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0/12/21

新北市的英譯:城市品牌與命名程序

幾天後,台北縣就要「升格」新北市,英文地名還無共識。看似枝節的爭議,其實扣連著兩個重要議題。一是北縣升格後的台北「雙子城」,面對國際城市競爭的企圖。二是英文地名選擇程序的設計。

周縣長過去主張北縣單獨升格時,曾引為案例的倫敦,提供了一些思考起點。倫敦因為歷史的淵源,確實在行政架構上,區分為該市金融中心的倫敦市(City of London)與外圍的大倫敦區(Greater London)。然而兩個地方行政單位,在國際城市競爭的舞台,只有London 單一品牌,標記著所有涉及倫敦都會區的各種(政治、商業、金融、藝文、出版、教育等等)活動,出現在各種統計排比與商業旅遊投資等文獻,一起累積出該城為人稱羨的符號資本。

反觀未來的新北市,北縣府依行政慣例提出的音譯Xinbei City,保守妥當,卻在讓Taipei這個城市品牌一下子被淘空大半,也逼著未來的新北市,得在國際舞台頂著一個陌生招牌從頭累積。候任縣長朱立倫改用New Taipei City,凸顯其意識到(與台北市一起打拼)延續Taipei這個城市符號的重要性,也更貼近於當時定名「新北」的期待。但此譯與既有台北市既有機構的名稱混淆,也是事實。

權衡上述因素,我考量過以 Greater Taipei (同自大倫敦區名稱,取新北市在地理上廣闊涵蓋的意象)或 Neo-Taipei (用「新」的異形字首,避免 New 所造成的混淆)這些不同譯法。不過在討論措辭遣字的新可能前,得先要回頭釐清,英文地名決定程序的設計。

台灣過去英文地名,均遵照交通部頒佈之相關辦法為之,除少數約定俗成者,均以音譯為準,絕無徵詢外界對英文地名的觀感,也少見反彈討論。新北市英譯的爭議,倒是第一次突顯出,過去作法欠缺審議程序的設計,社會各界也對「英文地名」的外部效應想像有限。

我期待此次新北市能開先例,選出一個好英譯。但更期待,如何能建立程序,引入重要地名英譯的公共審議參與機制,避免「首長任意而為」的觀感。

後續FB討論

廣告

回應

  1. 新北市是英國殖民地?

    • Meow 當然不是。
      引用倫敦的例子,只是說明在全球網路社會,各個都會區均在競逐區域結點時,累積「城市品牌」的策略意義。台灣時政的討論,常可見引用美國、日韓、新港、乃至歐洲不同地區的例子,做為參照。這樣的引用,並非自動將台灣置於該國殖民地的地位。

      我很歡迎觀點切磋,但希望下一次留言時,你能夠將自己的看法作更完整的闡述。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