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巧寫了三小段文字,都跟Facebook有關。第一段是寫給剛加入FB的老友A,談自己的一些體會與實用建議。第二段緣起於在奧地利學者 Christian Fleck 的頁面,看到一篇關於Facebook社會面向的討論,我便簡單摘要自己對Facebook 平台特質的體會。第三段則是答覆老友半半,關於為什麼名單上有八百多個「朋友」。三段文字對照,可為現階段在FB生活的一個註腳。
Facebook 的新手建議:給A的叮嚀
我自己的經驗覺得,Facebook有對我有幾種重要功能:
一、是遇見久違朋友的地方,一種人際「弱連結」的管理平台:
Facebook的出現,讓我找回跟許多失聯朋友的聯繫,也得以去許多因開會認識新朋友的頁面,多閱讀一些相關背景與近況(有時還可以插嘴說說話),並保持某種不用太花力氣的連結。因為大家或多或少會在上面輸入最新的聯繫資料、狀態,這個通訊錄像是會自動更新。
二、是生活經歷、所思所想的一種紀錄/對話平台:
塗鴉牆上簡單的幾筆勾勒、網誌中比較多的空間,乃至於相片等,都可以替生活的經驗留下一些痕跡。而或多或少,會有來自分享對象的一些評註、對話,有的時候,如果有適合的對象,還會有一些品質不差的討論。
三、是follow up 一些特定活動的平台:
像是某些書店、活動場地,已經習慣以Facebook發佈活動訊息,有一點像是 email list 的功能,但是參加回覆以及討論版的設置,更多了一點互動性。
對於許多人,Facebook也是一個玩各種遊戲的地方,之前流行過FarmVille 開心農場、水族館等遊戲,我玩了一陣子,不過全戒了。思文跟王子誠則還是每天會去種田。
不過剛上來,也有一些東西要調整設定一下
一、隱私設定
最重要的是隱私設定。Facebook設計預設每個人都願意將訊息跟大家揭露,已經招致許多批評。所以加入這裡,最重要的事情,是定期review隱私設定,決定哪些東西可以給哪些人看到。
另一個我也會定期調整的,是容許哪些應用軟體張貼訊息在我的塗鴉牆。因為許多新遊戲都會有「邀請朋友」的步驟,多數人也沒有助益到可以跳過,所以常常會在塗鴉牆上出現各種雜七雜八的遊戲邀請訊息。為了版面的整潔,我會去調整設定,阻斷某些普及軟體在我頁面張貼訊息的權利。
二、找尋朋友
Facebook的核心觀念是連結,所以也提供了很多找朋友的途徑。我剛加入的第一件事,是讓他去搜索我的email通訊錄,以及MSN的朋友名單,一下子就整理出幾百人。後來,有機會去逛逛老友們的朋友名單,或是用學校/畢業年去查,也逐漸找到不少失聯的老友。
先想到這麼多,就寫到這樣吧
Note on Facebook- a response to Christian Fleck
Facebook for me is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compatibility and creativity. There is sufficient compatibility in format that makes mass networking or mobalization possible, but there’s also a degree of flexibility for people to demonstrate their personality. Platform with more formality, like Linked, deliver a sense of more professionalism but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interaction greatly. In the other hand, traditional social sites gave more flexibility with the expense of the reduced sense of trust and accountability. In short I found the balance achieved at facebook just mirrors best the nature of social networking in real life… perhaps of a particular class.
Now I use it in four ways, (1) an online public profile/record of myself to be read by interested party, a.k.a a personal ad, (2) a means to manage ‘weak or distant social links’ as it streched the possible reach of interaction in a minor cost, (3) a temporary depository of thoughts and observation posted for inviting some conversation (later to be edited and saved in blog), and (4) a platform of public forum of a smaller scale, with the potential of greater political mobalization.
關於膨脹中的朋友名單,答老友半半
朋友名單的膨脹,跟這幾年的生活形態有關。在研究場域的遷徙,與各種研討會跟活動的遇見中,會有大量弱連結的產生。例如上週去瑞典的研討會,之後就增加三十多個新「朋友」。
以前沒有Facebook的年代,這類弱連結不容易產生什麼影響,就是會風乾死亡,但是在Facebook出現後,已經有許多次,發現這些弱連結因為這樣的平台而開始發酵。可能是在社會距離上原本很遙遠「朋友」,因為這個平台意外發生互動,產生了一些之前無法產生的對話。
之前陸委會的爭議,以及後來在我版上發生,關於台灣文化代表性的討論是一例。昨天我在Fran 網頁上,跟一位「大學合唱團團長的朋友」,以及「某個以前只讀過其論文的台大社會所系友」,就台灣目前出版市場結構的討論,也是一例。對於一個窩居在鄉下寫論文的我,這些對話很醒神,也讓我增長不少見識。
另一個最近的例子,是昨晚我碰到一個伊朗籍的博班學弟。他也是因為Facebook,發現我竟在瑞典見到過他在德黑蘭大學的碩班指導老師,後來聊開便一起去吃晚餐,聽了很多「電視上看不到的伊朗」。
在另一方面,連結的數量,也帶來新連結邀請的壓力。目前我收到朋友邀請,如果不是立刻看得出是誰的,通常會回一封信詢問,免得名單上出現太多其實不認識的人。也因如此,pending invitation 也有六十多個,一直放著沒處理。或許因為這樣的篩選,我自己覺得,多數朋友來FB都不是為了「玩遊戲作測驗的」。開頭那段話,原本是寫給最近新接受的一個小朋友,他是去年我回中一中演講時,聽眾中的一個小學弟。
從三年半前加入Facebook到現在,經歷了幾種不同規模的連結數量,會感受到一些不同的網絡動力。我還沒有完全釐清,但是隱約覺得跟自己在思考的,「注意力匱乏 vs 符號資本」的辯證,可以有一些對照去討論。
這會是我寫完手上的論文後,下一步要做的事。
可以多了解你提到的「注意力匱乏 vs 符號資本」是指什麼嗎?
By: 軒正 on 2010/07/26
at 02:00
[…] 朋友問我,在關於Facebook的三段註腳末段所言的,「注意力匱乏vs符號資本」是什麼。因為覺得很重要,所以在打包回台前的有限的時間,拼出了這篇(早該寫的)筆記,扼要整理一下這兩組,貫穿過去幾年許多公共討論的線索。以下文字,我安插了一些連結,指向過去一些相關的文字書寫。不過有些舊文,不可能緊扣著這篇文字的脈絡,還需要麻煩讀者自己推敲一下當中的連結。 […]
By: 注意力匱乏vs符號資本 | Patterns of Mind on 2010/11/15
at 01:34
我也想知道"注意力匱乏"這部份的思考辯證。很有所感..
By: tzuche on 2010/11/30
at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