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1/03/24

奢侈稅效應、打房風險,與住宅政策的討論深化

摘要:朋友 Yuchin 在FB版上轉貼一篇報導,引起一連串對政府打房政策的討論,我中途加入。這篇貼文中,我將自己的發言回應摘要輯出,並節錄某些網友的指教,以求理路完整。首段,我寫自己對於「政治介入房市」的標準,並討論奢侈稅的效應。第二段回應Yuchin,談打壓房價如何避免傷及無辜,並對改善「房價所得比」,討論三種途徑的各自難處,以及拆除房價炸彈「無法避免的痛苦」。第三段回應Jasmine,針對「基層討論無法上達天聽」,我一方面歸因於公共討論與政治行動不足、另方面也談到,政府組織回應住房問題的結構阻力。最後,Ching-Yi 認為其實已有豐富討論,並提供一些相關組織,我則在感謝之餘,陳述對「專業討論的外溢不足」的體會 。

政治介入房市:基本判準與奢侈稅效應

基本上,我不反對「市場」,但許多以「尊重市場」為名反對政府介入房價的說詞,往往在實效上,是成為「力用資訊不對襯來操作市場之利益集團」的外圍打手。

我的基本標準是:住房是基本居住人權,不應做為資本逐利的工具。所以引入市場機制,需在效益(提升住宅建築設計品質、達到住房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副作用(流於資本掠奪工具,造成都會空間的階級清洗、財富級距拉大)之間,小心切割平衡。

其實定期兩年的奢侈稅,對於資本夠深的投資客,根本不起作用。只有連炒房現金流緊俏者,才有阻力。這樣輕的政策,還會引起許多市場強烈反應,只能證明,台灣房價結構中有太多的炒作泡沫,連一些沒多少本金的也在短進短出大炒特炒。印象中歐洲某些國家是以十年為界,針對房屋買賣差價的資本利得,開徵高稅,所以房價才能長期穩定。奢侈稅這一劑藥,可以立刻壓制台灣房市的某些急性病徵,但是真要追求房屋供給的長遠健康,遠有不足。

大約一年前,曾經針對房價「被墊高」所牽涉的社會機制,寫過一篇精簡的筆記〈房價墊高這個結〉。最近討論的「奢侈稅」,相當於筆記中「對策面第六點」後半所論及。這個工具很重要,但只是促進房市健全的雞尾酒藥方中的一劑。如果政府以為光靠奢侈稅的開徵,就可以解決房市問題,那就像是以為單靠某個抗生素就可以解決公衛問題一樣天真。畢竟,病原體(投資客)都會發展出抗藥性(應對策略)。

房價炸彈如何拆

Yuchin Chien 臺灣到底有沒有住宅政策?大哉問!不能否認,從利益政治的觀點來看,很多政治人物的資本就是從這些官商合夥中攢出,在雨露均霑的情形下,犧牲掉的是市井小民的利益,這是決策結構的問題。

其次,住宅政策將會牽動在台灣不重要但是卻隱然浮現的階級問題,是誰買不起房?是誰應該要補貼?現在提供社會住宅給中低收入,也就是以廣建社會住宅方式,就能達到社會公平正義嗎?似乎又太短淺,因為受到高房價衝擊的已經普及到無數的中產階級。更精確的說,是都市的中產階級。

現在政府的打擊高房價政策,不論是出於擁有住宅是基本人權的理念,抑或是矯正市場失靈、落實漲價歸公的觀點,都會面臨一個根本的難題,一旦政府介入市場運作,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回跌,政府要不要補貼在房價高點買屋的人?打房的力道,傷害的不僅是建商,還有消費者。因此,現在政府的矯正作為,能介入多少?一步到位的改革,是藥到病除,還是一命嗚呼?

