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將持續修改的筆記中,我勾勒出這幾年對民主的一些反省。
1. 民主,不只是「人民當家作主」,更重要的是,關於一群意見價值觀念上都可能分歧的人民,如何協同當家作主的藝術。
2. 台灣過去幾年民主化最大的歧途,是誤以為,民主就等於「選舉投票」。其實,在種種達成民主的方法中,投票是最暴力的一種形式。投票,就像是說,「因為我們人多,你就要聽我們的。」其能獲得形式上的民主,但只能當作在溝通妥協無望、共識無望之下的最終手段。
3. 選舉投票制度的一個大問題,是其容許的訊息頻寬嚴重不足。投票中不管是對一個候選人,或一個議題,我們都只能表達支持反對二元選項,最多加上詮釋空間無限大的廢票或不投票。四種可能,無論如何,都無法表達我們對諸多政策的細緻立場。反過來說,試圖從投票率、得票率、廢票率等集體創作的投票結果,詮釋民意所歸,其任意的程度,就會像看著天上的雲說是像兔子還是像烏龜。所以選舉投票制度,充其量,只能成為提供決策合法性來源的形式民主,要確保民主價值的實踐,需要配合很多其他機制。
4. 民主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我認為,是基於平等共和主義下的尊重、溝通、妥協。面對公民間在價值、利益、甚或記憶敘事上的差異,能夠去尊重、懂得溝通、願意妥協,需要的是公民的「修養」,需要的是社會不同群體間的「互信」。可是這些,尊重、溝通、妥協、修養、互信,偏偏是台灣過去幾年在對形式民主的過度操作中,嚴重破壞的。
5. 追求民主價值,有許多種不同的工具,從公投、選舉、國會遊說、政策公聽會、民調、審議式的公民論壇、媒體發聲、到社區型的座談會等等。民主形式多元的必須,在於理想中的絕對民主(讓每個公民共同決定每件公眾事物)的不可能。其中的關鍵因素,是公眾注意力的有限 (scarcity of public attention),也就是:(1) 我們不可能期待每個公民,針對每件公共事務,都能充分消化吸收相關資訊,做出代表其利益的決策 (2) 我們也無法設計出一種管道,讓每個公民的考量,充分被表達。因此,種種民主形式工具間的組合關係,所應追求的,即為「有限的公共注意力分配使用上最大效率」。
6. 承接上述,我將這種多元民主形式工具的組合,視為一種對公共注意力篩選使用的警覺機制 (alert mechanism)。在理想的制度設計中,我們公民將低爭議性的議題,授權行政部門代為裁量規劃。稍可能有爭議性的,則需要NGO擔任whistle blower,喚起公眾警覺。爭議性確立的,則透過種種座談、公聽、公眾討論、媒體報導,揭露該議題中引含的種種利益衝突、價值分歧,以求折衝匯聚社會共識。經過充分討論的議題,能排入立法體系化為法案。而針對更重大的決策議題,才需訴諸於公投。
7. 從這個角度出發,台灣政壇過去幾年對於公共注意力的使用績效,有幾個大問題: (1) 珍貴的公眾注意力,經常虛擲於許多為選舉動員創造出的假議題,或媒體炒作出的政治肥皂劇三流情節。其揮霍無度,排擠了對於真正重要議題的討論空間。 (2)對比而言,許多公共政策決策過程仍延續威權時代菁英決策模式,在定案前欠缺足夠的公眾參與討論。(3) 拿到公投這個終極玩具,卻還沒學會在什麼時機、怎麼使用。
[待續]
1.數人頭真的祇比打破人頭好一點而已
2.誰決定什麼議題是低爭議性的,什麼議題具有高爭議性?誰負責教育人民?
By: Dean on 2007/08/08
at 19:50
[…] 我當時意識到,考量進人注意力的有限,許多當時(甚至是現在)流行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政治理論(例如民主理論、社會運動理論),都因為立足於「個人充分理性決策」的錯誤假設,而需要大幅度的翻修。但是我沒有足夠的閱讀基礎、研究訓練,無法一步到位地去討論這個問題。 […]
By: 注意力匱乏vs符號資本 | Patterns of Mind on 2010/11/15
at 01:17
[…] 投票,只是民主最暴力的形式,特別是當中的五到七點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Patterns of Power Relations. Bookmark […]
By: 資訊超載、注意力匱乏,與學生運動的轉化 | Patterns of Mind on 2010/11/15
at 01:28
[…] 投票,只是民主中最暴力的形式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未分类. Bookmark the permalink. ← […]
By: 比投票更重要的事 | Patterns of Mind on 2010/11/25
at 14:12
[…] 投票,只是民主中最暴力的形式 […]
By: 民主與科學的拉扯 | Patterns of Mind on 2010/12/14
at 04:15
節錄自:Facbook-
哈囉李敖
是亦暴民政治
「多數人的統治」(rule of the many)?多數人如果是混蛋,可怎麼辦?混蛋變成暴民,又怎麼辦?史學家波利比奧斯(Polybius)造出希臘文okhlokratia,演變成英文 ochlocracy,即暴民政治。縱用選票、縱用國民、民進兩黨來包裝,對兩黨以外的人,是亦暴民政治,多數混蛋其暴民乎?15 August at 16:25
By: Kuan-Wen Eric Lin on 2011/08/23
at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