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1/07/10

台灣、香港、新加坡社會學的型塑(博論主題摘要)

學界朋友傳凱問起我的論文,簡要地勾勒回應後,才忽然驚覺,這竟是我第一次用中文書寫摘要目前的研究梗概。回覆原文如下,未有時間增補修改,僅做為,對目前我在寫作的主題好奇的朋友,一窺的窗口。

我的論文題目為 Framing Sociology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Geopolitics, States and Its Practitioners。我企圖從對台灣、香港、新​加坡這三個地方戰後社會學發展的脈絡梳理,分析其樣態,​是如何受到歷史脈絡跟一些制度因素的影響。

研究來自知識社會學的傳統,但企圖放在更大的地理脈絡,​所以大架構,是我稱為 World System of Knowledge Network,擷取自Wallerstein的 (歷史整合、跨國界、批判) 視角、跟網路社會 (多層次節點、重視流動) 的一些觀念。

因為廣義上有歷史社會學的色彩,所以對於包括「歷史」在​社會分析中的角色 (particular vs typical)、客觀與主觀、結構與行動,這些本體與​認識論層面的問題都得有點著墨。另外以一個博班研究生面​對同行中資深學者,在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權力關係、甚​至confidentiality (我發現與ethics of credit 時有衝突) 的問題,都有棘手之處。

除了前言、結論、理論、方法外,實際內容分五章:

第三章,從社會學的引入與制度化,論述與東亞(中英日美​)「帝國邊緣」現代化的牽連。

第四章,比較三地出版的樣態(資料很不完整),用「地區​學科認同」去統攝,試圖連結到三地不同的認同政治

第五章,專論與西方典範的拉扯,主要參考的,包括湯志傑那​篇,跟張茂桂與吳欣怡對台灣社會學本土化的回顧,但加入​香港與新加坡類似的討論。(可參見後續討論:社會理論的本土化

第六章,寫三地社會學者的公共參與,並以(政治、媒體)​制度環境與intellectual tradition來詮釋差異。

第七章,討論管理主義與學術全球主義主導的「高等教育改​革」下,對三地社會學的衝擊。

其實最後一章,是當初作這個題目的原始動機。陳光興編的​全球化與知識生產,算是這個旅程比較顯著的一個起點。只​是在說明當前回應全球主義三地的不同樣態之際,發現,非​得追索三地戰後學史的差異不可。

盧威詡之前警告過我,論文架構過大,戰線太長,難以防禦​。目前深覺這是真知灼見,每天都覺得自己所學仍力有未逮​。

廣告

回應

  1. […] 傳凱讀了我的研究摘要後,針對「社會學理論本土化」的議題,提出一些有趣的反省疑問,刺激我泡了杯咖啡,寫了一篇稍長的回應,摘要我對「本土化運動」的脈絡、途徑、目的,以及這種本土化後的知識體系還「算不算社會學」,寫了一點想法。 […]

    • 今晚在五腳基聽一些你的看法,謝謝分享。我好奇而想問的是有關"草根文化"和"學術氣氛"的問題…台灣的草根(bottom up)以我的理解是由一群學校背景的人(堪稱學者)提出社區營造,彼此之前產生的火花,但在大馬或新加坡的學術圈內,我知道前者相對封閉並且因為教育系統被國家體系綑綁而難以和這個社會產生連結,但後者你理解近期的新加坡呢?有沒有可能按照台灣的模式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抱歉,時間稍晚孩子累了因此我先回家,只好把問題留在這裡請教,google一下才發現好久以前有來過這…這世界很小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