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從美國取得學位的老師在信中問我,現在是博幾?簡單的事實是「博三」。但問第幾年,真正隱喻的問題是「你在博士訓練的那個階段?」考量彼此熟悉的制度差異,與對同個數字可能有的不同詮釋,我忍不住多寫了一段。回頭一看,這段文字回答了這些年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英美博士學制到底有什麼不同?
… 英美國學制不同,不容易從博幾直接對映到美國的求學階段。
簡單說,英國學制不設資格考這一關,從入學第一天起就是為博論做準備。修課上,只有少數核心課程必修,其他課若學生認為對其研究計畫有助益,均可選修或旁聽。修課時也可讓老師批改作業,徵詢回應,但這個過成的目的只在學生本身的成長磨練,不會紀錄成績,也不會成為能否取得學位的衡量因素。通常第一年底,就會被要求提完整論文計畫以供審查 (稱之為 upgrading,有些校系會要求先寫出一兩章 ) 。通過者即可開始著手研究,這個程序有一點像是在美國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不過英國並無此稱謂。
第二年起,學生通常會前往位於世界各地的田野蒐集資料,這比美同儕(通常在第四年)快許多。不過由於先前不像美國同學先修了三年課,往往是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許多方面的不足,得不斷回圖書館找靈感、找解答。理論上,英國教育部希望多數博士生能在第三年進入論文寫作,三年畢業。不過在社會學領域,這種狀況不常出現,多數學生若能順利畢業,通常需要花上四年。
這種制度,背後其實隱含兩個關於學術的哲學假設:一、一個博士生的學思成熟度(涵蓋理論涉獵、研究方法掌握,思維的成熟度,與對研究倫理政治的覺察),應能由其博士論文完整展現,不需透過其他評量方式決定其資格。二、學者養成應從他本身問題意識出發,在對實際研究的持續反省中展開,無須透過一套標準化課程,灌輸某種關於discipline 的核心內容。
以結果論,英國學制的好處是有相當的自由,可以讓學生打造合於自己需求的學習經驗,並且比較不受傳統科系分野的綑綁。不過在這種制度下,如果沒有清楚的方向感,也很容易茫然無措。以University of Warwick 的社會所而言,歷年來能順利取得學位的比率一直不及五成,我這一班二十五個同學中,也已有兩成以上因種種因素輟學。
不過話說回來,對英國研究所的多數同學,未來的就業市場在歐洲、西亞、前大英國協領地(如紐澳、南亞、香港新加坡等)。相對而言,我則是更高機會會回到深受美式規格影響的台灣學術市場。所以在求學上,我與同班同學有略微不同的策略 …
原来如此,受益匪浅
By: 笑寒 on 2009/07/22
at 21:28
無意間進入您的部落格,突然勾起記憶,回想過去就讀明道中學期間,您的父親對您一直是引以為榮。看過您的文章後,您的確是值得您父親感到驕傲。我今年將進入陽明大學念博士班,我的專業領域亦需探究社會學及科學哲學的相關知識,所以,看過您部分的文章後,讓我有諸多收穫。繼續加油!
By: Zoe on 2009/08/08
at 17:41
經常有人問起英美學制差異 此篇好文可否借轉
By: sind on 2010/11/17
at 23:22
貼上網的都是公共財,歡迎轉寄連結。
By: alberttzeng on 2010/11/17
at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