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我敬重的師長朋友,籌組了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我很高興,期待,也擔心。高興的是,台灣學術界再次展現出足以自豪的能動性,而不只是制度變遷下被擺佈的客體。期待的是,能透過高教產業工會的斡旋,匡正高等體系近年某些盲目短視的政策。 我擔心的是,工會在集體的不滿中,成立不難,卻也容易在後續路線與目標的爭議中,自我瓦解。
觀諸工會成立宣言主文,雖以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貫穿,在實質層面,至少涉及六個議題:
1 高教商品化與其社會效應
2 學費政策
3 學術勞動條件
4 評鑑制度與指標
5 高教經費的分配機制
6 少子化下超額學術人力的配置
這六個議題,工會雖有基本立場的輪廓,在更實質的政策主張上,似乎都還有進一步釐清聚焦的空間。 特別是,從工會籌備至今,我不清楚,創始成員之間,是否有過任何機會,針對上述幾個議題公開討論,凝聚共識?如果還沒有,建議宜儘早規劃。
討論方式上,傳統的研討會是一種方式,也利於形成類似「決議文」之類具有政治動能的文本。但為了在籌備階段促進社群對話,或可考慮建立一網路平台,就上述議題,張貼工會基本立場初槁,當中除列明基本原則,也宜將有待議決的子題列出,供成員審閱回應,闡述意見,釐清爭議與共識。
在論述深度上,做為一斡旋平台,工會對諸多議題的看法,不能只停留在「抽象原則」層面。工會有責任,進到「實質」層面,針對預算配置、招生名額、課程組織與人員編制、晉用升遷政策等種種規劃議題,提出規劃對案。而往往,要進到這個層面,某些原則間可能的拉扯妥協也才會浮現。
工會出手的聲勢,需要有成員的共識為基礎,偏偏學術訓練,本質上不利於共識,所以更需要有充分的辯證空間、充足的程序正當性,才不會讓這份理想瓦解。
說說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