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2/01/28

科學證據如何偷渡保守倫理?-評「接個吻有甚麼了不起?」

基督教色彩的《信望愛論壇》,日前刊出一篇有趣文章〈接個吻有甚麼了不起?〉該文翻譯自兒童心理學家Mirian Grossman 所著的 You’re Teaching My Child What 第二章, Girls and Boys are Different。文中從一個少女的案例談起,引用了許多近期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如男女腦的生物差異、費洛蒙對心智判斷的影響、擁抱接吻帶來的神經生理反應等),抨擊美國「性知識與性教育委員會」(SIECUS, Sex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United States)推行的性教育。

這是個有價值的辯論,特別是作者引述了很多過去我很熟悉的神經生理學研究。基本上我也支持,相關知識應適度整合進性教育的教材,擴充探討性別的視角。然而,閱讀文章時,我幾度被作者從科學證據「推衍」的倫理意涵困擾。在後續與好友Ellie、Hsin Ying 跟Jerry 的討論中,我進一步表述,對文中以神經生理化約人類心理的「生物決定論」的疑慮,以及「以科學證據偷渡倫理判斷」的批判。這類問題,常出現在許多近年關於人類社會心理的科普論述中,值得警惕。僅把三段討論中書寫的文字,以及fb上某些後續回應整理如下:

我的原評論

這篇文章對情慾的生理基礎言之有據,不過沒有說清楚的,是文章背後承載的 (情慾) 保守主義。文章用許多「科學見解」警告青少女,不要縱容擁抱、接吻這類親密接觸,蒙蔽自己的擇偶理性。卻忘記愛情中很大一部分,本來就不是來自於理性。

看似討論「科學事實」的長文章,其實核心訊息是「道德的」。一語道之,就是諄諄告誡少女們「不要太隨便」。也難怪是刊登在基督教的論壇。

相對而言,我認識過某些女孩,清楚知道這些化學反應,正是來自於勇敢的嘗試體會。實在地經歷過後,才學會了收放之間的分寸,學會如何享受曖昧迷戀,卻不沈溺。比起來,遵循本文教誨的女孩,對這一切男女之間的了解,便只能是純理論。

文章標題下的好,「接個吻有甚麼了不起? 」
作者嘗試說明這個吻對理智的影響,隱喻「茲事體大」。我反而要說,即便吻了抱了失去理智,沈溺迷戀,又有什麼了不起?生命又不是只有理性,況且是十八歲的少男少女,若無輕狂,豈不遺憾?

Ellie 回應提供「完整的」性教育

剛看了一下這篇文章, 看到的東西不太一樣,與其說本篇文章在勸導「不要縱容擁抱、接吻這類親密接觸,蒙蔽自己的擇偶理性」 (如Albert所言), 我看到的是 「社會賦予教育機構責任,必須提供「完整的」性教育給年輕的凱拉與大衛,所以他們有義務用神經生物學以及生殖生理學所提供的洞見,作為性教育的根基。」而本文作者似乎並沒有明確反對隨意親吻,或甚至進一步性行為。而對於案主凱拉的建議,也不是普遍性的建言: 「我的禁慾建言,也只不過是因應凱拉所面臨的危機的權宜之計。她的高風險行為確實是一個危機:她下一次預約看診很有可能是因為懷孕,或是感染了疱疹。停止這些混亂而無意義的約會,有助於使她安穩下來,或許也能為一些有意義的自我反省作好準備。」

柏文回應生物化約的問題

我同意教材中可以放進這些材料,但要很小心將這些「科學證據」脈絡化。基本上,我對近年將心理與社會現象「生物科學化」或「醫學化」(medicalization)的趨勢,有所疑慮。

其一,在對科學崇拜的時代氛圍中,目前的腦神經科學看法,容易以一種太具「絕對真理」之姿,形成相關論述的壟斷。偏偏所謂科學,往往傾向於忽視,其結論在外部政治與倫理層面的隱喻(例如本質化男女之間「本來就不同」)。

