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1/01/11

邀請部落客參訪石化廠:是「收買護航」還是「公共溝通」?

讀到「替國光石化護航? 政府砸十萬買部落客美言」報導,想了一下。其實如果我受到這樣的邀請,我可能會去(小時候在家父安排下參觀過不少工廠),也會寫。但是筆下有沒有質疑,挺不挺國光石化,就不是任何車馬費能影響的。

誠然,這二十四位部落客的產生過程中,難免涉及主政者某種偏好的篩選,一如出面踢爆的綠黨潘翰聲所言,「如果你是成天罵政府的部落客根本不會入選,還笑說你的部落格流量不夠多」。不過網文本來就人言各殊,要不要信任也理應由讀者判斷。此間關鍵,我以為,只在該些部落客有沒有「充分揭露」其參訪乃受工業局邀請補助,跟貼文能領車馬費的資訊。如果有充分說明,這些網文不應受到過度苛責。(可是到底有沒有揭露呢?去看看這些所謂「被收買」的體驗文章,請讀者自己判斷。)

我認為,政府或其周邊組織,不只有權,甚至是有「責任」透過各種管道,促進社會對政策的理解,包括安排這樣的參訪行程。即便其提供的資訊,難免被外界質疑有偏頗,但只要內容不涉及欺騙扭曲、政府本就有權為其政策辯護。回看這次活動,若要有所改進,應在活動辦法明文要求部落客在「回饋文」首段,清楚標明此文是參加工業局贊助主辦之參訪旅程,依活動要求而撰寫,以減少爭議空間。另外相對的,如果環保與其它民間團體索取相關資訊、提出參訪要求,政府即使沒有撥預算補助,也應配合辦理,不能在程序上刁難。

寫這篇短記,理由之一,是對於參加這個活動,並依約撰寫參訪筆記的部落客而言,貼上「五千黨/被收買護航」的標籤,疑似有污名暴力的問題。其次,則是擔心對這類活動過度的污名化,會阻礙未來政府機構/企業財團在「公共溝通」上的投入。個人對任何科技政策,贊成各種形式的跨大溝通,唯需注意當中關鍵資訊的揭露,以及資訊提供不能厚此薄彼。

12.12 調整補充看法如下

昨天讀到這則新聞,以前文記載了第一時間的思索。經過一晚的沈澱反思,覺得自己的看法有調整補充的必要:

前文寫作時,原始出發點有三:

一、我想評估,這些部落客的「體驗網文」,到底是否能如綠黨所批判的,「為國光石化護航」?在初步瀏覽中,我發現多數格文清楚說明這是官方舉辦的參訪活動,也對「遭受款待」清楚陳名,其中有人自陳「對化學不瞭解」,有人著重於奇美博物館,所以就傳播效果,我以為讀者自可分辨,應無「護航效果」。

二,我注意到這些部落格主,多數對石化議題未有深思,僅出於新鮮好玩而報名。因而我擔心,他們在這一輪的抗爭,可能被貼上「出賣良心、為五千元護航」的污名標籤(例如「五千黨」之詞),淪為連帶受害者。

三,我中學以前受益於「工廠參訪」良多,值此爭議,其實希望擴大民眾到廠參訪的管道。因而擔心此事的單向延燒,將導致「廠區參訪」被污名化,反而關上這道門。

不過寫罷前文,卻覺得有不妥處。原來是我將這次工廠參訪活動,視為「公共溝通」的一環(它「可以」是),卻忽視了,主辦單位只邀請「篩選過、有影響力的部落客」來參訪的這個提案設計,只著重「傳播廣度」,而刻意迴避「審議對等」(就是沒有反對聲音的呈現),在這個活動本身造成的偏頗。說穿了,這是某種型式的「廣告」,若將其視為「公共溝通」的努力,則欠缺那一份光明磊落。

我是怎麼掉進這個思考的誤區?這個追問,讓我反省了一個先前的預設:

