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中大圖書館工作,下午覓食時意外發現,傍晚有劉遵義校長年度「面對學生」的對談會,二話不說地湊去瞧瞧。可能因為天冷,不算大的房間也只坐到三分之一,約莫有三四十人。其中有些是各學院學生會幹部(以及學生報編輯),後排還坐了一群西裝筆挺的長者(學校行政單位人員),只沒想到的是,散場後見到一群人蜂擁圍著校長,才發現聽眾中還有一群教育版的記者。七扣八扣下,真不知現場有多少(非學生會幹部的)「學生」?
一個半小時的座談,先由劉校長的致詞開場,隨後便開放現場學生輪流上台「質詢」。許多提出的問題都圍繞「招收內地生」引發的資源配置張力,其中小到如宿舍床位不足、大到如深圳校區的規劃展望、設立新書院的配套等等。唯多數問題均只牽涉技術層面,劉遵義校長也都很有風度地耐心解釋,交鋒都算溫和。
聽到最後,有一點冷場,我趁機加入提問(先自陳是外來訪客)。我問了兩個問題:
1.校長先前提到,每個中大校長都致力於「提升大學水準」。然而這個「水準」要如何定義、由誰界定?特別在人文社會領域,近年績效管理浪潮下,有一種普遍的知覺就是,那些重心放在教學,或出版媒介不為SSCI期刊的學者,處於相對不公平的地位,校長有何評論?
2. 校長談到的「研究、教學」,誠然是大學重要角色。可是除此之外,至少在華人社會,大學也被期待扮演某些「社會功能」– 不管是期待學者能身為表率體現的風骨,或在重要社會議題與爭議上,提供輿論不同的意見想像。即便在西方論述中,也有期待大學「扮演公共場域」、「提供社會批判力」的討論。然而,近年大學以出版績效為導向的管理政策,似乎多少壓縮學者發揮公共角色的空間,校長對此有何看法?
劉校長先肯定了兩個問題「都很重要」。他斟酌了一下才回應,回應重點是: (1) 自然技術領域,什麼是好期刊,標準清楚。問題是在社會人文領域,標準很難界定,中文或本土出版部分也一直欠缺好的標準,這些問題台灣新加坡或大陸都有,不只香港。但無論如何,「仍須」有個客觀標準,不能沒有標準。 (2) 校方鼓勵學校成員以個人身份對公共議題發表意見,也從不限制。我們有個副校長最近就參加了一個政府委員會,還有某位教授對環保議題投注很多。
我身為外人,聽完不好意思再追問。但不得不說,都答的很虛。
嗯~校方回答聽起來的都很官方用語!
By: Maple on 2009/11/18
at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