Albert Tzeng 這個問題確實是棘手的:「矯正市場失靈、落實漲價歸公的觀點,都會面臨一個根本的難題,一旦政府介入市場運作,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回跌,政府要不要補貼在房價高點買屋的人?」

其實不止,還要加上:如果把房價打趴,那如何面對抵押品貶值帶來的抵押品追繳、資金斷頭的壓力,以及在統體經濟上造成通貨緊縮的風險?(見房價墊高這個結,第9點)

這兩點,就是炒房利益集團最狠的一環:綁架,把消費者跟總體經濟綁起來,像是炸彈客,更像是攀附在主動脈上的腫瘤,讓政府拆除時投鼠忌器,進退失據。

怎麼解?第一個原則,確實是「精準和緩」,力道儘量微調到,先阻止炒房集團的再造次,驅散逐利動機,讓房價不要在爆昇,甚至,20%-30% 的下修壓力,社會應該也撐的起。畢竟,奢侈稅造成的效應不是全面的,自住率高、泡沫少、有基本面支撐的老社區受創不深,會暴跌的,都是以投資客為大宗,本夢比過高的區域。而有能力在高點進場的購買者,往往對於房價下修的承受力,也較強。

接下來,才是困難的,如何讓所得房價比趨於合理?基本上這有三個方向,一是讓房價跌,二是用各種補助政策,針對特定購屋群體性拉近兩者距離,三是拉高相對所得水準。途徑一,副作用如上述,途徑二,只是成本轉嫁納稅人(這時公不公平,就要看稅制設計),至於途徑三,必需以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為代價,也會牽動到國際貿易匯率穩定的問題。主政者,只能很小心地在三種都有副作用的夾縫中,痛苦地平衡。

有多少炒作出的泡沫榮景,日後就有多少相對應的痛苦。只能祈禱基本面的經濟成長能追上來一些,所得分配也能透過制度性改革優化,痛苦或許可以少一點。

公共討論與政治動員

Jasmine Liao 台灣的住宅政策,其實底下的人想破了頭,寫到燈枯油盡,加班加不完,但又有何用? 有時不是有沒有對策,而是對不對? 就算政策對了,上面的人是否採納或執行程度如何,更是關鍵啊!!

Albert Tzeng 這就是需要社會運動、公民動員的時候。不過我以為,台灣在公共場域對住宅政策的討論才剛起步,現在需要的動員,還只是集思廣益的層面,尚未到達政治行動所需的成熟度。過去的無住屋者聯盟,只是將困境轉化成政治壓力,並沒有通盤對策,現在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主打一帖對策,已有進步,卻仍遠非全面。

宏觀地說,住宅政策的制訂,必然牽動總體經濟的貨幣政策、融資政策,乃至於財賦稅制。民間討論廣度的欠缺,來自涉及專業的廣泛,政府回應的牛步,則在於:
1. 跨部會整合的阻力,
2. 至今仍為主流的「市場機制」迷思,以及
3 更隱諱的,政府在土地炒作中獲得的短期利益(例如以販售國有土地挹注財政,靠土地增值創造的通貨寬鬆刺激經濟)。

專業討論的外溢不足

Ching Yi Chen 我不認為住宅政策的討論剛起步。因應的對策很多也都被專業學者討論過(見中華民國住宅學會財團法人國土規劃暨不動產資訊中心等等)。我們都是一群住宅問題研究者。不能說見解多精闢,足以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我們持續不斷的關心、並提出研究心得就教大眾。但是多數人對於這議題的關心程度太小。因為不動產背後的問題很複雜、有投資又有消費財的特性、又有稅負問題、又有分配問題等等。一般人只想坐享其成。投機客想他的利益,民眾只問便宜的房子在哪裡?政府沒有想要有效解決等等環節,造就現在的結果。

Albert Tzeng 謝謝你提供的線索。我沒有懷疑過在學界與專業領域,應已累積過豐富的討論,前面留言所謂「討論剛起步」,指的是出現在「公共場域」者。對我而言,這是指任何一個稍微關心房地產的公民,能夠容易去接觸、參與的討論平台(如報紙論壇、電視評論節目、公共座談、社區對話)。

對比於妳引薦的機構所累積的論述,顯而易見,現存的問題,是這些囚困在專業社群中的討論,外溢不足(設置網站只是一種被動的措施)以及政治動能不足。致使其在公共場域的音量,消聲於News98、蘋果地產王等媒體上,由建商仲介拿著大聲公喧囂的「買在起漲點」、「最後一席」、「投資黃金新選擇」、「晉身新富階級」等話語塑造出的意識型態。

或許,這個欠缺的橋,是我們這輩可以搭建的?

廣告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