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補助爭議/ 前言
「陸委會補助來台撰寫學位論文的中國研究生每月三萬元、來台藝術家每月六萬三千元」。幾天前自由時報這段報導,看在目前學士起薪兩萬二,碩士助教被砍薪的台灣青年眼中,成為馬政府巴結中國的新罪證,引起一陣撻伐。
我最初很訝異,便開始查證資料,想微瞭解事情緣由。追查下去,一方面發現自由時報涉嫌於報導文字誤導,眾家媒體又欠缺查證,造成網路上一片不明就底的起鬨,讓人感慨。可另一方面,陸委會內部協調回應的效率欠缺,任憑許多誤解蔓延,也該檢討。
一天之內,我陸續在Facebook 的相關抗議活動板,前後貼了四篇貼文,將一路查證過程中的發現分享,每次貼文,也都引起一些討戰質問,我也儘量正面回覆。無奈版上幹譙留言速度源源不絕,發現的資料,往往瞬間就被埋到時間軸的深處,故決定在此將四篇貼文與挑戰回應整理如下
以下貼文與回應,以及更新的相關幹譙之聲,可見Facebook 活動頁面 打電話告訴陸委會02-23975589—不給6萬3!
主要看法摘要:
1. 中華發展基金會針對大陸研究生與文藝工作者訪台補助案,屬於經「審查制度,有限訂名額,短期訪問補助」性質,年度預算總額度不到一千萬的小型補助案。相對而言,媒體敘述中容易給人「要來就有,名額沒有規定,時間長期」的錯覺。
2. 兩案之申請人,均為台灣方面的接待學校或藝文團體,非由大陸人士直接申請。以邀請藝文人士參訪為例,皆為台方藝文團體決定相關需求,再來提出申請。所謂一百萬經費上限,是指台灣活動主辦團體的活動承辦經費,非由大陸籍訪問人士直接領取。活動個案中,受邀者實際領取費用,由台灣活動主辦單位自行協商。
3. 研究生生活費三萬元之基準,跟外交部與教育部提供給外籍學生之獎學金生活費一致,略少於國科會提供給台灣博士研究生申請的論文寫作補助(每月三萬五)。而外籍與台籍學生至少就讀一到四年,大陸訪問學生只停留兩個月,預算成本相對更加低廉。
4. 最具爭議的藝文人士生活費上限定為六萬三,主要考量是,許多主辦單位沒有自有住宿設施,全程安排訪問人士住飯店或招待中心,便以每天「飯店房費+生活開銷」兩千元為度核算,尚可理解(中研院的學者在院內活動中心訂房,每天都要一千一了)。唯當住宿成本高昂時,要通過申請,就應有充分理由。有無濫用,需由基金會每年年報進一步分析,本文持保留態度。
5. 外交部、教育部、文建會等單位,提供給外籍/台籍學生與藝文工作者申請的各項經費,不論就名額或額度,均遠遠多於中華發展基金會所執行之政策。陸委會為兩岸關係專責機構,自以兩岸交流為主,但以整個政府行政考量,不存在「獨厚大陸人」之現象。
6. 以預算效益觀之,兩個專案預算不高,卻能有一定交流效果。例如研究生每年補助五十人,每人兩個月,每月三萬元而言,生活費補助預算總計三百萬,卻能帶來數十個接待院校,台灣師生與對岸學生長達兩個月的互動交流,對增進彼此理解皆有助益。單從政策規劃角度,並無顯著不當,為實際執行狀況如何,有無濫用,需由基金會每年年報進一步分析,本文亦持保留態度。
7. 本次爭議中,陸委會內部協調、回應澄清速度緩慢,新聞稿也未能切中民眾關心重點,亟需改進。相關補助方案在網上公告之申請辦法,也應就專案背景沿革、名額,過去實際辦理狀況,提供更透明的資訊。
8. 歸根就底,自由時報的報導,敘述文字造成誤導,後續跟進之電子媒體,也未善盡查證義務。需以譴責。
9. 台灣這幾年經濟低迷,青年低薪化,藝文補助供不應求,為許多人有「相對被剝奪感」產生的主因。這兩個專案引起之民怨,反映對整體經濟環境的不滿意。
10. 許多反對意見中,明顯夾雜著國族認同爭議下,對與大陸人士交流的抗拒。此為每個人情感價值選擇,非本文要回應之主旨。(最後仍被動回應,詳見後文挑戰與回應 4, 12-14)。
[2010.7.6 補充兩點看法]
11. 國內藝文補助之不足,涉及近年文創活動快速發展,唯主管單位文建會層級、資源有限,未能及時因應。該問題之解決,需盼審議中之行政院組織法儘速通過,將文化事業主管單位提升為部級,方能在資源整合獎助之綜效上,獲得解決。
