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2/01/25

台灣民主缺口,與年輕世代的失落 – 答黃哲翰

在德國念哲學的學友哲翰寫了〈台灣年輕人對民主自豪,甚至是太自豪了〉一文,先從從台灣年輕人對民主的空泛自豪談起,對當前台灣青年虛無蒼白、對政治無力,沈溺於消費主義,與去脈絡的「個人自由」迷思,有精采的詮釋側寫。接著,文中將這種「令人失望的灰濛無力」,歸因於「資本金權」對生活政治的穿透。

兩層論述,都有讓人擊節讚賞之處。例如在,哲翰析辨了民主vs自由 在價值位階上的不同(工具價值vs. 終極價值),並將年輕人對「民主」口號式的自豪,連結到對「個人自由」想像式的安頓。所以我立即推薦轉貼

不過兩層論述,也都有讓我推敲再三,激發出不同看法之處。

「運用民主」的技能落差

先說第一層,哲翰的文字,顯然呼應了許多人對台灣年輕一代的悲觀感受,也引起很大的共鳴(我一轉貼,一晚上就見到近二十個朋友再度轉貼)。我不否認,許多朋友也都曾在生活中某些時刻,有過類似觀察感受。

然而在我們聊到這種瀰漫於網路上的,年輕世代的「漠不關心」、自溺、無力時,我卻也常提醒自己,像在樂生、野草莓、反國光、農陣、台大校園抗爭這一系列活動中,存在的一股,比起我們世代更鮮明可見的行動主義(雖然相當程度可以歸因於,網路環境減低了表態與動員的成本)。更不用說這個世代,比起過去,多出許多得以透過選戰工讀、民代助理,親身參與政治的年輕人。

這種看似矛盾的觀察,讓我不能確定,在多大程度上,我們能夠化約式地去概說這個世代的特質。或許整體而言,有哲翰說的,一種朝向無力感的趨勢。但我以為,更重要的,或許是隨著各種政治模式的開展,造成一種對「政治近用能力」明顯不均的一代。

政治民主化,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更能回應民眾選擇的政治體制,也同時代表,「如何運用民主」,也成為公民應有的一組技能。但這組技能有不同程度的版本。基本版是隨喜好投票,不管你有多少意見,就是一個票一個章,這是一個「頻寬」甚窄的溝通渠道。中階版,則包括首長信箱、1999、出席公聽會、參加遊行。進階版,則包括倡議團體、社運組織、或實際參與基層政治工作(國會助理、選舉)。終極版,則是直接參政,成為候選人或政務官。越往後面,涉及的「頻寬」越大,但所需要的技能、見識、與社會資本也越高。

如果說,網路科技的普及,造成某種 digital divide,當代台灣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似乎也在年輕世代呈現某種因為「政治進用能力」落差而造成的political access divide。多數年輕人,或許只會去投票,是無力的。但同時卻也多出許多,投身社運、公民團體、基層政治的年輕人,展現出另一種氣象。

不過我姑且先接受該文第一層的觀察,以方便下一層的討論。

無力感的來源:形式民主下,實質民主的闕如

關於第二層,我同意「資本金權」對生活的穿透,不利於公共政治的發展。我也同意消費主義的崛起,替對公共生活失望的年輕世代,提供一種認同標的,與遁逃。但這兩者,我以為不足以充分說明,台灣當前這種「灰濛無力」感的來源。

我自己認為,台灣民主的核心困境,在於我們引入、建立了一套民主的形式制度,卻還沒來得及發展出對應的實質民主。前者,指的是投票選舉公投議會等制度。後者,則是對公共議題論辯審議的普及,以及,將這種公共審議吸納進政治過程的制度安排。

形式民主有助於普及民主、人權、平等的概念、也能提供民主政體形式合法性的來源。但民主說到底,不只是一種制度,還是一種共同生活的風格,一種建基在互相尊重、溝通、理解、妥協的公共溝通實踐。只有當社會有足夠比例的人熟悉了這種參與這種公共言說,並浮現某種機制,將這些「審議能量」合理地分配在各種議題,形式民主才得以在其實質政治結果上,回應民主原本的許諾。反之,一如今日臺灣,就容易造成大家對政治結果的失望、無力,與冷漠。

