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0/11/17

台大人文大樓爭議

週一早上,看到許多尊敬的老師,針對規劃中的台大人文大樓案,具名發起搶救台大校門口連署行動。連署網站進版畫面的示意圖,只見古色古香的校門背後立起一棟龐然大物,其壓迫感讓我十分不舒服,也差點點下去連署。不過後來花了些時間尋找這個事件的相關資料,就能蒐集到的訊息讀過後,越益覺得這整個案子棘手…

爭議背後的脈絡
我瀏覽過近幾次會議紀錄,發現如校園空間意象、使用者需求、人文精神、台大特色等因素,其實已持續被討論。但二十多次會議、數度更動的規劃案背後,仍是「文學院六系師生空間需求」與「基地面積限制」之間,這個難解的結。讓事情更複雜的,還有校、院、系三級力量拉扯,與其造成捐贈方觀樹,與設計單位竹間在溝通上的挫折。

我覺得要關心這議題的人,至少需要考慮:

1. 既然竹間工作室已指出,連署網頁上「合成模擬圖」非其所提供。實際上的視覺效果如何,或許應較保留,先要求竹間就同一角度提供模擬圖,以供比較。

2. 連署發起者名單有兩個特點:文學院教師人數少(僅外文系三位老師),實際參與過規劃會議者也有限。那其它與會者/文學院師生看法又如何?而夏老師與張老師, 從參與會議倒轉而發動連署,是否有提供一些說法?尤需謹慎之處,在於這場連署,最後是否會造成造成「已有充足空間的既得利益系所學者,持續打壓文學院的發展」的觀感?

3. 如果大家確有共識,認為該基地規劃量體還應該再縮小,那文學院長期空間不足的問題,是否能夠有對案?

關於設計者簡學義
這次有不少人把茅頭指向設計者簡學義,認為他跟業主溝通的誠意不足(例如有人批評他接這麼大的案子,卻只跟台大開過八次會)。我對簡先生不熟悉,對他的設計風格也沒有特別看法。不過我讀相關會議紀錄時,會有「建築師被校內擺不平的分歧意見來回折騰糟蹋」的感覺。

建築風格的問題或容再議,這個案子基本的癥結還是在「量體」,也就是文院需求跟基地特性間如何妥協的問題,這是需要學校行政單位先協調好,才能讓設計師有明確的依歸。我覺得,若要用兩個舊系館的地,解決六個系所的空間需求,很難不去犧牲像天際線、空間一致性這樣的價值。

此案的業主到底是誰?是台大校方、文學院、各系代表、贊助方、其它(例如這次發動連署)的台大人?當這些利害相關人對於基本的定位、設計規模,都還沒能妥協出清楚共識時,簡先生該聽誰的?就我在看會議紀錄時,會發現有人還在爭執建築總體量時,已有人討論廁所配置、隔音防曬等建築細節。往往後面細節談好,又會被更上位的設計變更(例如改變樓層數)推翻。

寫這些,不是想為一個我不熟悉的建築師辯護。只是覺得這個爭議的癥結,比較是在校內規劃政治。這時候若把究責壓力放在建築設計團對那裡,有一點瞄錯主要目標,反而可能延宕根本問題的解決。

主要參考資料:
人文大樓籌建歷史背景 中文系教授夏長樸
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950908.pdf

洞洞館網站,上面有四年來24場相關會議紀錄,可以給這整個案件的規劃過程,還原一點面貌
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htm

規劃設計書(2010.08.31.版,檔案大)
http://www.mediafire.com/?bq9h56ztt0v3x9c

台大校園規劃小組相關網頁
http://homepage.ntu.edu.tw/~cpo/plan_liberal.htm

Facebook 搶救台大校門口 團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69618623065437

補充連結:

後來找到的,原設計團隊繪製的3D圖

http://homepage.ntu.edu.tw/~cpo/liberal/3D.pdf

個人偏見:
⋯⋯1. 不喜歡最高層向校內延伸的屋頂設計,視覺上頗刺眼。
2. 新生南路測的高樓,意外可與對面「真理堂」呼應。不過若從新生南路觀看,正面寬度太窄,天際線很突兀。
3. 裙樓的質感還不錯,感覺用了很多木頭。不過設計上有太多重疊的筆直線條,很不「有機」。

廣告

回應

  1. 是量體.非體量..請體諒…

    • 謝謝指正。規劃非我專業,行文打錯字,會立即更改。

  2. 個人比較喜歡以前的大樓,改建後總覺得少了那麼點復古的味道。還記得以前每次走出校門,都覺得那棟房子可愛極了。
    PS: 從wordpress top-post非請自來,莫怪。

    • 洞洞館很可愛,不過聽之前在裡面生活的朋友說過,建築本身通風漏水等問題很多,也是不得不拆。

      網路上都是公共空間,歡迎自在來去。不過我從MSN搬新家到這沒多久,還沒整理,還望雅涵。

  3. 談一談關於可愛的洞洞館但卻潮濕, 漏水, 通風不良….等個人的感慨:
    因為在這連署開始前就坐公車經過看到圍起的施工圍牆, 媽媽正好又是農學院校友, 我從小就對洞洞館很不陌生…., 閱讀了會議紀錄後一直盤旋在心中的有兩個相衝突的立場:
    1. 校外專家在多年前會議中, 很多位都以"我不是台大校內的人"為開場白, 接著說"但是" 然後開始說這棟建築物的價值
    2.校內使用者如何訴說這些房子在使用上的"缺點"與他們所受的苦, 所以無論古蹟保留結果如何他們都"不想要"再使用它了

    以前我很怕古蹟, 跟台大校內使用者怕難用的洞洞館原因類似….但是, 在英國的"歷史性建築物保存"課程中讓我對"古蹟保存"換上了全新的視野

    戀舊的英國人努力用"最先進的科技技術與設備" 在影響歷史性建物合理最小的範疇內加上"暖氣空調,電梯,雙層窗….等現代生活必備的設施" 讓使用者樂於生活在其中, 同時他們的古蹟法規也允許彈性,且為了現在使用者需要而做的"隔間或外牆調整", 一般大眾可以在大英博物館中庭增建案中實際體會….

    衷心的期望張肇康先生的洞洞館被留下來了, 但要賦予古蹟新的生命是必須適當的調整好建築物的物理條件, 使得有新的人願意使用它而不只是懷舊或好看, 她才有永續存在且大家珍惜的意義. 也才不枉費簡先生在基地配置上讓出那麼一大塊區域, 以致於人文大樓量體高到刺眼也給建築師自己找麻煩

  4. […] 這段文字寫於前夜,原只是跟一些朋友對話。我不諱言,起因是楊淑君事件,在還沒完全釐清所有細節前(前文寫於兩天前,當時還有很多事尚待釐清),就已經快速上昇到仇中仇韓的情緒。不過,前陣子的台大人文大樓事件,社會上不同陣營對兩個扁案選擇性的撻伐,蘇花公路的慘劇、幼童性侵案的爭議中,都看到文中討論的問題。是以通篇沒有針對亞運事件著墨,寫作當下,更無意於反對,為楊淑君討公道的各式作為。 […]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