12. 有論者主張,應將大陸來訪對象之補助,與他國來訪補助一併管理,此議確實反映一定比例國人之期待。唯現行制度下之大陸事務,受限於現行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構築之框架,需透過專責機關陸委會執行。廢除陸委會,將相關事務視同一般涉外事物處理,在形式上易引起兩岸關係緊張。是否採行,則應由台灣民主機制議決,非本次爭議能涵蓋。
貼文1 自由時報報導的誤導
簡單說,開幹之前,最要緊的,是先要求陸委會公告,政策通過以來執行的實際狀況,數字統計等。
自由該篇新聞的標題跟開場段有點誤導,給人一種印象,以為對岸學生或藝術家只要過來,就給錢。
但我去該機構網站上下載簡章看過,在我的理解中(我的理解正不正確,則要請陸委會出面澄清了),來台研究每月三萬算是類似獎勵交流的獎學金,應有經過一定競爭審核,並不是申請就有的。所以跟台灣大學生擴大就業22K去對比,牛頭不對馬嘴。對台灣本土學生比較接近的政策,應是國科會對博士生的論文寫作補助,一年名額一百名,每個月三萬五。如果對比於針對其它國家研究生的政策,大概接近的,可能有漢學中心、CCK的一些補助吧。
而所謂六萬三的藝術家生活費,明文說是上限,所以關件事要看個案。到底誰受過這樣的補助,多少錢,陸委會如何去justify他們的決定,決策過程透不透明等等。六萬三這個數字,比起板橋藝術村提供給駐村藝術家的一萬元,還有台北藝術村提供的純住宿+工作室(可能價值也就是一個月一萬上下吧),顯然偏高。當然,後者兩者主要是針對新銳藝術家。如果要請個大師級的過來,六萬三可能還不足。所以現在關鍵是,如果政府真要拿到五六萬一個月,那就需要有很好的理由。
台灣對陸政策的最大問題,是受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制約,與大陸方面的互動不能正常化,拉到跟其它國家一致。所以需要陸委會這樣的專責機關,以專案經費執行。導致每當我們看到其端出政策時,往往有獨厚大陸的感受,卻沒辦法跟政府整體的政策有比較好的聯繫對照。身為一個公民,查找這些資料,也夠累的。
貼文2 中華發展基金會的年報資料
中華發展基金會網站上,有將歷年年報都掃瞄上網。一本一本翻查,就會清楚,這整個基金會的來龍去脈,包括錢從哪裡來,每年用在哪,這些專案背後的理由,補助清單,哪些人,什麼題目,參訪哪裡,都有資訊。我只是從旁關心的人,也無心於幫大家作摘要,僅建議關心的人,可以自己去查看看,或許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可以看見不同的東西。
昨天才關注這個事件,最大的感受是,網上每次出現公眾爭議,起鬨的很多,但是會先花上幾分鐘查證的人太少。昨晚在連署網頁貼文後,私下收到一些人千奇百怪的質問,我若有看到資料,也都儘量回答,但忙半天,心理真有點感慨,為什麼大家都不會自己先作功課,最少孤狗一下。不是有人提出不同的角度,就要幫所有懶得查證的人,負擔起整理所有資料的工作。我畢竟跟陸委會沒有任何瓜葛
貼文3 陸委會朋友的初步回應
昨晚我寫信給一個任職於陸委會的朋友詢問,剛剛收到回信,我直接摘要幾個重點給大家:
1. 研究生來台補助目前上限為兩個月,藝術家來台上限四個月,均是短期補助性質,不是那種可以一直領的。
我回信中建議,這種時間限制應該要列明於簡章,要不然連我都以為過來就可以領一年,負面觀感更劇。
2. 外交部與教育部亦設有獎學金,鼓勵(不包括大陸港澳地區的)外國學生來台就學,在學期間每個月提供3萬元獎助。受獎期限大學部4年、碩士班2年、博士班3年。98學年度政府提供了1,385位外國學生台灣獎學金。相對而言,中華發展基金僅補助48位大陸研究生來臺短期研究,規模遠小於提供給外籍留學生的獎學金。
我回信中,要求提供更關於進一步的資料來源。
3. 強調該基金會也有對等補助台灣學生赴大陸(月支付兩萬五),以及台灣的專家學者赴大陸講學研究(也是上限六萬三)。文建會為鼓勵國內藝術家出國從事駐村創作與交流,每年度補助12至16名藝術家赴美國、法國、捷克與澳洲等國駐村 (補助經費包括交通費、創作費及生活費等)。
