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1/05/09

答亦竹書:試論現代化進程中的日本帝國

說明:國小同學亦竹引了陳鵬仁的文章,點出台灣日本研究學界重語文、輕政經的問題。不過對文中最後一段「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不走東方王道文化的道路,而走西方霸道文化的道路,而終於滅亡」頗不認同。這段文字引起我小小註解,亦竹的後回應又引起我兩點回應;其一,是比對所謂「東方王道」與「西方霸道」背後的經濟基礎,其二,是試圖以「現代化」進程,將二戰兩大陣營分成三組,以解釋其後的歷史走向。

注意!文中想法均信手寫來,許多看法未經進一步檢驗。原對話直錄,未經改寫,必然有過度簡化與錯誤之處,請路人謹慎。

(原對話連結

亦竹  雖然我的恩師之一陳鵬仁老師和我政治立場不同,但是他這篇文章我還是要大推!台灣日本研究重文學、語學的怪病,一直讓我很不平衡。不過最後一句「由於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為了迎頭趕上西歐先進國家,在軍事科技方面的用心和用力自不在話下,在外交方面也拚命下工夫。但日本人不聽孫中山之忠告,不走東方王道文化的道路,而走西方霸道文化的道路,而終於滅亡」…老師你在講什麼,我怎麼聽不太懂?日本滅亡了什麼?

柏文 (註釋) 東方王道,指的是以軟實力(文化道德)影響四鄰,西方霸道,則是指以硬實力(軍事) 擴張政治版圖。所謂「失敗」之說,當是指二次大戰的結果,折翼的東亞共榮圈。

亦竹  老同學,這是成王敗寇的論點啊!大家都知道中國過去的所謂「德化四鄰」,其背後沒有大拳頭才有鬼。帝國主義的確是以武力和利益為後盾的,但也不代表西方一些好的價值沒有因此擴散。這就不叫「德化四鄰」嗎?

柏文 其實我覺得,這不僅是單純成王敗寇的馬後砲論點。陳的文章是沒講清楚,且對所謂東方王道充滿某種過度浪漫式的想像,不過仔細展開,當中有幾個值得推敲的點。我分兩點簡要說一些我的想法:

1. 所謂的東方王道 vs. 西方霸道。這種說法的根源,顯然是對於中華帝國早年區域影響力一種過度浪漫的想像。誠然,文化的投射,還是有軍事力量做後盾,而歷史上中原帝國外佂的記錄也不少。但是早年中華帝國在東亞的經營,跟日本帝國的崛起,還是有一個本質上及大的不同,就是其所對應到的經濟模式。

中華帝國,在其最盛時,仍是大尺度的小農經濟加上少量的朝貢貿易,並未進入現代資本主義工業化。所以帝國軍隊的征討,主要求的是象徵性的臣屬,以及邊疆的平靜。即便是漢唐清等朝代版圖遠畫到中亞或東南亞,實際上邊疆諸國政權仍有很大的自主空間,帝國政權對其控制,差不多只等同於現代放幾個貿易代表處或至多駐軍,確保外交人員及商旅往來平順。

相對而言,日本帝國是東亞第一個「現代」帝國,崛起於資本主義工業化下,各個強權爭相爭奪資源的年代。相對於傳統古老的中華帝國,這一波乘著工業化腳步崛起的新帝國(包括大英帝國與後進的德意志帝國),其理解的「國界」代表著戰略資源解的開採權分界。因此其帝國勢力的擴張,總伴隨著現代化國家機器統治機制的穿透,對於各種資源相當規模的運用,以及對勢力界線的錙銖必較。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後來才催生出人類史上首見高度動員的「全面戰爭」(total war, see Hobsbaum),亦即一二次世界大戰。

後來反而是在兩次大戰反人性的記憶中,戰後強權才又將利益爭奪的戰爭,延伸到科學文化教育等「軟」領域。有人這時候將之聯想到古老的「東方王道」,一部份是浪漫的理想主義,另一部份,是忽視這些「道」底下涉及的經濟模式基礎的不同。

