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使節會,馬英九脫稿演講哽咽」。朋友在網上轉貼了這則東森製播的新聞,補上一句「哭個屁!」,還引來一群人競相追罵「愛靠北」或「就是娘」。這樣的集體訕笑,引我點回該則新聞讀了兩遍。其實,新聞內容在關鍵部分,只強調馬英九哽咽,但對於當時在談什麼、為何哽咽,皆語焉不詳。就事論事,馬英九在這件事的表現,我無法有確定的判斷,只覺得這是有瑕疵的新聞。然而,看看全文前後,卻有三個值得推敲的訊息:
一、這是「十五年來第一次」駐外使節會議。
這什麼意思?開這種會,你要把一百多國大使都代表都召回台北。算算看一百張機票,有很多還是中南美那種要轉機的,是多少預算?這在外交體系中算是不小的動作。馬英九為什麼這麼做?我以為是因為「外交休兵」後,駐外人員因失去過去的工作重心,方向不清又紀律鬆弛,導致醜聞憑傳後,某種意義上作為領導人的「震怒」。
但是現代政治之下,領導者不能動不動「震怒」,這樣會批評是在當皇帝。那身為總統的小馬要怎麼做,才能在情緒上傳遞足夠的強度,讓這些駐外人員能真正感受到事情的嚴重,為什麼被召回來?我自己想到的可能解法,就是有去強調某些過去外交戰役上的艱苦,配合「哽咽」(這是一種在演說於會議中,凝聚注意力的表演技巧),希望這些代表能感同身受。
實情是否如此?我不知道,因為新聞沒有把脈絡勾勒清楚。不過我覺得,如果馬英九沒有大點的動作,讓代表們不清楚為什麼要被召回來,只是順便見見老友吃吃飯,那我會很心疼這筆機票錢。
二,所謂「在其他普世價值上面來跟中共競爭」。
新聞中這段引文,應該是馬英九要傳達的核心訊息。就內容而言,這是我認同的方向,但口號好說,卻不容易在實務上被理解。
我先說一點我對外交體系的印象,之前服務過某老闆是外交出身,自己也認識一些進入外交體系的朋友,造成有陣子對外交界的好奇。幾年前常去看外交論壇,說實話,最強烈的印象,是這個體系因其權力層層節制的結構特性,以及所涉事務的敏感性,導致有強大的「保守性格」,或著說,「制度慣性」。
因為這種制度慣性,當台灣政壇換了一套外交邏輯後,要貫徹到整個體系,會有頗大的制度阻力(如何讓保守因循的外交人員理解接受新邏輯?)而遠在天邊的外館,真的搞不清楚,現在該做什麼。偏偏兩度政黨輪替,都涉及外交方針上很大的改變。
今天的外交政策,不同於民進黨時代追求能見度的對抗邏輯,但也不同於李登輝蔣經國時代的密室邏輯。現在外交大方向,我覺得有兩個:
1. 是回歸民眾方便,爭取各國免簽。三年前去德國開會,我跟英國指導老師說要去辦簽證,他詫異地問我,「你為什麼需要簽證?」讓我十分難堪。我還記得去年去瑞典開會,第一次不用簽證入境,當時很有一種默默的感動。因此爭取免簽,自是我深表贊同的方向。
2, 則是更進一步的,去拉高台灣在「價值」舞台的高度。說真的,台灣現在軍力不可能跟大陸爭,經濟再亮眼,也沒有大陸體量大。今天真正能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還能被看見、無法忽視的,是民主進程、是文化創意的展現,是環保跟同志人權的成績。九年前在倫敦,有次跟一群關注台灣外交處境的朋友前輩對話,當時的結論就是,台灣需要(如瑞典挪威)「取得價值上的戰略高度。」
某種程度上,今天馬政府的戰略,接近我們當時的想像。然而,這個戰略好定,要如何貫徹到一百多個外館,讓數以千計的駐外人員能理解接受新的邏輯?這個阻力,或許這正是為什麼會有「駐外使節會」這樣大動作的結構因素。
三,是馬英九對「災區」語言政治的說明。
馬英九先前在風災重建屋區說了一句「像普羅旺斯」,也引起「何不食肉靡」的批評。或許作為一種間接回應,這次他在會中鼓勵使節去重建區看看,並說道,「記得到了那邊不要把那稱為災區,不要叫他們做災民,他們對這兩個名詞都非常的反感,尤其是台北的一些政治人物,一天到晚說災區如何、災民如何的時候,他們真的非常不高興。」
沒聽這些說明前,我也一度覺得,馬在重建屋區說像「普羅旺斯」,很瞎。但這段解釋,我個人頗贊同。一個重建屋區,總是在各種政治情境中被挪用,最後卻模糊了,在地的視角感受。
附記:關於民主參與者的自我期許
回到朋友版上的集體謾罵,我最後引一段,最早回給朋友的文字:
「…. 指標性的政治人物,總是動輒得咎。哽咽被罵愛哭,冷靜被罵冷血。藍營修理蔡英文,也是不遑多讓。兩邊有人想啦一把時,都會被回一句,「你少傻,對方還不是這樣罵?」
然而,我一直衷心期望,每個人的語言表達,不要「向下看齊」。訴諸情緒性的發洩,可有一時的爽。但每次我們這樣做,都在鼓勵周遭的人,一起以簡單快樂兼具有凝聚力的謾罵,替代勞心勞力的傾聽與論述。但當公共領域中的後兩者,逐漸稀薄,我們還如何能期待民主的品質。
民主,民為主。民主的品質,就是在作主的我們身上。我不希望,我們只會要求檯面上的政治人物,而不以相同的標準要求自己…」
作為一個民主過程的參與者,我對自己有什麼期待要求?昨晚在另一段對話中,我列出七點:
1 . 傾聽理解的耐心包容
2. 表述不同角度的勇氣
3. 勾勒重點的技巧
4. 對具體議題的理解力
5. 對於群體對話中,動態權力的敏感與覺察
6. 穩定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
7. 抗拒將反對者標籤化的誘惑。
是為記。
延伸,後續FB的討論辯證
怎么说呢,认真看完了一些自己完全不懂的事,不知道怎么评价这篇文章,因为在政治上的术语,我只知道政治这个词,太深的东西我没有研究过,看完之后我有种想要去了解自己以前不感兴趣的事,也许这就是朋友你的魅力了,希望我们以后交流的不只是生活的点滴,也可以是精神的交流吧
By: 夜曲 on 2011/08/26
at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