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2/10/16

Cooking and Visitors NOT Allowed! – 新加坡租房筆記

上周五深夜到新加坡,周末從 Easyroomate 海選了四十多筆資料,半數未覆,三成已租,最後東奔西跑看了十個房間,東從Eunos、西到 Bukit Batok,有四點或仍偏頗的觀察思索。

一、新加坡住房市場主要由政府組屋構成,在鼓勵家庭價值的政策大旗下,多數商品以三到四房為主,罕見單人套房/工作室。後者即便有,若非相對高價 (1500新幣以上),就是條件差(看過兩間900的,空間小又沒窗戶) 。

這種住房結構,加上有限的地幅 (與通勤時間) ,讓多數新加坡的青年男女與家人同住。一方面,這確實鞏固家庭做為社會的基本單位,但相對的,年輕人也難有獨自外生活的選擇(制度性的單身歧視),更不用說「未婚同居」的空間(曖昧情慾空間的打壓)。

某個年輕房東跟我說,「你往往要成立新的家庭,才能脫離原本的家庭。」昨天某同事也提到,「『我們一起買房吧』,早就是求婚最常用的理由。」似乎這種結構,也是造成新加坡許多年輕人相對早婚的因素。

我十分好奇,這種居住空間,對於新加坡人的社交與情慾文化的影響。

二、綜觀租屋廣告,許多會強調 cooking not allowed,或是 only light cooking allowed。所謂 light,指的是煮煮麵,或用微波爐熱熱東西。

跟幾些房東請教過,大致強調,由於過去曾有租房者煮東西導致火災的新聞,因此禁止開伙出於危機意識(危機意識真是新加坡生活文化的一項核心特色)。此外,新加坡外食方便,許多新加坡人覺得,在家烹調麻煩又不經濟…

然而準備與分享食物,一直是許多社會中,家庭朋友聯繫情感主要的活動。在這麼一個強調傳統家庭價值的新加坡,卻看到如此大規模的外食化,不免覺得弔詭。

而每每走訪幾個社區的food court,看到幾乎千篇一律的那幾種選擇(雜菜飯、切雞飯、燒臘、肉矂麵、滷水灘、西式餐點、南亞料理、飲料鋪),更才驚覺這種外食化連帶的,是一種在基層生活飲食的「標準化」(若肯花錢還是可以吃得很多元)。背後機制是整套達到經濟規模的供應產業鏈,反映著象徵「現代性」的分工與效率邏輯。

三、另一個經常被禁止,也在許多外地人心中留下不解的,是「訪客」。許多房東禁止房客讓朋友來訪,更不用說是借住幾天。這跟我之前不管在台灣、英國的租房經驗,也跟某些在這碰到的大陸朋友、馬華朋友過去的經驗,大相逕庭。

拒斥訪客,反映新加坡房東對「居家隱私」的強調,反映前述的「危機意識」(可能會偷東西),也隱喻對陌生人預設式的不信任。

這種不信任,導致許多用以「確認」的制度要求與實踐。例如最後當我敲定租房時,新加坡房東深夜十點開車找我,除了收取押金,還一併查驗護照、查驗我工作的證明文件(並拍照存檔)。他說,如果有人來查,他才可以證明自己有掌握到我的身分。

又例如,昨天我拿到機票費用的補助款,但印象深刻的是,行政人員手上拿了一疊文件。當中,除了補助申請書與收據,還包含過去就機票補助雙方往來的電子郵件,以及行政人員多方訪價比價的紀錄(他們另外問了四家航空公司報價,以確定我購買的價格是市場最低)。補助一張機票,歸檔文件大約三四十頁。

回新加坡短短三四天,我隱約覺得,這個社會對「制度」高度信任,卻欠缺對「人」的信任。對照起來,台灣人一般比較願意去信任人,但對制度信任,近年則岌岌可危到一種慘。兩種極端,都有讓人難受的地方。

最後一個懸念是:新加坡人自己喜歡邀朋友到家中作客嗎?