不過來信對於來台文藝人士上限六萬三的實際補助狀況,並沒有清楚交代,我也已於回信中進一步詢問。
4. 其它信中引述的,則是這些政策的背景及理由等等,官話連篇,我就先懶得整理了。
貼文4 關於六萬三這個數字
可能是追的急了,那位陸委會任職的朋友剛跟我聯繫上(我們之前沒見過面也沒講過電話,只因為讀過彼此的文章,稍有知悉),才更清楚一些癥結。
最關鍵的是六萬三這個數字怎麼來。據告知,六萬三不是支付給訪問的藝術家,而是支付給接待文藝工作者的「本地藝文團體」,實際金額也由本地藝文團體提出申請。六萬三這個數字,是當來訪者只進行短期停留時,需全程住飯店,以每天飯店開銷兩千元為度,計算出的結果。實際運作上,本地團體申請經費後,來訪者能拿到多少津貼,是由接待單位扣除住宿開之後,與來訪者之間自行協調。
朋友對於這件事情內部處理的效率,也有不滿。我只是覺得,一個公僕晚上九點半為了澄清一些事情,用私人時間打這通越洋電話,也是辛苦了。
這件事,到目前為止,陸委會內部協調跟回應的速度都太沒效率,任憑許多誤解蔓延,該檢討。不過整個討論,也受到最初媒體agenda setting 嚴重的誤導,自由時報與眾家媒體欠缺查證的弒血性格,也需反省。
挑戰與回應
1. 陳X岑 那是我們認真辛苦賺錢繳的稅,應該把錢花在我們身上才對!!!!
那不知你是否也反對所有援外政策,贊助國際專家學者來台的經費,以及對海外災難的人道援助?
2. 葉X貓 什麼幾個月…時間不是重點,什麼理由要補助他們?
就是用經濟又因促進交流嚕,就像為什麼政府要補助台灣藝術家出國,為什麼要補助外國留學生來台灣唸書。我來引述一些官話:
針對補助研究生部分,該信引用的資料回覆到, “為增進大陸研究生對臺灣民主自由社會,與學術開放等層面,能有較深度了解…. 普遍對臺產生好感,是臺灣軟實力的發揮,有利兩岸關係正面、良性的發展。" 補助藝術家的部分,則回覆道 “目的在於促使大陸青年藝術家、作家藉由在地藝術創作的實踐,對台灣有深入認識,促進兩岸藝術文化界深度交流。"
美國之前補助很多台灣人去唸書,成功培育出台灣一整代對美親善的政商菁英,利益收割不完(例如有對美牛完全不會說不的政府)。台灣這些政策,也是出於同樣的邏輯。希望我的回答你還滿意
3. Oak KX 你這麼說,很多台灣人去援助飛彈瞄準你的國家?
飛彈瞄準又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議題。我先說,我痛恨軍備,討厭飛彈。但是所有地對地長程飛彈,要打哪裡,都是電腦參數輸入一下就可可以打哪裡。又不是來福槍,不是空對空短程飛彈,哪有什麼「瞄準」?
放在大陸的同一枚飛彈,要打越南,韓國、日本、沖繩,甚至是反叛者拿來打北京,都只是電腦上輸入的差別。如果部屬的飛彈,打的到台灣,就叫叫「瞄準台灣」,美國也有一堆洲際飛彈可以說是「瞄準台灣」。
我希望最好是這些飛彈都能裁撤,但是我也很討厭搞不清楚狀況的胡亂炒作跟風。
4. Larry PXX:Albert, let’s face it… who has the obvious ambition over Taiwan? will you tell me that’s America? Japan or Russia? I am appalled by your seemingly comfort with this matter…yes, missiles are not designed to be fired only on ONE specific target, but they are missiles, aren’t they? are you suggesting that this is not an issue as long as the Chinese does not print a large destination address on their missiles? We don’t like missiles, period! especially the ones in the neighborhood.
