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2/03/07

美牛爭議與專家政治

三月四號,看到行政院將近晚上十點發的新聞稿,心神不寧,連夜寫了兩篇評論。第一篇〈院長,你問錯問題了〉,釐清「沒有證據證明有害」何以不等於「證明無害」,以及過去幾個科技風險的案例。該文投給《蘋果》,不過未蒙登出。第二篇〈專家政治的侷限〉,納入禽流感爭議,拉出來討論民主政體中,學者專家尷尬的角色,以及執政者無法迴避的責任。該文投給《聯合》,以〈尊重分歧民意 別躲專家背後〉為題刊出。這篇格文除收錄兩則評論,也追加文章刊出後的一些指教回應。

【院長,你問錯問題了】

週一晚上近十點,行政院悄悄宣布,對添加「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美國牛肉朝「有條件解禁」推動,因為據三次跨部會技術諮詢小組專家會議結論,「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食用飼料添加萊克多巴胺後的肉品對人體有害。」

我要說:院長,你問錯問題了!

民眾關心的問題,不是有沒有「證明有害」的科學文獻,而是有沒有「證明無害」的充分研究。「無害怎麼可能證明?」或許有專家會抗議,並指出邏輯上不可能窮舉各種狀況,最多只能證明「沒有可以觀察到的害處」。但這種「無害的難以證明」,正是大家的擔心揮之不去的理由。

不要怪民眾理盲,短暫的近代史中,有多少當初人類曾引以為傲、以為無害的科技發明,在廣為推行數十年後才發現,連當年最優秀的專家都無法預見的災難?例如由農藥聖品變成生態浩劫的DDT、由完美冷煤變成臭氧殺手的氟氯昂化合物、由方便的塑膠製品中釋放出的環境賀爾蒙等等。更不用說,像(焚燒廢棄物)戴奧辛、多氯聯苯、重金屬、與核能污染等事件,更一再展現看似設計良善的科技應用,會在真實世界的複雜系統中,創造出什麼新風險。

從這串痛苦教訓中,我們逐漸學到三個教訓:一、專家訓練狹窄,方能專精,因此其對特定知識的掌握,往往以其他領域的盲點為代價。然而公共議題往往牽涉廣泛,故僅以特定專家意見,不足以為決策的充分基礎。二、承前,決策過程中,執政者「如何諮詢」專家變得重要。如果執政者問錯了問題,即使專家提供正確意見,也能導致錯誤的公共決策。三、科技帶來好處,往往也藏著風險,所以除非有重大的必要性,對廣泛的科技運用宜謹慎。

回看台灣諮詢會議的與會者,或許涵蓋了生醫農政方面的專家,但諸如社會倫理層面的觀點,卻顯得沒有被充分考慮。其次,執政者僅關注「證明有害的證據」,更是無法反映民眾對風險預防,更高標準的期待 (況且,歐盟至今仍因還沒有充分研究為由,保持禁令)。最後回到最直觀的問題,對於「為什麼要接受人工添加瘦肉精」,民眾更是想不出「圖利肉商」、「討好美國」外的重大理由。若政府以為深夜偷偷宣布,就可以少一點壓力尷尬,無異於掩耳盜鈴。

【專家政治的侷限】

週一深夜,行政院忽然宣布,對添加「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的美牛將朝「有條件解禁」方向推動。新聞稿引述跨部會專家會議「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對人體有害」的看法,卻邏輯跳躍地據此認定「對人體健康無害。」(還沒證明有害,邏輯上不等於無害。歐盟對此議題即持此看法。)

同天稍早,則爆發大規模禽流感事件。媒體引用公民記者李惠仁的紀錄片,一方面指出,農委會官僚曾多次推翻學者專家對「高病源感染」的認定,二方面又抨擊,這些專家「拿人手軟」,不敢面對媒體吐實。而農委會面對危機,能想到的辦法還是「找專家來開會」。

