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1/06/27

臉書時代,匿名性的反轉?

現代社會的「陌異性」與「匿名性」,曾被視為,是讓社會可以快速運作的重要機制。而其中的匿名性更在網路世界達到某種高峰。但在今天,實名制Facebook的出現,是否將要完全翻轉這種現象? 在德國唸書的好友 Cehepar  在其版上談到這種「匿名性的反轉」,引起我寫了一段筆記。

Facebook背後的CIA陰謀?

Cehepar 轉貼了一個有趣的影片,CIA’s Facebook Program Dramatically Cut Agency’s Costs,附上評論

在十年前,許多傳播研究或社會學研究指出,社會的「陌異匿名性」是讓社會可以順利運作、適應快速運轉的重要機制。而在網路世界當中,匿名性更是造就網路世界獨特互動關係的要素。但是在今天,這已經被全面翻轉了。社會不再有完全匿名的人。網路上更是一個透露個人全部資料的地方,不但不匿名,反而是全面的自我揭露。

這部片很有趣,內容雖似嚴肅正式,其實圖表跟細節藏有不少破綻(Farmville 與工時的替代圖表誇張到不可能為真),讓我忍不住去追查了一下。原來本片來自 專作諷刺娛樂新聞的洋蔥新聞網

影片是假,但是Cehepar開啟的討論,卻有值得深究之處。現代社會的陌異感與匿名性的根源為何?網路的出現,造成什麼改變?臉書的崛起,是否真如期所謂,是一種「匿名性的反轉」?這些問題,促使我寫下六段筆記:

1. 「陌異」與「匿名」的心理根源:注意力癱瘓的預防機制

我以為,自然的社群中,人之本性是需要其它人類產生實實在在的連結,因而親切、因而八卦、因而濃密黏稠。

所謂現代社會對「陌異性」與「匿名性」的需要,只是因為「都市」(做為現代社會主要的物理空間安排形式)中人與人接觸的密度過高,超過人類心理機制負荷的上限。所以這種冷漠,源頭來自於做心理運作的保護機制,為了不被爆量訊息癱瘓,設下了「注意力分配」的內外分離點。

但本質上,這種必須的冷漠是違反人性的,是不舒服的。也因而創造出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反思這種疏離冷漠。因而,能在城市保持一定程度健康的居住者,除了對外群體的必要冷漠(搭公車時不會對每個人嘻皮笑臉),絕對需要一個黏稠的內群體,可能是家人、好友、情人,滋養人性中柔軟的那一面。

不幸的是,並非每個人都能成功地創造出這樣一個支持網路,所以,有很多悲劇。

2. 網路做為一個鉅型城市:連接性的貧窮

網路的出現,是對社會空間的重組。網路的連結創造出跨越物理空間限制的可能,但就其效果,就像是創造出一個巨大、而在當中交通成本大幅降低的「鋸形城市」。但在當中,人對冷漠與黏稠的相對需求,仍相同。

所謂冷漠,就是網民數億,我們必須保持對大多數人「沒有回應的責任」,避免自己癱瘓。所謂黏稠,就是當中仍需要有某群人,彼此能有密切的互動,避免孤單(Wellman 談的「個人網路」)。

跟實體城市的差別,則在於「交通成本」的大幅降低。所以在有限注意力與時間成本中,每個人,理論上能夠去跟人互動的範疇,承載量,隨之增大。

但因為人與人彼此的自由度,每個人的「個人網路」,彼此交疊度比城市更低(城市已經比傳統社群低),固著度更差。這也就是十多年前,劉燈、賀元在《世紀末軟體革命》中談到,「網路連接性的貧窮」。

3. 網路匿名階段角色與三個趨勢

所謂的網路「匿名性」,我以為,是網路出現初期時,因為大家對這個新環境的相對陌生與欠缺安全感,出現的一種階段性「緩衝」。匿名制度,新網民得以用一種「有限承諾」的態度,「實驗」這個環境中種種互動的可能。其伴隨的自由度,也讓人得以嘗試某些現實生活中無法嘗試的風格。

然而隨著網齡增加,網路介面的成熟,匿名性會有三個發展趨勢:

首先,許多人逐漸對於這種匿名互動的無根性、關係建立的曠日廢時,感到不耐。當中對真實身份有一定信心者,會願意透過自我的身份揭露,去換取,對於其它人的真實瞭解(FB),回歸實名基礎。