Larry 中國的僵化霸權,我很清楚。飛彈恐嚇,我也很厭惡。我只是認為,真正面對的方式,不是去謾罵、醜化,或拒絕交往。我們越是對對方保持敵意,抗拒交流,也就越不容易化解對方的敵意。
其實這個政策,顯見正是希望能讓更多大陸的知識青年對台灣熟悉,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感情。就像我之前去過滇西北,所以文川地震時感受更深,如果有更多大陸人來過台灣,對於用飛彈轟台灣,也應有越大的阻力。
我們真正要擔心的,決不是飛彈瞄準台灣這樣的假議題。一方面,ECFA繼續閱讀之後的經濟轉型的節奏,台灣在區域經濟中如何定位自己,這是頭號問題。二是隨著兩岸經濟倚賴漸深,中國內部的風險,例如水荒、環境災害、市場泡沫、大規模工潮、城鄉差距等,也會讓台灣難以逃避。如何有市場經濟上的防火牆,又能開始以我們過去公民社會累積的經驗,對中國大陸內部社會力量的發展,扮演一點促進的作用,才是真正要保護台灣的方向。這裡面牽涉到很多兩岸互動架構的設計。
炒作飛彈瞄準台灣這種東西,只會讓台灣人忽視真正的危機,錯過真正的轉機。而且把這個議題吵大,最大風險就是,大陸可以某一天片面宣布所有飛彈後撤五百公里,表達所謂善意。其實他們根本沒損失什麼,要打還是一樣快。反倒因為我們吵了半天,好像真的他們有了什麼讓步。
5. Leila LXX 我覺得你是國民黨派來的底細啊……你到底"了不了解"上班族的薪水行情 …..還是領我們這些i上班族的薪水呢?如果你真的是個很明理的台灣人..你就要幫我們這些小勞百姓爭取更大的薪水.我看.基本底薪可以從2.2K直接調到6k..?如何?
我當然知道上班族的薪水,我擔任過小編輯、行銷企畫,一輩子薪水只到三字頭。現在唸書收入零,還欠著近百萬學貸,不知道到時候能不能找到工作,還不還的了錢。比窮苦?你找錯人。
台灣的所得分配惡化,我也是很痛恨,對於國民黨官商勾結,圖利資本家的政策,我有過的批評也不算少。只是在這件事情上,自由時報顯然誤導大家,網路上又只有一片起鬨,陸委會又很多事情講不清楚。我看不過去,蒐集資料,跟大家分享。
六萬三這個政策,我將其原貌還原,不代表我完全認同。如果問我,我會建議協調藝術村提供居住空間,將生活費減到合理範疇。把相關資源名目還原,直接挹注給藝文單位。但是,我絕對不會用情緒謾罵方式回應。
並不是以理回應,就需要被扣上「國民黨底細」這樣的帽子。希望你能明察
6. 呂X熹 同意,但大家在意的是- 是否相對公平?
至於你說的平等不平等的問題,我只提一個方向,你可以去查查看,過去十多年間,中國涉台體系拿出過多少錢,招待台灣過去的大學青年團體、參訪團 … 當時這些東西,被批評是「統戰」(真的就是統戰阿),現在,卻在計較台灣方的基金會拿多少錢時,全部忘記了?大家會不會太健忘?
我只能說,我可以確定,大陸方面在收攏台灣人心部分花的錢不會少,絕對遠多於每年這個基金會補助來台那幾十人花的錢。
問題是,知道對方其實花很多錢,批評者又會開心嗎?
我認為,很多批評者,其實心中想的事,最好是跟中國大陸不要有任瓜葛,任何關係,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厭惡吧。
7. 陳X芝 竟然還有人在硬拗,並不是每一位中國來的都有,難道22K 是每一位台灣大學畢業生都有嗎?陸委會編這個預算,是因為中國會「篩選」來台的人數。所以,等於是每位來台的都有,懂嗎?