四,對照三年前來新加坡,明顯發現租屋價格快速推升。這幾年蜂湧而至、求學或工作的外地人(特別是中國大陸移民),應是背後主要動力之一。這種租屋市場的熱絡,似乎吸引越來越多新加坡人投入當房東,以我這次看過十處為例,就有三對是年輕夫妻跟小孩同住主人房,把其他房間騰出來出租。兩個則是把屋子割成七八個小房間出租的專業房東。

其中某個年輕爸爸,之前在新加坡外交部工作,這兩年選擇離職,專門打理出租自己與父母家中的多餘房間。以他現在在Clementi的組屋,幾年前在政府補助下四十萬新幣入手,目前把三間房間裝潢後以1500, 1500, 1100的價格出租,每年殖利率竟達12% (別忘了他們一家三口也還住在這),還足貸款有餘。

我好奇的是:這波租房市場的上揚,會讓多少新加坡國民從賺取勞動薪資,轉變成仰賴資本利得的房東?這種經濟誘因下租房供給的普及,又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這些房東的家庭生活?

廣告

回應

  1. http://www.hdb.gov.sg/新加坡组屋的网站,条规津贴上面都列明。

  2. 新加坡租屋的条规很严格,屋主必须遵守,不然被查到,罚款加没收屋子。除了私人屋子不在管制下。

    新加坡的组屋,如果你是屋主,有什么事情发生不当,你的屋子会被政府没收回去,血本无归的。所以屋主都要很小心翼翼

  3. 新加坡有家庭的通常都在家煮饭菜,唯有单身的通常在外面的小贩中心解决。单身跟父母住的都回家吃饭。新加坡的小贩中心那里都有,食物比食阁多样化,价格也相对便宜。新加坡家庭都有在家煮三餐,可能你还没有机会被邀请吃过吧。

  4. 新加坡人為了錢根本不在乎生活品質~或者是說~他們的生活品質是~換最新的3c產品~~名牌包包衣服~而非居住環境

  5. 看完你的PO文有點意見.我是台灣人但父親因公派駐新加坡三十多年最后定居當地.我家人大部份目前,都在新加坡.但我的教育及成長在新加坡及台灣兩地來回.之后到英國留學工作居留.我兄弟姐妹中兩位自小新加坡長大,基本上是新加坡人,也都在當地以高學歷畢業工作結婚生子. 當地華人社會有生日節慶邀請親友聚會煮食是一般家庭都會發生的日常生活.應該是你沒遇到.他們家庭觀念很重.政策也是如此推動.所以一般年輕人在唸書時代遇到的男女朋友大多在穩定交往一段時間後,在雙方完成學業或男方的兵役完成就選擇注冊結婚.這方便他們申請政府組屋,一般都要等一段時間.他們所謂的早婚只是注冊,對他們而言,擺酒才是正式結婚.注冊比較相台灣社會訂婚的概念.但的確因為住房政策的因素,讓他門的家庭結構在高度社會發展下相對穩定.年輕人也必較有結婚意願.這很有趣.

  6. obed sun 我觉得你对新加坡人有偏见。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是限于高科技产品。

  7. 我覺得他說的算對也不算錯,在於你站在什麽立場想。臺灣人情味比新加坡濃是事實,新加坡制度化也是事實。但是臺灣不就一大堆人被騙,被騙到精了。新加坡相對的比較少,原因也是因爲制度化達到“最高效率”,犯罪案也才少嘛。有好有坏嘛。簡單來説,新加坡帶給你穩定,什麽都水水,go according to the law。臺灣天天都有驚喜,今天闖紅燈罰$2000,明天踫到好警察免罰,後天某某官員闖紅燈搞不好以後都不用罰了。

  8. 新加坡移民局规定,查验租客身份是房东依法必须履行的职责 due diligence。如果房东没做的话罚款很重,约5000新元。因此大可不必过于在意。

  9. 我覺得新加坡人大體而言都挺好
    只是需要一些時間跟他們熟悉,混熟了之後其實對人是挺熱情的
    我的新加坡女性朋友告訴我,新加坡人的求婚大概是全世界最不浪漫的(let’s get a HDB)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