程中我發現了當你硬把這些句子背起來,其實往往沒有太大的感受,反而藉由討論的思辨,會讓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這些哲學思維做結合,讓這些教材有更深層的「文化涵養」。

    我認為還是有許多老師可以藉由再進修可以試試看這種教法,學生會喜歡的!!


說說你的想法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