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有人,轉貼了篇「投票重不重要」,呼籲大家去投票。
投票的重要性,我當然認同。不過,若比對台灣跟歐美的歷年投票率,我們多數人,至今「還算是」很重視投票這件事(對政治再失望,至少還會去投)。現在主要的不足,我以為,反而是碰到選舉,「只」重視投票這個環節,而忽略趁機就政策願景進行對話。
選舉是當代民主社會的一場嘉年華,讓大家一人一票決定要不要換人做做看,固然是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高潮。但是投票前的選舉期,我們有不同的政策藍圖可供比較,有爭取支持的候選執政團願意低頭傾聽—— 這其實是民主政治運作的週期中,一個關鍵的階段,容許政府民眾、兩黨之間,乃至社會各界,針對過去各項政策成績、可能的調整方向、以及未來願景勾勒,好好去對話辯證。
只是當前的選舉,在媒體譁眾取寵綜藝化的包裝下,往往退化成為一場政治名角之間權謀計算、實力消漲的連續劇。所以媒體提問分析,總圍繞著「有沒有心結」、「對於對手說XXX(往往還是媒體斷章取義)的回應」、「心中有沒有2012(2016)」、「將來會不會想轉戰大位」等問題打轉。相對而言,肯對重要的政策議題肯下功夫梳理呈現的,十分罕見。
不少民眾,似乎也在媒體成功的教育下,習於用看戲的角度,享受於對劇中角色演出到不到味的品評、對恩怨情仇一再描繪的興奮戰慄,而幾乎想不起來,兩方在政策論述、施政重點上,到底有什麼差異…
或許有人覺得,花那麼多時間精力理解政策,最後還是只有選A選B加廢票三個選擇,沒什麼用。我則認為,參與政策對話,至少體現在四個層次的意義:
一、最基本的,透過檢視候選人政策,斟酌投票決策。
二、透過這個過程熟悉候選人的承諾,日後以為監督依據。
三、透過參與政策對話,可將個人關於政策的想法,透過種種管道回饋給選舉團隊(准執政團隊),擴大其草擬政綱的民意基礎。
四、藉由對政策對話的參與,傾聽同一個議題不同的思考角度,社會上不同的聲音,以琢磨自身的公民性。
我住板橋,屬於未來的在新北市。因為對自己居住環境的未來,看不到這些對話,只好自己在FB開了一個討論串。雖然至今累積了五十多則,涵蓋都更、合宜住宅、社會住宅、區域再造、財務規劃、三環三線,甚至候選人性格的發言,但是仔細看看參與者,還是只有四隻在自言自語的小貓。
延伸閱讀 投票,只是民主中最暴力的形式
是選舉團對?還是團隊?
By: tzuche on 2010/11/25
at 14:27
貼出後重讀,就在第一時間更改
你真快!文章才貼出來就被你發現
By: Albert Tzeng on 2010/11/25
at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