其實,所謂「霸道」(競爭邏輯、強者通吃),根本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基因。

2. 二次大戰中的同盟與軸心雙方,其實代表「現代化」進程上的三組成員。

做為挑戰方的軸心國,其實是一組「後進現代化國家」(德、日,與做為小弟的義大利),他們透過勵精圖治的工業化,快速擴充了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力量,也逐漸對當時國際局室的資源劃分有所不滿。

做為另一方的同盟國,則是做為既得利益者的「老牌現代化帝國」(法國、大英帝國、由其獨立的美國),拉著兩個「前現代傳統大國」(俄羅斯、中國)。

現代化尺度上的差異,不僅決定了這兩組國家的利益結構,也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內部不同力量的平衡。簡言之,德日等國相對於英法美,雖然已掌握了「工業實力」與「軍事實力」等硬實力,但尚未發展出,能妥善運用、微調、支持這股力量的「政治技術/社會力」。

我並不打算忽視,所謂老牌帝國,在許多殖民世界血淚斑斑的惡行。但是就算說是其「虛文」也好,至少在其政治過程中,替其擴張與軍事行動,總會創造出到「看似比較文明」的藉口;所用的策略與技術,如經營策略的選擇(直接佔領或是租界開港)、因地制宜的法體系,透過本地菁英的間接統治等,也較能考量不同區域的差異,減少受佔領地區民眾的對抗阻力。

以中國做為一個例子,英法兩國在美澳非洲佔領統治了大片土地,但來到中國,即使聯軍兩度打垮清軍,最後要的其實只是賠款跟租界通商。他們清楚知道,向這樣有身後歷史文化的古國,無法佔領治理,只能想辦法透過貿易(例如以鴉片做為武器)打開市場,換取資源。相對而言,日本選擇佔領策略,雖初期能以懸殊的軍事力量長驅直入,卻無法保持治理的穩定,就表現出對於局勢判斷的失準。

這個差異,反面說來,是其佔領區的「軟硬」。簡單說,先跑得英法等國,已經將較為落後、僅有前現代的原始住民、文化傳統與國族意識較低的地區,紛紛佔據。等到日本德國要擴張時,除了台灣島,其它往任何一個方向,都會碰到頑強的抵抗。

這樣的結構,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二次大戰最後的結果。

戰後,我們接著就看到同盟國內部兩組的分裂:老牌西方帝國在亞非民族自決的浪潮中優雅退場,在紐澳北美則完全制霸(被殖民的原住民只有孱弱的聲音),紛紛轉進所謂「軟實力」的領域,形成第一世界。那兩個巨大被拖入的前現代傳統大國,中俄,則因未能來得及發展出成熟的社會政治制度,節制資本主義的禍害,而轉向共產主義革命。

至於二戰中被打趴的德日,因為還知道現代化的路怎麼走,快速地重生。某種程度上,當今法體系中的的海洋法系(英、美、澳、加)與大陸法系(德、日、中、台)兩套傳承,也約略對等於,現代化浪潮中,不同波段的追隨者。

亦竹其實你要講的跟我一樣。我不是不知道中華思想的朝貢體制(開玩笑,我論文寫這個的呢),但是我就是沒辦法接受大中華學者的那種「USE YOUR ILLUSION」式的懷古趣味。但是我要提醒你的,就是日本當時其實也並不是採取完全強硬式的「統治」方式,其實當時中國還是存在汪政權。在當時,所謂「王道」的思想,也就是類似我們今天講的軟實力,其實在日本內部一直在整合、再生產著。只不過東亞共榮圈買單,沒能像大英帝國那樣有發展的空間罷了。雖然歷史沒有IF,但是一般歐美系的學者,很多人不會去想到當時如果蔣政權被打趴,滿洲國順利渡過陣痛期的話,接下來的中國(應該說除了蘇聯外的亞洲大陸?)和日本,會是什麼樣的相對關係?