缺口的成因:理論的、後進民主的、台灣的

為什麼台灣的民主體制下,還沒長出足以支撐其政治結果的實質民主?有三層重要因素:

一、在最上位的,是當代民主理論的缺口。早在十多年前,歐美許多地方都已經發現代議民主的失能,尋找各種實驗室的參與民主、直接民主,或審議民主(台灣在亞洲算是腳步很快的,參見陳東升、林國明),但是對這種種實踐方式如何與民主政體鑲嵌,還沒有明顯定見。

第二層是屬於新興民主國家的共同困境。就是民主作為一種「進口的」政治模式,一如現代性的許多元素,在亞非地區的實踐往往只是「部分」植入,相關的社會、制度、教育、文化配套還來不及發展、磨和。

例如,我們的中學教育仍多強調(具有經濟目的的)知識與技能訓練,考試看重(評分容易的)「標準答案」,而欠缺民主運作中的重要基礎:對價值多元的理解與論辯技藝的訓練。

例如,我們有民選政治首長,但是政策過程中還是延續過去威權時代的「菁英政治」,經常透過成立「專家委員會」將政治責任外包。

又例如,我們現在可以投票,可是連住家附近重要工程的願景,都罕有制度性的機會參與討論。政府方面只會象徵性地在辦公處提供「一個月公告」,沒有想到更積極地將相關資料公告在附近交通節點(如捷運站),或送到受影響居民的手中。

第三層,是一個台灣特有的困境。也便是長期以來台灣主導的政治議程,一直被具零和色彩的「國家認同」(與連帶的兩岸關係)主導。這個議題的高反差,很容易掩蓋過,其他需要細緻辯論的公共議題的能見度,浪費選前這段「公共對話」的黃金期。其所動員出來的情緒,也很容易將複雜的政治立場轉化成為非藍即綠的標籤與表態(周亦成幾年前講的「民主內戰」是極洽當的比喻)。

在上述三層結構條件下,我以為,只是提供了資本金權一個更肥美的機會,從中作梗。但是後者並非台灣民主失能的主因。

把焦點從邪惡的資本金權,拉回到政治歷史的結構脈絡,其實隱含了我對行動方案的看法。我支持各種對抗資本邏輯、金權勾結的公民行動,但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消滅某個惡魔黨,大家就可以開心高興了。要召喚回大家對民主「踏實而不虛妄」的信心,還是得回頭解台灣政治史上幾個根本的節。

回應的方向

首先,是需要先挑戰、鬆動目前台灣社會上對民主「過度強調制度形式」的理解。需先打破「民主=選舉」的錯誤印象,擴大、豐富對民主的想像,看見畫面中還有選前的政策檢視與願景對話、平日社運團體與公民網路的活動,各種公聽會與協調會、公共議題的審議參與,基層的社區組織與培力、乃至最基本的,人際間互相尊重的溝通妥協。

伴隨著這種民主實踐內涵的體察深化,我們或許能學會,看清台灣民主諸多不足的地方,少一點虛幻的自滿,並且代著一種篤定,參與其完善。

其次,是厚植有利於民主生根的公共言說實踐。這牽涉到調整教育制度內容,讓大家少花一些時間背誦記憶、練習多數人一輩子用不到的解題技能,而能多熟悉價值析辨與辯論的技藝。這牽涉到公民倡議與行動網路的培育(這方面台灣成績其實不差),以及暢通公民網絡與政體的對話管道。這也牽涉到許多公共行政與政策過程的程序檢討,以期能讓更多stakeholder 參與,減少政府單方面的專斷。

最後是關於國家認同與兩岸,一種更具「橋接力」的整合論述。這個論述,能夠充分尊重不同族群的記憶與想像,化解對峙氛圍的主要張力。往往需要拆除這種情緒的炸彈,才能展開合宜的對話。

