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預期,國民黨贏得國會多數席次,還是暌違十五年的絕對多數。然而欣喜之餘,正如馬英九所言,其得更「謙卑、戒慎恐懼。」畢竟,席次上的懸殊勝出,除反映民眾對執政黨的不滿,更透露出某些新選制運作上的嚴肅問題。而即使只看選票上的過半,我們也很難將之視為選民對國民黨作為的肯定;充其量,這只代表多數對當前政局失望的民眾,姑且一試的信任交予。
如能謙虛地認清自己勝出的理由,國民黨將有許多態度必須調整,許多挑戰必須面對:
首先,未來六十七天中,國民黨應有「准執政黨」的自覺,應學習放下過去八年在野累積的怨懟,拿出真正為台灣福祉的格局度量。在接下來兩個月總統競選期間,國民黨應收起立委選戰中那種欠缺自信的小家子氣(到處告急、搶救),收起仇恨特定人物政黨的競選言語(「嚴防奧步」、「阿扁會偷笑」、「教訓民進黨」),讓我們看一場「溝通願景而非訴諸恐懼」、「放眼未來而非清算過去」的選戰。彌合過去因選戰而撕裂的台灣,是未來執政者最首要的任務。任何有志於大位的領導者,斷然不該放任黨內任何人繼續在這些傷口上灑鹽。
其次,國民黨必須誠實面對,本次選戰中,其對兩票制精神的背叛。兩票制的初衷,就在於一方面選出「代表地方需求」的區域立委,一方面推薦負責國家大政策的政黨代表。然而這次選戰中,國民黨每每用總體政黨戰爭的邏輯(「教訓阿扁」、「馬英九拜託」、「集中力量」),抹平所有地方差異。這種作為,或許是成效卓越的勝選策略(讓國民黨得以用百分之五十三的區域得票,囊括八成的區域席次),卻迴避了候選人在選舉中表述地方願景、溝通社會想像的重責,也連帶造成地方議題公共對話的真空。對此,國民黨應深切反省。
再者,源於現行選制政黨代表名額的不足,與不分區 5% 的門檻,讓合計獲得11.86%民意支持的各小黨,竟然無法在新國會中佔有任何一席 (即以目前為數不足的三十四席計算,也應有三到四席代表)。觀諸小黨訴求,去異求同,則有對國民兩黨獨厚財團、忽視弱勢的疑慮,有對永續發展、環境正義的關懷,有對政體改革、終結民主內戰的訴求。這些困於選制設計未能被充分代表的理念,有許多是引領台灣未來的進步價值,對此,國民黨決不能視若無睹。
最後,這次選舉的過程也突顯出,當時倉促通過國會減半衍伸的諸多問題,例如政黨代表的不足、5% 門檻對小黨的壓迫等。忽視這些問題或許有助於國民黨在未來鞏固其大黨霸權,但若馬先生對台灣的民主深化真有使命感,就該在下屆國會改選前,反省這次經驗,凝聚共識,給台灣打造一套更合身的國會選制。
說說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