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0/07/03

台灣機場的想像

(刊於聯合報 2010.7.2,本文為未刪修槁)

松山機場正在整建,桃園第一航廈也在翻新。但這幾年來,雖有不少對機場的批評,大家卻沒怎麼討論過,我們想要的機場,該有什麼個性?

我們的機場,不會是香港、北京或上海。單純模仿這批亞洲新機場的流行空間元素(大面積玻璃、不鏽鋼骨架),既無法有堪可比擬的規模,也缺乏自己的語言。回想這兩年經過的機場,除了香港機場冷俊通透的空間感,我記得新加坡機場地毯盆栽繽紛色彩中的熱帶意象,南法尼斯機場的精緻慵懶,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阿蘭達機場懸掛的文藝人士群象。這些機場有大有小,不過共通的地方,是有鮮明的特色,讓人一到機場,就可以感受到這個地方的性格。

那台灣的意象是什麼?我們如何讓外來訪客在初抵國門、國人在回家的第一瞬間,感受到台灣的個性?我們或許能有科技感的展現(當代世界對台灣的印象),但我更期待一種屬於人文的溫潤。我想像的是,一種不「過度宏偉」的體貼、一種從容的細緻、一種多元交流沖積下的包容、一種與高山大海凝望的洗鍊。

化為具體畫面,或許我期待多一點木石,少一點冰冷的金屬。多一點流連沈靜的角落、能被閱讀賞玩的細節,而不只是一個空洞過道,甚或用消費去填滿。我想像,旅客能否在入境通關同時,看見這個國家的文化高度?能否在離境候機區中,多留連一點這裡給人的想念?能否有一座大牆,繪製著山脈的山脊線?能否在地板拼貼中,標出一段海岸?我想像的機場,不只是交通設施,商場,套句誠品廣告的老話,它可以是個溝通空間。

廣告

回應

  1. good idea !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