泛論上述三點,並不代表我輕忽哲翰所談的,資本金權的力量,以及消費主義的心理後果。只不過那兩方面,不是我這篇回復的重點。


FB討論串 https://www.facebook.com/albert.tzeng/posts/223812287705647

廣告

回應

  1. 醉雞本的…挑個錯字,不好意思

  2. 非藍"即"綠
    "最基"本的

  3. “我們的中學教育仍多強調(具有經濟目的的)知識與技能訓練,考試看重(評分容易的)「標準答案」,而欠缺民主運作中的重要基礎:對價值多元的理解與論辯技藝的訓練。

    例如,我們有民選政治首長,但是政策過程中還是延續過去威權時代的「菁英政治」,經常透過成立「專家委員會」將政治責任外包。

    又例如,我們現在可以投票,可是連住家附近重要工程的願景,都罕有制度性的機會參與討論。"

  4. 此文前大半部都寫得很好,除了和黃哲翰一樣缺乏引入台灣特定民主發展歷史脈絡對當前此刻的影響,都很OK。

    不過,也因此我對最後一段有些不同的看法:試問,如果台灣有特定族群他們的記憶與想像是建築在對歷史事實的扭曲、虛構、偏頗、掩蓋以及自身特權不當既得利益的掠取之上,請告訴我,其它族群又到底要怎麼尊重?又該怎麼展開合宜的對話?比方說,一邊就是認為蔣介石過遠大於功,同時應該對他犯下的過錯進行釐清乃至於究責;另一邊就是認為他是接近神的偉大領袖,就算犯錯也瑕不掩瑜,因此補償就已經是底線,究責沒得談。 這樣到底要怎麼對話?連國家的近代歷史都無法取得共識,是要怎麼進一步再談國家認同?

    • Yoshi Liu, 謝謝你的回應,也抱歉這幾天忙於其他瑣事,遲了幾天。

      確實,台灣民主化後這二十多年的顛簸崎嶇,很大障礙來自於族群間分歧的歷史記憶,以及遲未實踐的轉型正義。前文對這點只有輕輕帶過(缺口成因的第三點),實在是沒有能力在一篇論述「形式 vs 實質」民主的文章中,再去處理這個龐大的結。

      那麼這個結解的開嗎?我的基本看法是:

      無法完全解,但結會慢慢軟化鬆動,逐漸到達一種大多數人可以接受,也願意放下的程度。但整個過程需要大約三五十年(簡單來說,一兩代人),大約從解嚴之後算起。

      然而這種「軟化鬆動」,不完全是自然的發生,當中需要很多努力,去邀請對話書寫、邀請跨群體的相互凝視和解,以促進集體的治療。而且一不小心,就容易在某些人的惡意/無心激化下,還會重新拉緊。

      我接下來說明,為什麼有這樣的看法:

      1. 「無法完全解開」,來自人性的侷限。

      人,是這一切記憶、驕傲、悲傷、痛苦、失落的載體。因此人的限制,也造就了整個結構的限制。

      曾經緊緊擁抱過的敘事記憶,無論對錯,都是界定生命的一部分。我面對某些老愛叨唸著過去的長輩時,對此感受尤深。我發現,即便他們知道說的事不合理、不符現實,還是愛說,如果去「糾正」,往往只造成長輩的憤怒與挫敗感。因為在那個當下,重要的不是「事實」是什麼,而是他緊緊擁抱的版本中(如何白手起家、受過誰的欺壓、經過哪些命運折磨),定錨了他生命的意義。

      因此,兩個結仇的人,就算有機會好好溝通一筆勾銷,也不見得能修補情誼。理智上明知沒有對峙的必要,但情感中的嫌惡卻已難返。更何況,今天討論的,是兩個記憶分歧的族群,當中涉及無數節奏不一的心靈。每個時代,兩方總有看法溫和的人,認可對方的誠意,但也必然有深覺「遠遠不夠」的人,拒絕如此「廉價」的解決。