兩起新聞,尖銳地對照出,學者專家在當代民主政體中的尷尬位置。

現代社會分工繁雜,國家治理,確需大量倚賴各種專業。但究其角色,專家僅在提供其專業領域的諮詢;他們不是政治家,更不能成為責任政治的承擔者。後者,是政治家的責任──民主政治,需在宏觀視野中,考慮更多元的價值感受。實際決策時,執政者除徵詢專家看法,更須透過與各種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溝通斡旋,取得更廣泛的正當性基礎。

然而,當前政府在處理許多複雜的政治議題時,經常展現出對各種「專家委員會」的重度依賴,怠惰地躲在專家背後,吝於展現傾聽斡旋的誠意耐心。這種逃避,往往將公共議題中的核心價值分歧(例如美牛案中的風險政治、動物倫理),化約成技術性的專業細節,剝奪前者獲得充分討論、以及政治解決的機會。

尤有甚者,我們也數度見到執政者專斷地挪用(甚至扭曲)專家看法,以護航政策方向。甚至某些學者專家,還疑似顧及高額研究經費補助,對媒體有所顧忌。兩相作用下,諮詢專家原本應提供的獨立公信力,庶幾無存,這更是對現代社會信任基礎的一大鍛傷。

面對民眾對專家信任的動搖,解決之道,絕對不是不斷高唱「回歸專業」的口號,再拿出更多學者專家背書,而是正視「專業的侷限」,並對分歧的民意展現尊重。例如,某些專業能作證某種東西「尚未發現有害」,但對許多民眾而言,這絕不等於「證明絕對無害」。畢竟,歷史上造成重大生態風險的DDT、臭氧破洞的氟氯昂、以及釋放環境賀爾蒙的諸多化工產品,大量應用之初,也都沒有任何專家發現有害。

【後續討論】
徐松錕指教
請問,哪種食品可以證明無害?答案是沒有。喝水太多,腎臟壞死。每天吃一公斤的鹽,3天內一定上西天。糖、油、脂肪、肉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我還沒有看到任何物品可以證明無害,因為物極必反。

柏文回應
徐先生,確實,沒有任何東西是完全無害,都是量多量少的問題。甚至我可以坦承,考量過現有證據(高代謝率、動物實驗結果),以我自己過去唸化學系的觀點,確實「不覺得」Ractopamine 風險很大。只是一如專家會議的看法,我對其最終安全性仍「不能確定」,更不願意在現有知識基礎下,支持貿然承擔這種風險。

這樣的態度,涉及水鹽糖油跟Ractopamine 一點巨大的不同。前者是生存必須的自然物質,後者則為肉商/美方謀利額外添加之人工製劑。即便風險可能不大,作為消費者,也不覺得有使用的必要。

有人或許會說,這屬於個人消費偏好,只要明確標示,讓大家自己選就好,不用禁止。我不以為然的理由是,目前我對台灣政府開放後的管制稽查能力,沒有信心。我認為只要開放,瘦肉精就會在市場流竄,而多數消費者,根本不具備辨識所吃的牛肉麵、牛肉湯、牛肉蒸餃,是否含有瘦肉精的成份,該不該相信店家的保證。

回歸風險評估部分,現在的事實是,關於ractopamine的研究,僅有六例自願者的人體研究可參考,一來沒有雙盲實驗,二來因樣本數,所得的統計數字可信度極低。

2004年JECFA訂出的最高容許量,其實是以這樣可疑的數字,除以50的安全係數得成,其預設了,如果只有實驗數字的五十分之一,「應該夠安全」了。2009年歐洲食物安全署 (EFSA) 的看法,跟JECFA看法其實大多雷同,唯一而重要的差別,就是不認同這個「除以五十就安全」的假設。而兩相對照,我認同後者的看法。

也有許多論者指出,Ractopamine 不是食品添加中的最惡,另外有很多天天吃的東西風險更大,何以抗議?這是實話。只是我反過來看,認為既然Ractopamine 這麼富政治爭議性,不如襯這次辯論,釐清樹立一些原則。這樣,未來要回過頭反省生活中許多人工製劑的使用,也才可以有一個參照標準。

最後,個人還有一個反對開放的理由,則與動物倫理有關。我不是素食者,但希望能善待食用牲口。所謂善待,也包含避免非治療性的(純逐利性的)施藥。

>> FB的後續討論

廣告

回應

  1. […] 一、專家學者,畢竟不是責任政治主體。政府今天找他們背書,問責不清,是政府的問題。與會專家即使沒有發揮理想的角色,是否就得承擔如此高的公審壓力? […]