其二,生物性的解釋,容易「向上化約」心理層面的現象,將「人性」消融,形成某種生物決定論。這種論述,忽略了在更複雜層次「浮現」(emerging) 的特質(M Archer 的 critical realism有精采的討論)。

Hsin-Ying Lee
我跟Ellie Wang想法略同:本文其實沒有道德主導的問題。我個人的意見是,,認同任何人在任何年齡,對某件事物或某些行動有「失控」的症狀時,都應該建議他(她)停下來冷靜一下。譬若酒精成癮、藥物成癮、打電動、Shopping。

柏文的回應:原文中偷渡的保守倫理

我完全同意,開頭的少女只是個引子,以她的狀況確實需要調整。不過作者重點顯然不是個案,而是針對當前美國推行的性教育。其隱而未顯的對手,應該是推動「性別建構論」、「情慾自覺/ 情慾自主」,參與教材編輯的女性主義者/性別研究者。

作者以神經生理學證據(剛好是我以前很熟悉的領域)為證據基礎,抨擊後者沒有納入這些科學證據,讓少女忽視諸如男女生理上的根本差異,以及親密行為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

這看起來,只是強調一些客觀的事實(我也基本上同意,相關研究可以放進教材)。但問題是作者的行文雖看似科學,卻充滿「生物決定論」的色彩,導出超出科學證據能支持程度的引申,隱藏著某些保守派的意識型態(男女有別、要節制慾望、不能跟人亂上床)。

例如,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確實曾證明男女腦組織在不同性賀爾蒙的浸潤下,會在神經突觸的連結產生不同的模式。然而這並「不足以否定」,社會上有不少對性別差異的刻板印象(例如過去認為女人不適合投票、不適合開車),有文化建構的成份。

例如,科學上是發現了費洛蒙、催產素等對人類情緒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代表對我們心理結果產生「決定」。人性原比這複雜,人的心理還是會受到認知、習慣、化、情緒記憶、乃至與人的溝通說服所影響。例如我還是很可能被一個人擁抱,而毫無信任感,甚至有排斥與厭惡。

更重要的是,這些腦神經化學的影響是存在,又如何?作者彷彿揭穿某個祕密的警世寫法,像是將其視為「理智」的敵人,讓少男少女衝動做錯事的罪魁禍首。可為什麼,這些生物影響,不能單純被視為是人生理構成的一部分,你可以抗拒它、小心它、或擁抱它、享受它。

走的最遠的推衍,表現在這一句話:「孩子們應該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生理構造天生就是為了親密、持久的依附關係而設計的。」即便檢視過作者提列的所有證據,我仍不清楚這句話如何證明?這個論斷,似乎只反映了作者的倫理信念。

我必須釐清,我個人不主張淫亂,我只是非常反對「用科學材料包裝價值倫理的判斷」。我可以尊重一個人的保守信念,但「選擇性地挪用科學研究,看似客觀地護航自己的倫理立場」,才是我要批評的重點。

今天站在這個立場,其實反映了自己的大轉彎。五年前剛迴英國念博班時,我跟班上一個應派女性主義者在課堂上爭辯過相關議題,當時我立場接近於本文作者,也引述了神經生理學上,對男女性腦組織差異的證據,還被對方反劈,「心理學是一個很"男性" 的知識領域」。

是又過了幾年的反省思索,我才看見自己的盲點。我現在的立場是:性別確實有生理基礎的差異,但其衍伸的社會心理意義,卻無法避免地有社會建構的成份。生理上有許多影響心理的力量(如費洛蒙),值得放入教材讓學生學習,但絕不可輕忽人性的複雜,將這些因子描繪成「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廖漢騰補充
這是美國在性教育的爭論:性教育要在什麼時候教什麼。基本上,作者是保守主義者,並反對加州SB48…. SB48納入同性戀、跨性別等等的性平等教育。可以看這個此作者在加州議會的專家證詞:http://www.youtube.com/watch?v=eTglqQFkbGY