      是以,歷史傷痕無法完全治癒,只能嘗試安頓,分歧的情感記憶無法彼此抵消,只能努力拉近、學習共存。

      2. 「結會慢慢軟化鬆動」

      歷史情結鑲嵌在記憶。它的命運,也就取決於社會如何對待、篩選「集體記憶」。

      極權國家用圍堵,封鎖的手法,壓抑特定版本的歷史記憶。昔日的國民黨、今日的中國(甚至某種程度上的新加坡),都可見到類似的痕跡。民主化後的台灣,就像打開壓力鍋,瞬間併發出大量過去被壓抑的聲音。大量書寫像是在替失落的歷史補課,也催生一系列政治行動,尋求失落的正義,方興未艾。

      這場記憶的對質,拉扯了二十多年。我有許多朋友,都還在第一線上,或許為二二八、為白色恐怖、為台左、為原民、為農村等國民黨統治下的受害者討公道。另一方面,也有人深入眷村,為這段時間相對被忽略的失語老兵書寫。由層出不窮的歷史爭議(例如郝柏村幾次發言),我們確需承認,轉型正義的落實,還有段距離。

      然而二十年看下來,我仍有樂觀的理由。

      首先,隨著世代逐漸交替,傷痕記憶,歷史情緒漸次沈澱。某些記憶版本間的對話彙融,在作為「記憶繼承者」的年輕一代身上,逐漸成為「可能」(參見3)。

      其次,你提到的某些極端看法,我覺得在消失當中。例如即便是藍營的支持者,也願意肯定兩蔣某些貢獻的人,也很少把他們當成「是接近神的偉大領袖」。

      再者,國民黨政權對正義需求的回應,始終消極遲鈍(例如遲發的遺書),然而不能忽視的是,比起連宋一輩的政治人物,馬英九至少公開為國民黨道歉過,也數度去馬場町悼祭。民進黨過去在訴求轉型正義居功厥偉,但隨著悲情牌用老,蔡英文上台後也一改過去風格,減少對歷史悲情的依賴。

      這更不用說,在雙邊政黨的交替中,在全國設立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紀念設施,人權園區等等,逐漸在原本毫無交集的兩套歷史敘事中,承認某些不能否認的共識。

      只是承前段看法,這些記憶的和解,在年輕一代的可能性較高。曾經親歷歷史的長者,或許無論如何,不願意去正視某些後來浮現的史實。我也只能本於隊長者的體貼,就讓他們帶著自己願意相信的版本,淡出歷史的舞台。

      所以這種鬆動軟化的過程,需要三五十年,一兩代人的時間。

      3. 「軟化鬆動不完全是自然的發生,當中需要很多努力」

      前段的討論,可能形成一種「其實只是在等長輩過世」的錯覺。
      其實不完全是這樣。我們必須承認,隨著親身經歷那一輩的離去,糾結在這些歷史中的情緒會比較沈澱,有助於這種結的軟化。但若只是消極等待,那只是企圖遺忘,而非和解,更非學習。是對歷史的不敬,也無法達到真正的轉型正義。

      相對的,這當中有許多工作要做。而我樂觀的理由,正是因為我看到,在我這代有一些人仍孜孜不倦地努力。其中有些,承載著家族記憶,努力為某些壓抑的聲音書寫,還原歷史,汲取教訓。也有些人,企圖承載、溝通多方歷史敘事,去邀請對彼此痛楚的凝視同理,追求共同的記憶治療。

      然而說到底,最後,仍有些問題永遠無法取得共識,例如兩蔣的歷史評價。或許我們只能等到那天,大家雖有歧見,卻能同意不再因為這樣的議題阻礙實質政策上的民主共作,而將那些永遠無法有共識的,一如宗教,劃歸於言論信仰自由的範疇。

  5. 反對「過度強調制度形式」部分,台灣的選舉一點都沒有過度強調,相反地,甚至是極度地缺乏強調。
    (普遍)選舉是民主的第一步,連第一步都不強調就別談其他;連「選舉太多了」、「就是選舉才讓台灣更亂」、「有選舉的民主不如有效率的獨裁」這種反動言論都不絕於耳了,我們還敢說過度強調?我們連民主最底層的價值觀都空虛得要命,要不是有型式上的選舉撐住,台灣豈不是馬上要新加坡化了(難講,說不定已經在發生當中)?難以想像還有人(尤其還是知識分子)提出民主過頭、自由過度的論點。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