我一直認為,任何政府與企業,均有權利(甚至責任)對其政策、措施進行宣傳溝通—這包括運用出版品、網站、說明會、公開參訪,跟廣告等形式。畢竟資訊的透明,是公民能理解如何與政府互動的基礎。如果政府「不能」用納稅人的錢,為其相信的政策陳述有利的證據,當今每年花上數千萬出版各種政策報告、政績回顧、資料統計彙編,公家網站等等,大概有一半以上得禁止。

不過這次事件突顯出的是:當政府與民間出現在重大政策的看法歧異時,政府若「只將」資源投注於對其有利的宣傳,將對資源相對弱勢的民間團體,造成重大不公(我先姑且不管,對於反國光石化運動「暗中受到台塑奧援」的指控)。

因而若本於「公共溝通」的品質出發,政府應建立的倫理是:凡事涉及任何已引發爭議之公共溝通活動,政府「有責任」確保不同觀點的平等呈現。當一個計畫沒有引發爭議,政府可以用預算宣導,確保stake holder知道。但是一旦有報紙投書、請願、民間團體等提出爭議之際,政府應「自動」在立場上向後退一步,委派原先規劃團對擔任正方舉證責任,邀請反對意見公開辯論,確保足夠的公共審議。我知道工業局這次喊冤,說活動不是他們辦的。不過將來只要有政府參與,即使只是協辦,也應比照上述原則。

這樣的倡議,需要政府停止「只」用行銷的角度理解「公共溝通」,培養對公共溝通過程中相對權力的敏感度,並謹慎避免於任何導致「單向壓迫」的溝通行為。

廣告

回應

  1. 我曾因臺灣核能廠的合作計畫陪同採訪法國數處核廢料處理廠,每次飛機來回,盛餐招待,看了好些優美的“風景區”,怎麼也想不到綠油油的草坪下埋了核廢料。報導當然照實說是應邀參觀。

    石化工廠的例子再次提出了網路上的“大眾記者”和專業記者的差異,不光是工作方式,還有職業約束及可信度的問題。

  2. 看了部落客們的體驗文章有一心得, 如果重大公共政策的溝通被簡化為外行看熱鬧 (內行才看得出門道) 的話, 那我們的國家還要怎麼樣進步呢?

    • Chia-Lin 你說到一個重點,這次邀請的二十四人,似乎都不具有化工、化學、環工背景,這確實是一個可議的地方。但是相對而言,如果參訪監督一定要有學識能力的資格限制,又會造成常民觀點的被壓抑。經過這個事件我倒是覺得,政府若要以促進「公共溝通」的出發點,安排這種參訪,應更大方邀請環保團體派出代表,現場提出各種質疑,跟石化廠代表交鋒,讓參訪部落客聽到不同觀點。

      回頭看這些「體驗文章」,我讀了十篇中,至少,多數都清楚揭露這是參加「工業局」舉辦參訪活動的心得,其中有人自陳「對化學一無所知」,有人著重主辦單位的「精美招待」,或只將重點放在「奇美博物館」。我不知道,這些部落格文章能對輿論風向有多大影響?

      倒是反過來,綠黨藉此活動的反向操作,搭上先前反置入性行銷的便車,又勾起前一陣子反國光石化的記憶,操作精準、效益驚人。

  3. 說到底,這些部落客只是議題操作下的犧牲品
    只是不得不說,這個議題操作的真是完沒無缺

  4. 剛好又看到這篇,非常喜歡。解惑了小弟部分的迷思。

    小弟覺得開放廠區本身是很重要的社區公關活動,可以讓居民了解工廠的運作,開放參觀又可以拉近和附近居民的關係,畢竟除了實質的金錢回饋之外,這種軟性的感情建立在台灣社會這種講求「人情味」的社會也是很重要的人際公關。小弟很贊成如果社會上遇有重大爭議的時候,政府機關應該退回中立角色,召開公聽會或是說明會,而且重點是正反併陳的意見交流。

    公關學理上有所謂的「四模式」,其中理想最高的就是「雙向對等」模式,就是強調資訊的公開透明,學者覺得這才能稱之為「公關」,否則只是「宣傳」、「行銷」的手法而已。所以這次部落客的參訪活動,我覺得倒像是一場偽公開揭露而實置入性行銷為實的活動。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