  2. 我對美牛議題中許多人常提到的動物倫理問題其實相當不以為然
    一來批評的人大多沒有實際接觸過畜產,更不要提美國的養殖系統了
    光是從網路上的(或許還是PETA出來的)資訊探討多少已經被這些原資料作者本身的意見立場影響而有所偏頗
    二來我認為這種行為相當偽善,因為台灣的農業動物動福議題壓根沒多少人關心過,怎地指責他國養殖情形就特別快?
    台灣連與人民生活最密切相關的貓狗、寵物動福都還頗具爭議性了,也還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間 更何況是遠離民眾生活的農業動物與畜產情形?根本是漠不關心
    這幾點我在PanSci fb的美牛討論有提到過,私以為美國的動福標準跟民眾對動福的要求其實是比台灣好的,當然它不是沒有需要檢討跟不斷進步的地方, 但我認為應該先求己再求人,至少也該用同樣的標準
    若是這種討論能讓國人更加注重自己國內的動福問題就好了。一邊對美國高標準的要求跟指責,回頭再吃著飼養環境不明的蛋奶肉製品,這難道不是偽善嗎?
    若要說美牛是政治議題不用邏輯討論、可以情感性的使用雙重標準,那根本什麼都不用說了,為反美牛而反美牛就好了吧

    • 玄雨,用動物福利雨倫理去檢視美牛,當然意味著,要用相同的標準回頭批判台灣的畜牧與屠宰流程。長年來,我一直是「動物社會學會」的支持者,我在自己fb版上鼓吹過禁食魚翅、反對籠飼雞 (caged chicken),也對現行不人道的屠宰方式深惡痛絕。我知道台灣做的很糟,但還是在文末記上一筆,一方面是因為(引用在某處看到的話)「不能因為台灣有黑道,就開放美國黑道來台」,另一方面,正如你說的,我希望「這種討論能讓國人更加注重自己國內的動福問題」。

      • 這次讓我很不滿就是許多人簡單丟出一句"動物福利呢?"就好像贏了(因為美方短期內不可能改變集約式飼養方式),但卻沒有檢討國內動福的聲音出來
        雖然不該因為國內有黑道就讓國外的黑道來,但因為動福而去反美牛台灣是非常站不住腳的 更何況美國的飼養環境是否能夠被稱之黑道是一個價值觀判斷不同的問題,在此不予置評
        許多跟著批評的網友甚至連美國畜產環境實際狀況如何都不清楚,就因為看了些(像我上面說的)被作者本身立場影響的文章而跟著認同其為殘忍不人道,這連自己的價值觀都沒設立、沒有標準的檢視是人云亦云,對美牛的討論沒有意義、對台灣的動福更不會有任何幫助
        由衷希望批評的網友能夠想到國內的情形,並以相同的力道要求自己!
        籠飼雞又是另外一個複雜的動福議題了…個人認為動福籠在高密度飼養環境下比放養(free range)跟cage free (aviary)都還要人道,但很少人花心思去了解各種養法的優缺點,這也跟上面提到的只聽一方已設立場的說法和沒有自己動福價值觀有關…

  3. […] 一、專家學者,畢竟不是責任政治主體。政府今天找他們背書,問責不清,是政府的問題。與會專家即使沒有發揮理想的角色,是否就得承擔如此高的公審壓力? […]

  4. 農藥呢? 其實也非必須物質,抗生素使用呢? 其實只要讓動物死了就好了,不需要添加抗生素來保持飼養效率與獲利率。

    這樣的問題其實是無解的,這是人民內心的擔憂,不是可以被釐清,也不是證據出來可以被相信,今天不是沒有資料證明無害,只是質疑這資料是否被收買,即使有一個公正大學做出安全報告,所有做學術都知道,一定能挑出問題來質疑,並且即使有100篇支持,只要有1篇反對,那篇反對和於心理期待就會變成一個你不能100%相信安全的理由,培林本身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科學問題。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