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2/04/18

我其實很欽佩,林毅夫的叛逃

我其實很欽佩林毅夫,特別是所謂的「叛逃」。

1979年,大陸文革結束,鄧小平剛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但百廢待舉、正是奇缺人才。當年年初,美國也才跟台灣斷交,跟對岸建交,業已看出某種世界局勢的變化。

當年台灣,都都還把中國大陸看做是「敵人」,特別是年初才在外交棋盤被下一城。但林毅夫的決定,顯然不是把對岸當「敵人」,而是當「國人」(這還要歸功於國民黨國族教育),甚至就只是「人」,是可以去協助的對象。因而他才能看見,在那個歷史轉折點,到對岸能實踐的理想,遠大於停留在對抗格局下的台灣。

只是當年面對這個局勢下的決策,要承擔的,不是兩個小時海上游泳,還包括後來的罵名,以及當年中國大陸落後台灣二三十年的經濟物質條件。胸中沒有大視野者,無法承擔這樣的成本。

他到對岸後,確實跳進了歷史結構中的一個難得缺口,參與了中國經濟社會一段巨大變遷,而他也善用自己生長於台灣,比當時多數大陸人更自由恢宏的視野,投身經濟專業,後來得以協助中國規劃政策,以利民生。

若以從前國府教育中灌輸的儒家「平天下」的理想,甚至用國共對抗邏輯下,「解救大陸同胞於水深火熱中」的終極目標,誰能說不對?國民黨今天又有誰敢出來堅稱,解救大陸同胞非得要用軍事,而不能透過協助其政治經濟產業發展?

把一個宜蘭小孩變成「叛徒」的,說到底,還是國民黨教育。

而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中,當林毅夫協助中國改善經濟、與世界經濟整合後,不只改善大陸普遍的民生,間接結果,也是逐漸降低兩岸軍事衝突的風險,讓台灣逐漸得以減少軍事預算,甚至因為中國經濟發展了,也替不少台商台幹打開一片天。

誠然,中國發展也有許多連帶副作用,如期內部的社會問題,以及對台灣經濟的磁吸效應。但回到1979年的視野,不可否認,能協助其經濟民生發展,就已經是一大成就。至於有人還停留在兩岸對峙的認知結構,認為為了台灣好,中國最好就不要發展,最好繼續窮下去。這麼沒人性的看法,我就不多說什麼了。

回頭來看,林毅夫投共八年後,蔣經國就重新開放大陸探親,開啟後來的兩岸交流。說穿了,林只是站在時代的前沿,看見對抗結構走向鬆動大趨勢。而歷史上所有敢於跳出某個時代主流的認知結構的人,都會有一段時間,被當成異端邪說伺候。

林毅夫算是幸運的,至少在有生之年,還可以看到自己的孤注一擲,有開花結果。只是感慨的是,他的成就,正反襯出台灣還有多少人,還無法拋開昔日國共對抗的思維。台灣民主化這些年來,我們看見多少昨是今非?昨非今是?林毅夫至今還不能被平反,只能說,因為藍營對他當年投共情感受傷,綠營又不喜歡他的中國認同,於是一直被晾到今天。

否則,當年違的法,應該不難找出政治解決。

後續 Facebook 討論

廣告

回應

  1. 這些都是目的論證吧?
    1979年一月台美斷交,外交連環倒,有權勢者搶著辦移民,他五月在戰地投敵,稍微會思考且不被私心影響的人都知道他投敵是為什麼:說穿了就是一個投機份子。
    又,以他這種在台大差點被退學的墨水可以當上世銀副總裁,如果不是中共有意栽培,憑什麼?
    這樣的人可以被平反,那些當兵的人情何以堪?

    • 請教一下,你在評論林毅夫的能力之前,有沒有讀過他的文章、或看過他演講訪問的影像?

      我分享一點個人感受。我對他的正面印象,源於2009 在香港大學的一次演講。那次他來演講,講中美經貿關係,我印象中講的有為有守。

      手邊沒有當初林毅夫在港大的演講筆記,但是找到當年演講公告。
      http://www.hku.hk/press/c_news_detail_6052.html

      我把幾個我殘缺印象中聽到的觀點記一下(可能有誤記):

      – 林先談了中國對美長期貿易逆超(賺美金),以及持有美國國債(付出美金),所構成的資本循環。這個循環,是財富得以從北美擴散,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機制,卻也在長期失衡下,造成美國金融風險擴散到中國的問題。
      – 針對很多美國學者批評中國壓低人民幣,是造成美國經濟不振的原因。他反駁,人民幣的穩定,是現許多美國人還負擔得起生活的原因。
      – 針對失衡的矯正,美國部分需要減少浪費,中國這卻需要增加消費。而增加消費最的關鍵,是中國縮短貧富差距,改善所得分配。
      – 針對金融危機部分,他一再強調,金融體系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脫離這個初衷,是許多風險的來源。