Jerry Yang

Albert Tzeng兄,很多時候我欣賞你的論點,但是這次我有些不同的意見。科學發現的本身其實並沒有帶有價值觀,有趣的是它往往可以被對立的兩方都引用成為佐證自己論點的依據。在你說你非常反對「用科學材料包裝價值倫理的判斷」,尊重保守信念但批評「選擇性地挪用科學研究,看似客觀地護航」,這些話本身似乎已經立下這些科學發現該(或不該)被如何解釋的隱性規則。

生物總是有差異性,人還有社會環境而來的影響,所以在一個人身上的反應無法普遍化到所有人都有相同反應。然而今天如果要討論的內容是有關於性教育,這個有絕對性影響到現今很大部分的社會現象與新聞,我們應該可以問是否在現今的科學研究發現中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進而探討如何去教育下一代。

個人認為,從信仰的背景來看(這裡比較談一神信仰),是一定會正面引用這樣的發現,而從未信仰者的角度看,往往是否定這樣的解讀。這種見解上的差異存在已久,就像前人牛頓從萬有引力定律與太陽系規律運轉佐證了創造者的存在,而現今霍金同樣從物理定律與宇宙創造否認創造者的必要性。然而事實上呢?科學的有限性在於它無法回答在科學範疇以外的問題,而信仰是其中之一,價值觀也是其中之一。

科學發現不必然只能為某方立場的人服務。對於一神信仰者而言,世界觀很大的一部分是從創造者的角度來看,從而去解讀科學發現,並產生在生活上的教導(我聲明我並不同意許多稱為保守人士或信仰者的解讀或對於科學否認態度)。對於許多未有宗教信仰者來說,也許這恰好是最不受歡迎的方式,然而這樣的態度本身已經含有價值觀,其實也是一種信仰。我認為,社會上普遍對於一神信仰者的觀感,承續了數千年過去歷史中甚至到今天藉宗教之名而產生的種種苦痛,以致於前者看待這世界的態度很不受歡迎甚至被排斥。當然,這是應當背負的歷史責任。不過,單純地回到性教育,考量其實沒有人能預知自己會不會是另一個文中少女,文章中的見解其實是值得深思的方向。柏文回應
其實,科學與「倫理、價值、信仰、政治」的介面,是我這幾年一直糾葛思辨的主題(所以才會特別想談這篇文章),我也深知中間的界線充滿爭議。Max Weber 曾在Science as Vocation 與 Politics as Vocation 中努力劃分科學與價值。但許多後世的討論,也再再證明其間的糾葛,特別是,科學家選擇這什麼研究,背後隱含著「價值關連」,用什麼方式做,也預設了某寫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立場。

這篇文章我正是看到其價值,才會想去轉貼甚至討論。但從我的立場,不願意完全背書,所以採取一種「批判式的引介」,邀請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然後想想我的批評。在這輪公共對話中,我扮演了文章的「對話者」,所以我的責任之一,就是去指出其中可能隱而未見的盲點,並從中引申出如「生物化約論」跟「以科學掩護倫理」兩個議題。

如果是我來寫這篇文章,我會陳列相同的證據,但在其意義的延伸上,我會將不從層次的論述區分出來。我如果是個保守主義者,我會直言我的信仰跟倫理判斷,但我會強調出,哪些是確知的事實,哪些是我的詮釋與信念(所以你看我的文章,會場看到「我相信」,我的「信念」這樣的自我揭露)。我不能將自己倫理論述的合法性,建立在對科學證據的擴大挪用。

