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0/08/26

上海世博的短筆記

八月上旬跟揚義去看了上海世博,到現在都還沒有機會把一些感受整理。只曾在FB對話中簡單談到。先將幾段回答朋友的文字輯於此,當成一個記憶的「晶種」。希望不久候能真正好好回想一下,沈澱自己在世博所見所思。

1
看世博,用揚義的話,是「體力與意志的雙重磨練」。不過他也說,「不這樣排隊流汗、這樣腳痠,無法真正體驗世博到底是怎麼回事,特別是在中國的世博又是怎麼一回事」。
頭兩天我帶著計步器,第一天出園區時,累計讀數是一萬七千多步,這還多虧許多時候只是排隊沒走動。第二天,路線規劃的緊湊些,「只」走了一萬五千多步。次日揚義傳來簡訊,說膝蓋受傷,我的狀況也沒好到哪去,右腳起了水泡。

2
四天走下來深深體悟。原來,像世博、世界盃、奧運這類大型活動(甚至是跨年煙火),是在一個不再神聖的年代,一種世俗化的「朝聖」,一種讓沒有信仰的人們,也能在其生命中標記出意義的事件節點。而朝聖,往往伴隨著一定程度身體上的痛苦。沒有這種極將身體推到極致的經驗,無法催逼出,在精神面感受到的「重量」。

3
看世博,或這個世界,永遠是江水三千,取一瓢飲。我自己走了四天,五十多個小時,結算下來,也只看了場館中的十之二三,更不用說每個場館的展示中,我到底看見多少、記得多少。看世博,也一直在一種賭徒式的選擇焦慮中。妳永遠不清楚,把有限的時間體力押在排某個隊,值不值得。

有些人用大量情蒐閱讀與規劃理性,去減少這種焦慮。我自己的旅程中,也一定程度受益於揚義的行前準備,以及路上打聽到的馬路消息。不過,閱讀二手摘要,畢竟總得面對報導者的偏見,再者,數百個場館這樣的數量級,著實超過理性駕馭的範疇。很快我們發現,走在世博,像是在人潮與訊息的大浪中操著風帆,大方向(例如在不同區域的時間分配)上我們仍渴望一定程度的理性規劃,但在更細緻的抉擇中,靠的卻是直覺與交付給運氣的柔軟,去回應身體感受到種種流動(氣候、人潮、事件),並學著在每一段 encounter 中汲取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4.
我很不擅長去推薦所謂「最值得」。一來每個人進園尋找的東西不一樣,科技、文化、歷史、價值各有所好。二來世博參觀也一直是在「預估的等待時間」與「期待的觀賞經驗」中斡旋,每個人願意妥協的點不一樣。

我剛剛算了一下,我去了四天,其中兩個白天加四個晚上看了28個國家館,另外兩個白天城市實踐區看了25個案例加城市未來館。能看到這樣的數量,是因為跳過了最熱門的像中國、沙特、台灣、德國館。其它相對熱門得如英國、法國、西班牙、日本等,都是晚上去排。回頭有時間,我再把不同館的感受摘要出來吧。

世博相本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P.W.Tzeng/2010ShanghaiExpo

廣告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