台灣要去大陸作田野研究的,可以向該基金會申請補助,至少這邊是要審核,有競爭。對岸來的每個都有嗎?我不知道,這位陳小姐對陸委會的運作,似乎很熟悉。我只是覺得在憤怒之前,要把事情釐清。先提出疑點,請陸委會答覆,而不是以我們想當然爾的瞭解,就毫不查證地開罵。這種義憤填膺,對不起台灣人辛苦建立起的民主制度。這,不應該叫硬拗。
8. Raphael ChX Albert, 你太認真了…反正最重要的是要挑起憤怒的能量!從頭到尾就是納稅人要繳錢編預算。我不是藝術工作者,我對藝術一竅不通,我承認。但是對政治而言,懂得人又多少,,可是偏偏很多人談起來,就覺得自己是專家了。講這種東西,要有勇氣。因為你面對的是排山倒海的國家認同問題,說這種議題是純藝術的領域,我一點都沒這種感覺。
任何版面都有像你這樣的人,很用心的去洞見與觀察,想啟迪群眾的智慧。但是我跟你說,人的業力是要靠時間去消彌的。群眾的集體意識跟憤怒,很難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因為情緒與感受本來就不經大腦,而且網路資訊爆炸,本來就很容易見接挑起群眾的集體意識。這沒有對錯,大家擔心的事,根本不會發生。
啟迪民眾?我倒沒這麼大的企圖,畢竟自己所知的也有盲點。我只是做一個公民本分,在該清楚表述看法時,不要退縮懶惰,在面對集體情緒的狂躁時,保持基本的冷靜。就是這樣而已。
我決定參與每一件事,都會很認真。不過面對人云亦云的這一切,需要多少勇氣?比起以前說話會被政府關,可能會被槍決的前輩,這算是哪根蔥?我不隨便亂批政府,正是因為我深愛台灣。瞎起鬨就以為代表對政府監督,其實是在浪費大家的注意力,反而讓很多重要問題被悄悄放過。
挑戰與回應2.0
貼出前文後,陸續接到一些挑戰,選要收錄如下。
9. Wu JW: 請不要用納稅人的錢,滿足某些人或是某些社群搭關係或交朋友的需要。如果你覺得你的社群、你的文教活動或是那幾個外國人很重要,請自己去拉贊助。這時代有些人總是喜歡坐在辦公室裡高談闊亂,研討會一場一場辦,卻忽視和大眾直接對話且說服大眾這件事。
Wu 說的有道理!知識社群的accountability 是需要大幅翻修檢視,雖然我現在還不清楚方向該怎麼作。
10. Yin-Chen HXX: 感謝你特地找出來的查證資料,我只能說細看裡面補助的內容,補助的內容真的非常雜亂,什麼叫文創產業?是不是真的和現在所謂學藝術的年輕人有關,既是文創產業,團體受補助單位怎麼會有「第一屆海峽盃帆船賽??」「2009年海峽兩岸第九屆真菌學暨第二屆食藥用菌學術研討會???邀請「中國女檢察官協會」成員組團來臺座談及參訪???」「2009第三屆海峽兩岸骨科學術交流會議??」個人研究部分有金融、物理、化學、政治、農業、宗教、醫學還有法學等等這些領域相關的人知不知道可以申請這項補助??也太不specific了也太亂了。就像花五百塊買了一罐過期醬油,我倒覺得"質量"問題比較嚴重
我贊成對實際補助的質量進行檢視,那樣的討論會比現在這種不明就底的謾罵來的有意義很多。
11. Ou Yang WH: 我剛剛有去看09年的,感謝提供。我只能說這個案子有點幫學校.法人團體擦屁股的味道。針對去年合作案的成果,以藝術角度來看,….(我還是不要講好了…) 以行政角度來看,就是在消化學校辦活動熱鬧熱鬧之後的一屁股人事帳,比較常跑這類活動的人會比較清楚,究竟有沒有交流到,或是交流到的東西究竟價值有多少。
以目前我在某大的經驗而言,不管哪國來說要來交流,總之校方就是非得把活動給擠出來,拼死拼活也要把案子丟出去要經費。就我比較熟悉的平面藝術領域,恐怕都清楚那只是場大拜拜廟會,錢燒完之後空虛很大,也不知道求來的平安符有沒有用。
這是蠻普遍的現象,也不單專屬於陸委會這個案子。謝謝你仔細看了一下資料,只要是紮實有查證,提出質疑批判,我都支持。
12. Wenjie X: 主要問題還是在第十點啦,當他忽略掉第十點的問題時,前面九點等於都是在講廢話,當大家不能認同中國對台灣種種鴨霸行為時,自然會去否決掉所有對中國的補助事項,當大家認為補助案不需要存在時,你去討論裡面的條文有啥意義? 回到問題根源還是要從中國對台灣的不友善行徑討論起…人民的情緒及觀感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關於兩岸關係,以及對大陸人的態度部分,我確實有個人看法。之前有版友質問,「為什麼補助用一個飛彈對準我們的國家?」我的回應,部分碰觸到這個問題:
[見前文,略]
