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訪談 (社會學家) 以來,最大的困擾是,累積了數十多小時的錄音,許多內容是不能quote的。許多事知道的人都有限,只要一寫出來,即使隱姓埋名,相關當事者讀到都很容易對號入座,猜是誰說的。
更糟的是,走到這一步,我也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遭人猜忌。有受訪者曾說,「你這樣訪問搞不好已會知道太多內幕,很可怕」,雖是笑語,卻叫我心驚。而我甚至也能感覺到,有些人去信不回、去電婉拒,不只因為忙,也可能是對我的研究有疑慮。
而許多感受,我又都不敢在論文中寫。因為我的受訪者,相關當事人,將來都可能是我著作的讀者,也都有批判我研究的權力。我可不希望他們在閱讀時對號入座,心生芥蒂,然後找些理由把我修理一番,甚至不出聲地默默杯葛我未來的生涯。
或許這些感覺的最大意義,是讓我反省,我們這些社會研究者,平時在訪談別人、論述別人時,是如何地躲在一層資訊不對等的保護傘下,享有多大的詮釋權力。平時我們的研究對象,特別是遠在他鄉的弱勢群體,或許看不見,或許讀不懂,就算讀懂也沒有機會反駁,我們的詮釋。然而在我的研究,這種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間的權力關係被逆轉了,受訪者不再是被記載詮釋的客體,而是能反過來閱讀批判的主體。
這種覺察,讓我在思索寫作之際,總必須面臨一種如赤身露體般尷尬,寸步難行。
覺得你的見解蠻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感覺!
By: Maple on 2008/03/14
at 11:23
恩,蛮有意思的,研究本身也不是“客观”与“科学”的
By: shenwei on 2008/03/14
at 13:28
http://www.wun.ac.uk/ideasanduniversities/seminars/2008_programme/post.html 不知格主有無這系列研討會訊息?FYI, but sorry if being too nosey. =P
這場有老師提出疑問「為何不見港有對應波隆那歷程/宣言議題?」突感到東亞高教面對全球化巨嘯也無法以特殊區域政經歷史文化而不被淹沒…唉(抱歉靜膚淺地撒野亂入了) 主要直覺是格主可參看的. Good luck.
By: Chris on 2008/03/19
at 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