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0/12/24

吳清基說社工人力「預算不足」之批判 – 與 CL切磋

霸凌事件引起舉國關注下,昨日,包括台少盟、勵韾、全家盟、全教會等民間團體,在立委趙麗雲、田秋堇與黃淑英的陪同下,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部訂定適當學校社工人力比,並對曾發生重大霸凌事件的學校以及五都,優先推動充實社工人力專案。吳清基對此表示,社工人力支援有其必要,目前預算不足…

這句「預算不足」引起一些不滿,有個我很欣賞的學友CL 憤而寫道:

怎麼這兩年教育部搞22k的時候錢多得很,現在就又說沒錢?真是奇怪?很悲哀,去年的邱小妹事件後,大家吵了一陣子說要增加社工,後來不了了之。教育部有錢搞22K,有錢搞第二期的五年五百億。看看台大,謊報墨水夾費用一年高達一億多,跨年放個煙火六千萬,花博一百四十億。台灣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可思議,真是荒謬透頂。

這些話,引起我的好奇查證,整理了初步發現,寫給CL六點回應:

1. 台灣社工資源的確嚴重不足,依鄭麗珍去年研究推估,台灣社工編制距離能執行法定工作,尚缺額1623人。呂寶靜也在前年用不同方式推估,台灣社工編制缺額2643人。(參考台灣社工專業人員協會彙編之數據資料)。即便是現職社工,也有過高比例被迫接受短期約聘之勞動條件,毫無工作保障。

2. 不過去年邱小妹事件後,內政部確實有提出「充實地方政府社工人力配置及進用計畫」,並在今年九月由行政院通過,規劃於100年至105年增加社工人力1,462人,其中明年先請地方政府進用366名約聘社工員,101年至105年再陸續進用1,096名正式編制社工員。這個幅度夠不夠大,夠不夠快,容有爭辯,但是並非朋友說的「不了了之」。

3 承上,原來社工業務由內政部列管,教育部所轄機構只有輔導老師。當民間團體跟吳清基要社工編制時,他的回應,顯見在第一時間對業務執掌不清楚,也對內政部進行中之相關計畫不熟悉。合理的回應,應承諾與與內政部協調社工人力配置,並後續以新聞稿報告協調成果。

4 若從預算編列的角度,我個人以為,拿社工編制跟22K比不恰當。簡單說,22K是行政院專案專款補助下的兩年期短期計畫,旨在治標緩衝,每個人只能領一年。但是正式編制的社工,背後是一輩子的聘僱、勞退、健保成本,通過後的財務責任比聘十個22K都還要沈重。況且,22K計畫中,也包含補助到一些民間團體約聘社工(甚至有FB社團 )。

順道一提,一年期的22K實習計畫(補助實習生)只辦到去年。取而代之的,是半年期的10K實習就業計畫(補助正式就業),名額也縮減四千,年度預算僅為前計畫20%。(參考22K方案之探討

5. 若不考慮部會業管、短期/經常預算編列,我以為,台灣社工資源長期不足的問題,根本原因,是在於其所代表之社會群體結構上的弱勢。相對而言,22K、五年五百億,涉及的大學生教授群體,都是有較高社會文化資本,砍下去的反彈力道,恐怕不是將資源移到社工所獲取的正當性,能夠彌補的。以上所言不代表我在「應然面」的信念,只代表我對「實然面」的觀察,也就是:政治運作不管陳義多高,到頭來,還是受制於權力斡旋的現實基礎。所以根本之道,還是要強化弱勢群體的能見度,以及在政治過程中的斡旋能量。

6. 最後對照煙火與花博:22K與社工編制,至少性質上還算是「社會行政」的一環;煙火與花博,則明顯是具有經濟商業考量的「投資行為」,辦下去是寄望能賺錢,能從周邊收益回收成本的(作不做的倒是另一回事)。台灣政府長年來重經濟、輕社會,有其歷史淵源。我以為,要能在社會行政的力度上加強,需有稅制改革、擴大稅基為基礎。

最後的一些話:

寫這些文字,無意於為政府緩頰。一如過去在幾個公共爭議中,我所堅持的立場就是:負責任的批評,先要把功課作足。很多義憤填膺的批評,聲音很大,能引起一些社會關注(這是社會運動的範疇,有正面價值!),但若要進一步進行政策斡旋時,常因為還沒抓到一些眉角,而無法切入政府這部大機器內部的齒輪槓桿。我整理資訊,是希望能讓批評的力道更深,角度更準。

至於CL提出的預算合理性,我是還蠻期待能夠在有生之年,能看見「審議預算編列」的推動。但在那之前,民間也要儘快累積,對於預算編列成熟的討論技巧

廣告

回應

  1. 思路真是清楚!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