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一群人在圍剿蘋果「動新聞」,從郝龍斌、NCC、到一堆婦女兒少保護團體都動起來。不曉得他們清不清楚,自己都成為黎老闆便宜的行銷布景?北市府罰五十萬?划算的廣告!那幾則引起爭議的動新聞現在得付費才看得到,前當然進了蘋果口袋。當年壹週刊登場時就是「在衝撞爭議中迅速擴大戰果」,今天如法炮製,或許可以稱為黎式戰術。
FB上後續跟Hero的對話:
Hero
其實我並不完全認同你的說法。壹傳媒測試大家的底線。已經是眾所皆知的。只不過,要看如何回應,才能獲得最佳效應。
正如武林高手對招,如果一直對黎的作法相應不理,其實是不可能的。其實黎在我眼中,並不是什麼媒體奇人,不過就是一介商人,勇於利用社會矛盾辦事的商人。這個人跟華麗一族的萬俵敬介差不多,但是做法比較低俗。他自卑沒唸過書,所以以指揮高學歷者為榮,所以他崇拜海耶克不是沒道理,因為海耶克把黎想法系統化,是黎一輩子想學習卻不可能的對象。
這種香港被政治壓抑、高唱商業無罪的作法,在台灣是會踢到鐵板的!台灣的確遺留跟日本類似的,表裏不一致的社會。太過低俗的東西只會被踢到裡,這是我們的社會文化。黎的作法,是不在乎形象,只要賺錢。這在華人眼裡就是比較低俗。從中國時報害怕被黎收編,就是一例!這就是自由的代價,在何者之間取捨,才能獲得最佳利益。要不然,一開始就禁止壹傳媒來台,其實就不用擔心了。
其實這次爭議,最大的恐怕是北市府停止訂報,很容易落人口實,為妨礙新聞自由。從壹傳媒跟民間政府的較勁,是可以看出對應的高明與否!
Albert
謝謝回應,其實我說的是「圍剿者成為行銷布景、黎以衝撞換取版圖」這兩個現象詮釋。這兩點,相信你不會反對。
你所不能認同者,應該是以為我說這句話,代表我反對這些圍剿。實際上恰恰相反,我很高興有這些衝突發生,讓台灣社會能有機會關注思索,新聞尺度、媒體角色、政府權限,乃至現代通訊科技的社會效果。我寫那一段留言,只是敲敲邊鼓,留下一個小註腳。
我該說一說自己對這整件事的幾個看法:
1. 有人說動畫不是新聞,不過我覺得動畫只是一種媒介(照片、文字又真實到哪去?),如果我們可以接受動畫教材,用之處理某些新聞或許無可厚非。特別是處理像龐大工程、太空任務、空難、戰爭部屬等題材時,以動畫示意已經行之有年。所以爭議的核心,不該是媒介形式本身,而是煽情內容+手機穿透力的組合,穿透了社會的尺度等高線,引發社會焦慮。
2. 我對蘋果和壹週刊的感覺是複雜的,一方面受不了其羶色腥兼物化人物的處理方式,一方面卻又佩服其深入挖掘某些黑幕真相的調查能力。不過至少,它耍賤時是真小人,不跟你玩偽善那一套。說黎智英只是為了賺錢,我認為小看了他,我到是傾向於以為他有自己的,關於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簡單講是底層翻身,顛覆社會上某種偽善的權力結構),並以壹傳媒的為工具去實踐。
3. 以壹傳媒代表香港媒體也是不妥的。香港有親資本的信報、成報、親中的文匯報,還有叫貼近基層的東方日報、太陽報等。今天午餐我剛看到東方日報報導台灣蘋果事件,報中稱直稱「淫賤黎」,落井下石把他修理一頓,並斥責其壞了台灣人對香港傳媒的印象。
4. 台北市政府勒令三百所學校停訂蘋果日報,是一個有魄力,能引起一些人喝采,但程序有過當瑕疵,欠缺對權力節制的政治宣示動作(蠻有郝的風格)。郝一直想站在馬英九「溫良恭簡讓」形象的對面,塑造破例與執行力的形象,可往往反讓人有威權重臨的疑慮。
Hero
1.動新聞現在階段能否稱為新聞有很大的爭議,首先是新聞實務基礎定義:「社會公益與令人感興趣的事務最新進度。」狹義上就是指公眾事務;實務經驗就是有幾分證據,寫幾分新聞。令人感興趣包括隱私、道德,我想在法治社會都有規範。我自己當過社會記者很清楚,動新聞很多地方是加油添醋,很明顯是新聞上的打高空(誇大)。那叫編故事,不叫寫新聞。社會新聞的原則,就是採訪到幾分事實,說幾分話,以及避免不必要的煽情。動新聞顯然是自行建構很多畫面,畫面很生動(令人感興趣),但是可信度顯然不如傳統新聞可信。新聞記者都面臨生動跟真實如果不可兼顧,是該選擇後者。讓沒有判斷能力的人,看到某些畫面(令人感興趣卻不見得符合公益的畫面),也絕對不是「新聞元素」。以大學就學習廣電專業的我來看,動新聞現在應該叫「類戲劇」!
