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房間裡,有一整牆的照片集子,記錄著他在五十多個國家遊歷的點點滴滴。幾年前他聽說洗照片開始附贈光碟,也興沖沖地買了台翻拍架子,把早年他的、爺爺傳下的幾十老相本,一張張重新翻拍在新底片上,拿去讓相館掃瞄成數位檔。父親平生不用電腦,用這麼一套老法子,也算趕上數位化的潮流。光碟拿到後他也不曾打開,只是慎重地收進一本小小的灰色光碟包,像是非這樣才能安適穩妥地,收藏他的一生。
我的相片沒他多,但每次換電腦移轉文件夾時,看著不同時期各式文件筆記書信影像在螢幕上奔馳,我也像是看著,我到目前為止不算長的,有幸被數位化人生殘片,快轉而過。彷彿我那些時刻曾經盼望過的、思索過的、努力過的、成就過的,都被篩選摘要收藏在一個檔案系統,刻在硬碟表面磁性物質的排列組合中。
這種人生書寫的數位化,夾帶兩個深遠的影響。一是數位儲存對我們「本體安全感」(ontological security) 的衝擊,二是檔案系統隱喻的「管理理性」(managerial rationality)。
「本體安全」的延伸
寫這篇筆記時,很巧,一位七年前在上海旅行時認識的朋友,恰好透過MSN跟我聊起過去一些往事。「記得我那篇半自傳小說嗎?後來竟找不到,我難過了好一陣,好像永遠追不回那些記憶,」她嘆道。然而意外的是,我恰好備份了那年她寄給我的文章,當下找出回傳給她。她喜出望外之餘,讀到自己三四年前寫下的點滴心情,更是一陣感懷。
這段轉折,剛好對應著過去幾年間,我對數位儲存安全感的變遷。我曾因病毒感染、硬碟墜毀,造成電腦資料一夕烏有。相對於從小我留下的十多本日記、無數裝著信件的講義夾,安安穩穩收藏著青春,我過去對於許多人對「看到摸著的東西」才有的安全感,一直頗有感受。
可這些年養成備份的習慣後,電腦意外不是沒有,可傷害總不會太過。像前不久手機頑皮泡澡,換了失憶症,我還能輕鬆地從電腦備份出三百多人的通訊錄。前年電腦意外摔到損壞,我真正漏失的,也只有Outlook近三四個月的信件,比以前掉一本日記、掉一本電話簿的絕望,差可遠了。
能備份,可重灌,在這個急速變遷、許多事物稍縱即逝的宇宙,數位儲存像是替自己存在的的記憶,提供多織一道安全網的可能。這些檔案容易流傳,方便分享,更彷彿賦予了我們侷限於地理位置的生命,一種跨越空間的力量。而千百年後,這些檔案還可能讓某個想像中的讀者凝視。歷史上頭一遭,我們不需要是個偉人,卻仍有了某種不朽的可能。我們彷彿從此可以拿著手上的光碟硬碟,向生命侷限,死亡陰影叫囂。
檔案系統的「管理理性」
可另一方面,少了時間自然的淘選,越益龐大的記憶量,也要求也越來越高收納分類的管理技巧。這,正引出這種人生經驗數位化的第二層變遷,檔案系統中隱喻的「管理理性」。
電腦中的各式檔案都得有個名字,都得有個位置,才方便管理。以前電腦剛發展時還用傳統的樹狀目錄,現在電腦檔案系統雖還是樹狀目錄,軟體與網頁介面的演進,已經可以用各種橫向的脈絡來連結組織資訊,或用關鍵字詞搜尋。可不論用哪種邏輯,背後的目的,都是讓使用者能夠更快的觸及 (access) 浮現在他心中的某段記憶或資訊。
幾年前到Blooberg總部參觀時,他們介紹他們的商業資訊系統時說道,「全球財經資訊都在妳的一指之遙!」現在數位儲存的發展,則是讓我們過去的人生點滴,也都一指之遙。
資料庫在生活的穿透
在這種管理便利性背後的核心,是一個個資料庫。在某種意義上,我父親分門別類的照片集,我過去的信件夾,都算一種資料庫,只是現代數位化的資料庫,容許資訊管理上更大的自由。在電腦資料庫中,每筆資料,可以用無數的參數編碼、排列、搜索,每筆資料間也不必然要有任何既定關係。
存在感、安全感,與管理的便利,我們生活中的個個面向,被資料庫穿透。我們不僅用Outlook與手機管理信件與通訊錄,用Windows Media Player管理音樂與聆聽經驗,我們還用網路相本或部落格分享生命感動,上aNobii 或iReading 勾勒閱讀歷史,用MSN messenger 與 facebook 管理社交生活。坐在電腦前,我們彷彿自己人生的上帝,掌控一切。
然而這種令人飄飄然的經驗中,卻藏著幾個盲點…
[寫到這裡我已經沒力了,擇日再續]
hi 柏文你好,雖然我們未曾見過面,但透過共同的好友ricky而彼此結識.去年,從另一位共同好友阿耀家拿到了你的書寫紀錄,一個邊疆旅人的社會筆記,帶回來泰緬邊境愉快地享受閱讀,很適合在海外靜靜體會且和他人分享的社會人深刻筆記,謝謝你將邊境漂流加入部落格連結,我也將Patterns of Mind加入囉.祝 順利 平安sam
By: Sam on 2007/12/01
at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