我以同樣的標準,批評該文。

廣告

回應

  1. 請問為何科學一定要跟倫理劃清界線?或政治跟科學一定不能有牽連?以這樣的前題展開討論不是很奇怪嗎?雖說目前社會主流是傾向於把議題分門別類做討論或研究,因為這樣比較簡單或可暫時避免爭議,但終究我們在認識的是一個世界,不是平行宇宙,所有的一切互相關聯才是必要且正常的不是嗎?不希望在一個事件或問題上沾染太多的色彩以至於害怕焦點模糊是可以理解,但強硬的要求所有議題都不能跨界討論也未免太過瘋狂。就好比要求這世界除了我們目前研究主題外的一切都隱形消失一樣,但若不藉著其它的存在與目標互動,我們又怎能理解事物的本質呢?更別說我們要如何定義自己了。我想筆者所犯的錯就是太過高舉科學本身的獨立性,而忽略了科學本身也只是人類學問的一部分而已,就其存在意義本該就有為人類服務的義務,而這服務就是透過實驗的佐證讓人遠離錯誤的認知,當然這認知解釋會包括科學性與非科學性。我認為正確的方式,不是避免用科學來理解世界,把科學家鎖在學術的象牙塔理解。而是剛好相反,也應該用對世界的認知反過來理解科學本身,也就是藉著重新建立各學問與知識間的關連性來架構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把獨立於世的各方大學解放開來,還它們本來該有的面貌與價值。

    • WenTing,你的回應振振有詞,可惜充滿對我文本/ 立場的誤讀/ 跳讀。

      我主要研究領域是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knowledge),探究的正是「各種知識(包括科學)生產、傳遞、近用過程的社會向度」。對我而言,關於「科學本身獨立性」的想像,一直是我在拆解挑戰的對象,而非高舉的價值。「議題的跨界討論」,也是我長期書寫所追求的,怎麼又會是我禁止的?

      一如我文末寫到:

      「科學與「倫理、價值、信仰、政治」的介面,是我這幾年一直糾葛思辨的主題(所以才會特別想談這篇文章),我也深知中間的界線充滿爭議。Max Weber 曾在Science as Vocation 與 Politics as Vocation 中努力劃分科學與價值。但許多後世的討論,也再再證明其間的糾葛,特別是,科學家選擇這什麼研究,背後隱含著「價值關連」,用什麼方式做,也預設了某寫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立場。」

      這篇文章,我反對的不是「把科學跟倫理放在一起談」,而是「明明在談倫理,卻假裝是在談中立、客觀、獨立的科學」。我歡迎各種跨介討論,而我堅持的是誠懇坦蕩,也就是,當你帶有某種價值/政治立場時,必須清楚揭露,而不能將這些立場藏匿在「看似客觀中立的科學形象」背後。後者的作法,我認為,只是在濫用科學在當代文化所承載的epistemological prestige。我的所為,是在企圖戳破「科學本身的獨立性」的幻象,而絕非高舉。

      請明查。

  2. 很抱歉,也許是我在筆者的文章中看到了不同於筆者所標榜的意圖吧.誠如筆者所說,討論議題時應該把討論者的基本立場與價值觀交代清楚,但我以為這篇文章的觀點也很明顯了,也並沒有企圖隱瞞他的論點,會發在基督教色彩的讀物上也直接證實了他的主張是以基督信仰為依歸,附以研究者所觀察到的科學事實加以解釋.這樣的做法個人認為並無不妥,反到是想請問筆者使用"偷渡"這個詞彙來形容是否覺得妥當?況且既然筆者本人也是研究"各種知識(包括科學)生產、傳遞、近用過程的社會向度",那應該也很清楚,所謂宣稱自己公正客觀的論點根本不可能存在.而所謂"中立、客觀、獨立的科學"也只是因為目前科學討論的局限性導致沒有將議題引至其他有爭議的面相而已.而筆者所謂的"不能將自己倫理論述的合法性,建立在對科學證據的擴大挪用"又是什麼意思?這樣的說詞在我感覺是前後矛盾的,若我有誤解還請多包涵.

  3. 「孩子們應該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生理構造天生就是為了親密、持久的依附關係而設計的。」根據書中註腳,是援用 Hardwired to Connect: The New Scientific Case for Authoritative Communities 中的一句。

    而中譯的 You’re Teaching My Child What 可線上全本閱讀 http://issuu.com/campusreading/docs/a1382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