2.我完全沒小看黎,我覺得我精準的抓到黎的本質。在香港海派城市,黎就是香港文化的典型。不需太多文字,他就是一個當年吃盡苦頭,想辦法賺錢的人。不需要把這個人神化或賤化。他很重視錢(沒錢怎麼付員工薪水呢、沒錢怎麼擴大版圖呢),他其實也很想證明自己也有想法,不是只會賺錢。(當然跟思想家一比,黎的想法淺薄的多,但是也務實的多!)他就是個商人,賣得是受大家歡迎的文化產品,但是形象不佳;我覺得他跟我服務過的東森前任總裁王令鄰本質可說一樣的。我必須直言,黎的高度行動力跟生意經的確有一套,至於他的思想,哈,無甚高論。壹傳媒據我的瞭解,可說是「一方面要當表子,一方面又要立貞節牌坊!」;要不然壹傳媒內部也不會在知名評論家司馬文武得到新聞評論獎,一副士氣大振的樣子。柏文,連他們都自知壹傳媒是什麼西貝貨,這才是真相!
3.很遺憾,壹傳媒這樣的媒體正該代表香港文化的核心。壹傳媒或許在香港形象不佳,但是影響力之大,說是主流一點也不為過。就像過去媒體開放前,以兩大報、老三台來代表台灣媒體主流是沒問題的;正如你以自由時報跟台灣蘋果日報來代表現今台灣媒體的文化主流,原則上是沒問題。香港專長的是通俗文化,也許有人說香港也有深度文化。很遺憾的是,香港的深度文化跟其他地區一比,我只能說收起來吧,差太多了!(質跟量都不足以讓外人驚訝)東方日報不過藉機修理黎,東方日報自己也是八卦報。有何資格批黎呢?不需要過度詮釋,我認為這流與瑣碎。
4.勒令學校停訂蘋果日報的手段其實不太令媒體苟同,這會引發寒蟬效應的。重點在於「動新聞」,我贊成繼續對動新聞多加箝制,使其動畫新聞僅能用於公益事務的報導,而不是消費某些弱勢者,來成就一種低俗品味,來獲得利益。
Albert
謝謝你詳細的回應,話題是我而起,不該迴避對話義務。僅簡短略陳己見如下:
1. 你對蘋果動新聞的評論,我都認同。我所言者,則為更廣泛意義上的「新聞中的動畫」(例如BBC氣象報告中的雲雨示意動畫)。你我的發言扣在一起,剛好描繪出動畫運用於新聞的分寸。
2 個人臧否之詮釋,談多了,容易把對話談窄。我對媒體圈的消息沒有你清楚,你的評價或許更有參考價值。
3. 這是我較持保留態度的意見。引用陳冠中的話,香港是個很容易被「抽讀」的城市。正因為她似乎太淺顯,似乎太容易說成一個合情合理的故事,所以很容易被人用某些隱喻去概括。我最近剛好在讀香港的社會史,讀的越多,越覺得許多「基本的共識」難免偏頗。特別是,所謂文化「核心」或「主流」,又以何定義?以你之言,純是以「市占率」來談的了,這容有爭議。再者,「深度文化」如何比?多數認為香港之「半蕃唐」通俗文化難登大雅之論述,總是根植於某些「文化根源主義」或「文化純種主義」 (對照英國文化或是中國文化),崇時間久陳,而輕創新靈動,忽略雜種常民文化中隱含一些深度意義。這些意義,過去因為種種因素制約,較欠缺書寫提煉。不過即使有人寫,也不常出現在台灣的閱讀光譜中。我只是覺得,論述他人文化,需慎防武斷。
how come i\’ve missed all this on FB??XD
By: Terri on 2009/12/18
at 14:45
非常有深度!有趣的君子之辨!
By: Yoyo on 2009/12/18
at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