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0/12/13

「年會,不是研討會」- 社會學年會的不滿與辯護

今年是第二次參加台灣社會學會的年會,一如2008在中研院的年會,我都曾在會中或會後聽到某些學友或師長抱怨,年會「報告時間太少、論壇亂湊、評論人天馬行空、討論品質不高」。其實兩年前初識年會,我也對上述現象感到疑惑。不過會後有次跟某位學界長輩提起,他說了一句話,讓我改觀。

我記得當時我說了一堆自以為犀利的評論後,這位長輩用一種「誠懇而帶著一點神秘,一點笑意」的眼神看著我,意味深長地說,「柏文,你要知道,年會其實不是研討會。」那位長輩笑了笑,沒再闡述,留我自己琢磨。想了片刻我忽然恍然大悟;

簡單說,年會雖然用「研討會」的形式組織,本質上,更類似於「博覽會」 。其主要目的,其實是community building的社會功能,具體目標有三:首先,是要以發表人、評論人、與談人、主持人等種種形式,盡可能讓更多人參與,一來順道催繳會費,維持組織命脈,二來讓學界同仁見見老朋友,認識新朋友,維繫情感認同。其次,趁這個機會對社會學界的公共議題有所對話討論,例如每年開場的大頭座談(agenda-setting)、例行的學會會務報告,以及今年像畢業生就業、博士求職、研究倫理等論壇。最後,回到學術層面,其著重於學界整體研究風向的「綜合展演」,有別於對特定主題有深入探討承諾的研討會。

許多關於年會的抱怨,我覺得,來自於這些目標造成的技術限制:

首先,要儘量增加發表人,加上台灣採用評論人制度(註一),若不想開到三天(增加場地跟時間負擔),又不想增加平行論壇數,就只能壓縮報告時間。我參加的兩次年會,每篇文章報告時間只有12分鐘,很多人只講完前言理論就到點了,難期討論品質。

其次,為了容納更多樣性的論文,年會的主題設定傾向於空泛,收稿也多採被動制度。相對於許多為了凸顯討論主軸,有清楚主題設定,甚至主動喬好特定學者報告的研討會,年會籌備方「議題設定」的能力明顯不足,所以除了研究者自組論壇有比較清楚的聚焦外,多數由投稿單篇論文grouping 出來的論壇常會出現雞兔同籠的狀況。

再者,因為參與者基數大、多樣性高,所以在會議組織上,發表者與評論人的「媒合成本」高,其專長契合度,也遠難達到一般以小眾專業群體為目標的研討會。最後,由於討論深度難以強求,久而久之,也就會出現某些評論人自我期許上的落差。

年會討論品質雖受限,但相對而言,比較高的亂度中,卻也容易有意外驚喜。幾次下來(包括之前在香港跟英國參加的年會),我倒是學會輕鬆地去enjoy這種熱鬧繽紛的博覽會。上場論文,我只看做是研究的短版「廣告」。聽著好奇者,上前換個名片或下載論文來細瞧,甚至後續找一些人見面詳談。對我而言,年會本身不是理想的深入對話平台,但卻是擴充視野、開啟後續對話的起點。

註一:原文為「台灣獨有之評論人制度」,乃因個人過去參與過的,英國、香港社會學年會,以及ISA Congress 我有參加的幾個 session,都沒有設置評論人,而是報告完就開放現場提問回應。不過後經恆豪兄提醒,「獨有」之措辭確有不慎,改之。

廣告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