      後來聽眾問他關於「經濟學」的看法,他回答
      – 經濟學是有用的分析工具,但是他不能告訴你任何社會現實的訊息。許多經濟學的誤用,就是誤把理論模型當成社會現實。後者,你需要實際透過各種方式去了解。

      我當時的感覺是,這個人很聰明、自信,看經濟問題宏觀也深入,擔任世銀經濟學家,有足夠專業實力,又不會掉入美國本位的盲點。

      我剛查了一下,他早年世因為關於中國農村的研究,在國際經濟學界站穩腳步。1999年他主張的「新農村運動」(投資改善農村生活基礎、活絡經濟以增加消費,並讓逆轉中國過度都會化下的許多問題),也在大陸過去十年「三農問題」的浮現中,逐漸成為主旋律。這樣的邏輯,也出現在他近年主張「新馬歇爾計畫」,也就是已開發國家應聯合集資,投入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以平衡區域經濟。

      1978年林連長跳入海水游泳的心情,我確實不敢確定。拙文有「浪漫化」的問題。我也同意,他來自台灣的背景,可能對他早期在中國的機會結構有點幫助。

      然而聽他演講,我覺得眼前這個人有實力。而且,如果不是到對岸,他沒有機會面對十億農民的問題,也不會因為相關研究成就,被任命為世銀經濟學家,站在全經濟發展的高度上,思考對策。

      如今說他只是個機會主義份子的人,我總覺得,把當年這個決定想的太容易,把他後來的成就也想的太理所當然。那些年,投共的人何其多,為什麼獨獨是他走出這一條路?

  2. 林在專業上的成就自有專業的人來評斷,只是把今日中國經濟表現當成林「孤注一擲」的成果,這推論也未免偷懶過頭。

    • “把今日中國經濟表現當成林「孤注一擲」的成果"

      我其實從未做過這種推論。

      宏觀的歷史結果,是許多行動者在既定結構中互動所導致。或許有些人能有相對較多一點的影響力,我卻從不覺得有誰能 “決定" 最終的成果。

      對於中國農村問題,林毅夫十多年前的觀點成為當前主要政策的精神,有其不可否認的貢獻。但一來,這則貢獻,只是中國近三十年經濟發展史中的一個轉折,並非全體。二來,即便沒有林毅夫,也可能有其他人會提出相似觀點。

      不過一如我在後續FB討論中承認,這篇文字本為個人感懷抒情,不是嚴謹的分析。我「確實把個人主體/能動性放大了」。既然你留言指教,我就在承認一次便是。

  3. 這不是一個軍人該做的事。現在做的善不能掩蓋過去他所做的惡。他離開他的職守,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與冒險。也許他的經濟政策也幫助了中國邁向全球市場,穩定的經濟發展也帶來兩岸的交流,但也造成了台灣優勢的快速流失,亞洲的邊緣化。

    他是偉人,還是罪人?

  4. 林毅夫叛逃的時間點,中共還沒有放棄要血洗台灣.
    之後,他們一再的喊出要"核平台灣".
    還不算太久之前,中共的國防部長曹剛川說過"宁叫台湾不长草,也要解放台湾岛".
    如果他們真的有能力做,台灣會變成不長草的荒島,做為第一島鏈的最前線.
    恐怕版主也沒有機會在這裡高談闊論了.
    版主會希望是這個結局嗎?

    林毅夫追求個人的前途,或者犧牲台灣以成全大中國的未來的做法,版主認同嗎?

    陣前逃亡在任何年代,國度都是不能容忍的行為.
    那些為了保家衛國而倒下來的同胞,他們流的血還有甚麼意義呢?

    個人觀察版主的發言,主要是在唱反調,缺少一貫的邏輯.不值得太多的關注.

  5. 我只單回應ㄧ個點,你搞錯ㄧ點,很多新世代的年輕台灣人不反共產黨,是反中國,整個,意象化的中國至實體的中國人,包括在台灣的。

  6. 我也來湊熱鬧,有汙耳根則請包涵:
    福禍相倚,然而對於各人,好壞只在一念間,對於團體,成敗都是領導人所為。
    台灣的競爭力沒進反退,而且還有非常大的負面加持,我看不到樂觀。
    柯P選上台北市長,秀出台灣當前的政府所做所為,而往後不知還有多少壞案件。怎會如此?
    就這點,背後、往後(如果沒有柯p)不知還會做出甚麼事來?
    有了柯P,對方不會有反撲(臨死掙扎)?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