你或許可以說我傻,但是請看看之前我在版上的對話,當別人對我辱罵,我從不回一句惡言,那是因為,我不希望因為別人的蠻橫,降低自己的格調。同樣的,面對著鴨霸的中國大陸政權,我也相信,真正確保台灣未來的方法,是找到一種
有尊嚴而機集的交往方式,發揮台灣在文化與格調上的高度,用「感動」去築一座防護,而非用厭惡跟仇恨去塑造一個敵人。
中國政府是專權的,民眾或許在長年的教導下,也有觀念上讓人難以領教的地方。但是我只能說,過去十年來,在旅行中,在海外,我跟超過上百個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對談過,當他們聽我說了二二八事件、說了白色恐怖,說了那一大段他們所不知道的台灣歷史,幾乎無一例外,都能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台灣人要獨立。
理解,凝視彼此的記憶,是化解僵持的唯一道路。如果你們在版上的任何人真希望台灣未來能獨立自主,唯一的希望,是能夠讓中國大陸的人民也能理解台灣人的感受,我們的心意。而這種理解,便需要從交往開始。
13. 黃X騰: 交往的時間是否過早? 中國、香港人權,這幾年,陸續隨著薪資爭議高漲,何不等兩岸薪資水平相當,再開放"人"的交流? 你有工讀過嗎 ? 時薪95的感覺你能體會嗎? 讀書都用借錢的感覺你有試過嗎?那麼多人對政府評論 該注意的不是政策內容 根本在於人民已經對政府不信任了 早該學日本 民意太低主動下台了誰還關心他的所作所為?
我以前工讀時新八十,現在還揹近百萬學貸,你說的感覺不是不能體會。不過回到問題,我以為,人的交往沒有太早,只有太晚,你擔心的,其實不是交往的問題,是市場過快整合,導致生產要素價格均一化,衝擊台灣勞資結構。我在香港看到這樣的問題,中環的人吃香喝辣,底層的人收入一直上不去。
但是面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採用圍堵跟拒絕交往的方式,只會慢慢淘空台灣經濟體。當代經濟的動能來自於流動性,需要去擁抱結構上能流動的機會,才有可能從經濟的流動中,汲取出足夠的資源,作社會的重分配或其它照顧措施。
我對當前政府的批評,不是在跟大陸交往,我也以為,這種批評,模糊了重點。我關心的是,兩岸權貴集團是否在這種交往中,制訂出的遊戲規則,同時瓜分兩岸人民的利益。但是這種監督,必須是兩岸代表底層的人,能夠先去交往,才能聯手,型塑壓力。
全球化下的地方苦果,很多地方都嚐過,解決之方還是要跨境的基層聯合,,才能形成對抗的壓力。以兩岸關係而言,與其期待築一道牆,我更期待台灣公民社會能跟大陸崛起中的基層團體互相認識,進一步合作。
14. Lanya HXX: 樓上這位先生會不會太天真ㄌ….兩岸權貴集團一旦聯手….基層團體還會有空間ㄇ?
關鍵是,不管你民間交不交流,跨境的權貴集團聯手是趨勢。我不認為政府領導階層必然是腐敗的,但是很多跡象看到的是,權貴集團透過對立法與政務體系的滲透,甚至透過媒體影響力,架空了政府的決策空間。某種程度上,讓民眾吵一些無關痛癢的假議題,剛好方便他們做事情。
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進步」,不是在監督的抗爭行動上更用力,是要讓監督力道更精準的進步,想這種民粹式的起鬨幹譙、逢中必反,其實正是在削弱民間可能的監督力道。沒有打到重點的反對運動,都只是再稀釋民間的力量,姑息真正的權謀。以這個版上大家面對一個政策問題的對話品質,我必須說,很多人都真的只是在打嘴炮自爽。
而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交流,只有透過跟對岸的民間力量交流,才能看清楚,兩岸權貴集團下的是什麼棋。我們才不會傻傻的成為別人的棋子。瞎起鬨,是最容易成為棋子的。
>> 如有回應指教,有 Facebook帳號者請到此參與討論
給正面回覆. ^^
By: Royee on 2010/11/08
at 12:52
感謝版主用心整理,有些小疑問,尚請賜教:
第一,兩個月短期進修的期限源於何處?
第二,外交部(或教育部)對於外國留學生每月三萬元的補助資料,來源為何?
By: question on 2010/11/09
at 13:36
[…] 在先前一次關於陸委會補助爭議的討論中,我曾寫到: […]
By: 說了不中聽的話之後 … | Patterns of Mind on 2010/11/23
at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