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09/12/17

廣州中山大學研究分享,之餘波盪漾 I (報告內容篇)

12/14 號在廣州中山大學社會系的「博士沙龍」分享研究,遇上一群有趣的學友。回香港後收到一些信,有些有意思的後續討論,有些關於我的研究(輯於本篇),更多是關於走在學術道路上的經驗分享(輯於下篇)。我把來函中幾段文字/ 提問與我的回覆節錄如下。有些地方考量來信者之隱私,或為行文之清晰,有略作編輯修改。我的回覆部分也有較之原信增訂補充之處。

「知識社會學到底是什麼?這個概念我覺得不清晰,研究物件不夠明確。」

任何一個學術領域的詞彙,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社會的產物。其內涵,會隨知識視野的進展,而有不斷的調整。所以與其尋找一個定義,不如先去回顧這個詞在歷史中不同年代,如何被理解。如有你有論述上的需求,才需思考面對當前「你」的計畫,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定義。

在我目前的理解中,所謂「知識社會學」,乃是以社會學的方法視角,探究人類知識(含各種觀念、信念等)以及其生產、流動、運用等活動的「社會面向」。我認為,其探究議題應包含(一)影響這些知識生產、流動、運用的「社會因素」,以及(二)特定知識與其生產流動造成的「社會結果」。

我採用的界定,比過去文獻中出現過的幾種「知識社會學」範疇寬,其間差異在此先不談,或須另以專文論述。

「你論述的各地社會學比較,是否可以對各地的研究內容上進行更多的探討呢?讓讀者能夠對三地的研究脈絡、研究現狀和研究未來有更清晰的認識。」

台灣2008剛出版的「群學爭鳴」,新加坡2003 出版的 The Making of Singapore Sociology,是目前對兩地社會學「研究內容」最好的回顧。不過正是因為已經存在這種內容回顧的文獻,我的論文,首要補足的是對「制度環境、外在脈絡、知識生產流通」這類
sociological (相對於intellectual/conceptual)向度的描述分析。

再者,實質研究內容的比較操作上很困難,途徑有二: (1) 對文獻體(literature corp.) 的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一種定量研究方法),或 (2) 對於文獻中主要脈絡的批判性回顧。前者,如同我所說,文獻體的邊界很難操作性地界定(不過我仍正在嘗試)。後者,則需對這三地社會學文獻本身有夠深入的閱讀,不是我這個階段的功力能及(前引兩書均是兩地學者的集體努力,方能成事)。

「臺灣的知識份子和學者積極參與公共事業,這很好,但是學者還是要能夠冷思考。金耀基在《從傳統到現代》書中也說過知識份子和學者的區別,我在想,臺灣本土政治運動的研究,對於增進整個社會學科的知識體系,目前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將來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

知識份子與學者的區分,概念上與韋伯對「學術/政治」的區分(「事實陳述/價值判斷」的區分)有關。概念上這是重要的向度,但在現實層面涇渭分明的線存不存在?應不應該存在?本身就是個討論很久的大題目,你可以用sociology/social science與politics做為關鍵詞,找到不少線索。

我個人目前的「偏見」是:那種致力追求完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與政治保持距離的客觀「學者」,是一種深受(以自然科學為典範)「科學主義」下,扭曲的想像。

一、無論學者如何假裝,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即使是單純的敘述統計,用什麼變數、都隱含著某些價值選擇。因此,與其隱誨,不如澄明。

二、社會知識的目的,在於對社會之完善。考量社會變遷之速、社會歧異之豐富、以及社會知識回饋到社會現象本身的特性,想像某一值得追求之穩定「知識體系」,本身就會誤導。相對於此,我認為知識體系目的,在於協助磨練「學者/知識份子」在「知識生產/運用」的技藝(反身性、批判力、判斷比例感、表述力、溝通力等等)不能反客為主。這種想像,更多承繼自社會研究「技藝/藝術/人文」的傳統。

三、反過來說,知識系統「有意義的累積」,也相當程度來自於運用實踐。脫離知識運用的純模型/學理討論,很容易落入製造出一堆脫離現實的純概念遊戲的風險。

四、拉到集體層面,純模型式/學理式的研究(以及去政治化的學者),需在學界有足夠的空間,但不能做為學界唯一或主要的標準去要求。

廣告

回應

  1. […] Tzeng 曾柏文的斷簡殘編 直接觀看文章 首頁關於這個格子,這個人 ← 廣州中山大學研究分享,之餘波盪漾 I (報告內容篇)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Journals […]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