其實有史料指出,雖然朝鮮被日本併合,但是日本內部有以數十年為單位的讓朝鮮漸進獨立之計劃,所以當時號稱「同文同種」的日朝兩國,日本卻一直只設立總督府,沒把朝鮮弄成縣制(完全不同族的舊琉球王國在併合後設縣了)。算了,再講下去台灣就又會有一批天才說我是「皇軍餘孽」,和那些人講理是很傷腦細胞的

廣告

回應

  1. 最近翻到Barrington Moore 的民主與獨裁的起源,發現對各國現代化途徑,早有類似前述的三大類的分法,我卻到今天才知悉。思而不學之殆,這又是一個例子。

  2. 除了英國之外,其他的國家都是現代化後進國。英國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就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第一次大戰時,英法俄會成為同盟,這似乎是地緣政治的結果。戰後日本要分食德國在山東的殖民地。之後,日本為了擴張也必然與英美的殖民勢力衝突。所以,地緣政治似乎可以解釋一切。

    日本鄰近中國,英格蘭鄰近愛爾蘭。英國對愛爾蘭夠殘暴吧。 北美的殖民者對原住民也是趕盡殺絕。法國革命時,法屬的聖多明哥,也就是今天的海地的黑奴們起義,該是拿破崙派了軍隊去鎮壓。失敗,海地獨立,但法國卻要求海地每年進貢,據Chomsky說一直到1990年代還有這事。 法國對於安南也相當苛,二戰結束時,為了拿越南的殖民物產平衡它和美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在美國的援助下持續殖民統治,為此,就和胡志民的越共起衝突。美國繼法國,越戰裡殺了2,3百萬人。美國社會很民主,奇怪的是,殺得不手軟。其實更早,美國奪取西班牙的菲律賓時,鎮壓民達那峨回教部落的反抗,打了幾年,殺兩萬。

    西方國家對中國較文明些,較軟一些。這大概不是出於英法美與德國日本有不同的文明等等,只是策略。與地緣政治。或許,中國本來就是例外,因為中國向來就是在西方文化想像裡有若干浪漫的投射,讓他們選擇用別的方式。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裡引用了北美原住民被清洗的例子,相信日本的殖民者也在學英美法的前例吧。印象裡,德國在十九世紀裡殖民地比英美法差遠了。要不然為什麼非洲沒有誰會講德語呢?

    • 謝謝你的補充回應,我對你說的都蠻同意的。我對比「老牌」(同盟國中的英美法)與「後進」(軸心國)的殖民模式時,用一不在於說明兩者(帶有價值臧否的)「文明」程度的高低,而正如你說的,只是分析其「策略」的成熟與否。

      一如你列舉的,英美法也的殖民擴張都有不少殘酷的暴行,只不過,他們當時的對象,不管是北美原住民、北愛、北非或安南,考量其大小與現代化程度,都較接近於我文中說的「軟」對象。相對而言,二戰中日本佔領的中國、德軍進逼的法俄荷,或許是有較久的文明歷史、或許地大人多、或許有一定程度現代化,則屬於相對「硬」的對象。

      日德正是因為晚來一步,在這場殖民地擴張的盛宴中,吃不到好吃肥美的第一輪菜,只好改吃比較難下嚥的第二輪。我上文隱喻的訊息,其實是,二戰戰勝的同盟國,特別是英美法,放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中,其實不會在道德上比較高尚。

      以上,作為一個補充註腳。

  3. 日本與朝鮮同文同種,朝鮮把文明帶給日本,日本把朝鮮看成個國家,不過,它對朝鮮的殖民統治比起台灣,卻是極嚴酷。Bruce Cummings 的 the origin of Korean war 有描述。台灣有許介麟教授寫過。 文明思維敵不過軍事政治的必要性。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