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1/07/07

李家同拂袖離去的倫理辯證

五天前的舊聞,李家同到台大太子學舍演講,發現只有六人,拂袖而去,引起不少爭議。那件事在我心中琢磨了兩天,仍無定見。剛好剛剛看到某個朋友版上的討論 (有隱私保護,不見得看的到),便把先前自己思索痕跡梳理摘要。我覺得從主辦方的角度,與李家同的角度,都有兩種選擇,也都能各自對應到不同的理路。

主辦者視角的辯證
首先從主辦方的角度,本次活動時間地點沒選好(期末考與暑假的交界,辦在宿舍?),以及跟講者溝通有落差,這是主辦方責任,我想這是爭議較少的。

我甚至看到許多辦活動出身的人主張,主辦方本來救有「動員」人來參加、「掌握」出席人數的義務。這是我很熟悉的實務觀點,可卻是有點爭議的。

我先站到反方思考,批評「動員」是一種濫用人際連帶,違反參加者的自由意志,為場面作假灌水的行為。從這種立場出發會認為,辦活動只是在創造平台,主辦者需要盡量宣傳,但應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參加意願,不應用人情,以確保每個參加的人都是真心想聽的。這,似乎可以說是自由主義的觀點。

然而我又回到正方,發現或許可將「動員」視為「溝通努力」的一部份,是活動主辦者透過社會資本,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活動,推薦給更多潛在參與者的表現。畢竟很多人,會因為被朋友拉到某個場子,才發現聽到一場值得的演講。這,或許可以說是種社群主義的觀點?

李家同視角的辯證
從李家同的角度,我不清楚他跟主辦單位溝通的過程,更不清楚雙方曾做過什麼樣的承諾。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的理解與預期,跟六個聽眾,有巨大落差。此時他可以留,可以走,而他選擇後者。

批評者主要認為,這種走是一種傲慢,是不尊重與會六人的表現,這種看法充斥在各大網路平台,坦白說,這也是我第一直覺的想法。

不過我嘗試站到另外一方(支持離去)論證,有一些不同結果:

一、以權利論,其拂袖而去的舉動,是對與會者聽講權的剝奪。但另方面,卻是對於「因接受這場邀約,排擠之其它機會成本」(例如其它單位的邀約、家人聚會、甚至是李家同自己運用時間的權利)所持的「比例判準」的負責。

這當中一個關鍵是,像這種演講邀約,車馬費從來不是對價關係中的重點。講者接受邀約的考量重心,在於「期待的影響力」,而這又跟出席聽眾數顯著相關。由於演講是一次性的安排,所以主辦單位應有責任讓講者事前有合理預期,以決定是否接受邀約。這種倫理,也跟在學校開課不同。

二、從結果論(我不知道李伯伯心中的內心戲),留下來,是跟六個人對話。拂袖而去,反而在事件中創造出新聞張力,引起更廣泛範圍對於「活動倫理與技巧、講者倫理」的對話。

其直接效果,是提醒未來的演講邀約者,更重視與講者的溝通,以及對辦活動的媒合力度。而即便是與會的六人(其實很可能多數是主辦單位幹部),從這個衝突轉折中所能獲得的,或許不見得比較少。

以上是試著站到「贊成離去方」的試申論,但說實話,還沒完全想透,我的立場尚未固著。

廣告

回應

  1. 會造成新聞,我覺得是因為「李家同」,如果是其它大學某教授,或許還上不了報…
    為什麼李家同會上報,因為平常他的言論,非常「仁義道德」,對不起,用字有些…不過,大家應知道我的意思…
    照他的言論,他是應該留下來的,而他選擇走…反而反應出他平常對社會講的那些,不適用在他自已的身上…
    如要搏版面,他留下來大罵社會,學生一頓,也可以小小的做到吧!
    不過,我相信,他是學者,應該可以講出一卡車的理由說出他為什麼會選擇離開還順便大罵一頓……

  2. 這是每個人危機處理能力與氣度的差別…….
    就只是個反應而已…..沒什麼對錯….
    很誠實的反應李家同目前的位置
    其餘解讀都是附加的…

    • 我們每個人,確實都在許多事件之外,附加了各種意義解讀,以在各自的生命脈絡中,完成某些意義。以這篇文字,我僅僅以李家同為一個例子,去思考,演講活動主辦方跟講者,在進退之間的倫理分寸。

  3. 的確沒什麼對錯,只不過李先生言行不一的現象,再度弱化了他作為公眾知識分子的權威及信賴而已。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