然而另一方面,對於虛擬身份有較高的成就感者,可能會持續經營虛擬身份(網路遊戲)。不過該場域不宜用「匿名」分析。在某個遊戲中累積了高段數、享有聲譽的巫師,對其名號的執著珍惜,可能遠超過對真實世界姓名的在乎。這邊的心理,不是匿名的延續,而是虛擬身份對真實身份的替代。

而最後在基本面,只要還有前仆後繼的新手網民,原本高自由度的匿名環境(如BBS、各大論壇),還是會持續以一種「新手試水溫」的場域功能存在。即便是在最重視實名制的FB,其實真的要玩,還是很容易以假身份、假資訊混淆試聽。

4. 資訊揭露 vs. 注意力希缺

一開始,我就說到,現代社會中陌異感的基礎是「心理的」,是避免有限的認知被癱瘓的保護機制。面對訊息更豐沛的網路,這種機制不可能消失。所以雖然FB上的人數億,九成九九的人,我們就算路過,也無力去細看他(即使公開)的資料,更不會產生互動。

這種注意力的節省也必然出現在認識的朋友間。例如每天打開「狀態更新」,一眼看見數百個朋友的近況,可以去回嘴的,參與的,很多,但總是受限於自己能投入的力氣時間的限制,得選著參與。那些「可對話卻未參與」的近況,也是一種冷漠。

這邊我想強調的是,最為現代社會所需的「陌異、匿名感」,其根源是主觀上「注意力的希缺」,不在於客觀上「個人資料是否提供」。即使每個人身上都掛上名牌,我們如果面對過多的連結可能時,都會自動關上注意力失血的窗口,也同時,會感受到其它人對我們身上名牌的「有限好奇」。想一想我們參加過的各種學術會議,應該可以理解我說什麼。

在其它更大量的狀況下(公車、街上、百貨),彼此是相對匿名的,但這種匿名性,只是被動地,讓這種忽視比較心安理得的外部機制。換個場合,例如在某個陌生城市的青年旅社,我們會發現,這種匿名性也很容易被打破,關鍵只在於我們要不要問。

5. 注意力分配型態的改變

上一點,我將匿名的核心,從「個資是否提供」,轉移到「對象是否注意」。這裡就回應到 Chu-En Hsieh 點出的「對象」。FB上揭露的個資,如果沒人來看,形同封存的檔案。而在網站上留下的種種蛛絲馬跡(ip) ,更是需要有人(如CIA)「刻意」想關注,才會「被看見」。

在社會互動日益資訊化的今天,的確,是讓各種「tracing」的門檻大幅降低,誰都可以孤狗某個名字查出一些東西。但是隨著資訊爆炸,許多名字一查下去,還會出現不少同名混淆的人,分不清楚誰是誰。而由於社會大眾的注意力是常數,「平均」每個人會受到的「注意力壓力」總值,不會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點高。很多人雖自我揭露,還是一樣沒太多人在看。

跟過去真正不同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型態。其一,過去村子里十幾個三姑六婆的巷議,現在轉變為散居在不同地方朋友閒雜人間的網路八卦。其二,更重要的,因為資訊系統的串連,注意力像匯聚成大海,你無法去撼動,但一不小心捲起海嘯時,也將以前所未見的壓力拍打在特定的岸(我在說人肉搜索、鄉民正義)。

6 要活的像一句廣告?自我揭露的存在感

最後一點:在資訊氾濫、注意希缺的年代,人們源於對存在感的追求,對「自我揭露」的心理需求也隨之提升。一如歌詞「要活的像一句廣告」。

走筆至此餓了,沒時間細談。短短兩行以為記。

廣告

回應

  1. 我覺得你這篇文章寫得很有「同理心」,說真的,我很喜歡。先不論你所說的理論是否正確,至少就我的觀點,很久以前(我也忘了多久以前)我就覺得網路不單純只是網路,電腦由係不單純僅是電腦遊戲,他勢必跟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有某種程度的關聯。

    本身是念社會工作的,常常聽到家長面對孩子沉迷網路遊戲而擔心,而一味的禁止或責怪網路,實覺得應該需要更有效的角度去剖析這個社會現象,得去思考,為何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而網路遊戲部又何嘗試人類心理世界的延伸?

    而您的此篇文章,以社會學角度、或者說社會學素養的思考模式所論述的觀點,提供了我思考網路與人類的相互互動的基礎。

    網路其實根本不僅是網路這麼簡單。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