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08/04/18

批判的真空

兩黨對決、政黨輪替,之後似乎有個棘手的副作用,那就是選輸的一方,像是已遭選民否定,說什麼話都心虛。然而,這可是未來的反對黨,都還沒下野,就像是被民眾審判拔了牙的小貓。那對於大權在握的勝方,到底該誰能監督?

八年前我們看過類似的畫面:由於推動第一次政黨輪替的改革力量、社運集團,都是新執政黨昔日的伙伴,導致兩千年後剛開始,對新政府任何錯誤唐突之處,都像是呵護自己小孩一樣打不下手,記得南方朔當時稱為「批判力量的真空。」

這回,歷史彷彿重複。馬蕭上陣後緊鑼密鼓端出的菜,社會普遍只有讚許與觀望,即使有質疑,也總是有氣無力,好像這些政策背後都站了七百六十五萬人,沒有人敢跟他拼。

Come on! 七百六十五萬票只是換一組人,試試新手氣,這可不代表民眾對每個政策都背書。民主不是選出一代理人就路邊稍息等著看,更重要的是對每個政策改變匯聚更多對話,考慮更多角度,凝聚成更穩固的共識。

所以,不管當選人有多高票,該質問的、該對話的,還是要繼續。

2008. 7. 17後記:

睽違三個月,馬政府已經被叮得滿頭包。看來之前太低估台灣社會各界的頑強戰鬥力。

廣告

說說你的想法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分類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