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英國後,發現最大的問題,是發現散居全英各地的台灣研究生,缺少一個能認真交流的管道。我常常發現有不同的研究生,在不同學校研究著相似的題目,卻對彼此的工作一無所知。這樣不僅少了很多切磋機會,也有在埋頭數年後,發現研究內容重疊過大的風險。
我們現有的管道,不是非常正式,沒有三兩三還上不了臺面的研討會 (像一年一度的歐洲台灣研究年會,SOAS的台灣研究Seminar),就是較為社交導向,嚴肅話題有時格格不入的網站 (像Hello UK或各校同學會網站。)
為了彌補中間缺口,我前不久在 JISC Mail (英國最主要的學術email list 網站) 成立了一個 list,名為 Taiwan Studies: Social and Humanistic Studies related to Taiwan。其目的,是讓散居英國各地領域相近的研究生,能有一個認識彼此的工作、提供意見、尋求協助,甚至提案合作的平台。
一個email list有兩種死亡的風險:一種是成員不夠,互動太少,第二種是成員太多,卻因為彼此不夠熟悉,大家都變成潛水艇,最後互動也少。在這兩種極端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平衡,需有足夠數量的成員參與,彼此卻都能保持一定的熟悉與信任感。也所以,在這個email list 草創之初,我希望能讓每個參與者,能清楚知道這個list背後有哪些成員,也對於這個平台有相似的認知。因此,目前名單採報名參加制,未開放網上逕行登記。
過去兩個星期裡,透過牽牽連連的邀請,已經有二十位夥伴加入這個平台,分別來自Warwick, Oxford, Essex, LSE, SOAS, Lancaster, York, Bristol, Shefield,就讀領域涵蓋社會學、政治、經濟、地理、國際關係、社會福利、醫療政策、性別、人類學、翻譯研究、教育。
我希望在三月底以前,至少能再邀請十幾個朋友參加,所以如果你是:
1. 正在英國就讀社會、經濟、地理、政治、國關等社會學科,與哲學、人類、歷史、文化研究等人文學科的台灣博士生。
2. 願意透過這個list 讓大家認識你的研究 (想法、計畫或成果),也願意對其他人的想法,給予建設性的回饋。
請email給我 albert.tzeng-alumni@lse.ac.uk,告知你的學校、系別、中英姓名、希望使用的email、連繫電話(optional)。
我計劃在三月底以前讓名單運作。屆時,我將先將參加者名單寄給每位成員,再邀請每個人概略介紹自己的研究興趣。未來,則將安排參加者分批談談各自的研究計畫與困難,鼓勵大家給與回饋。某種意義上,你可以將這個名單理解為一個跨校的、非即時性、較為輕鬆的線上 research seminar。
能不能用中文,我還不知道,屆時可能會發一封中文測試信。不過原則上,這個平台以英文討論為主。
在JISCMail 互動的另一個好處是,該網站等於是英國學術研究的一個活動資料庫。在這裡互動討論,所有的紀錄都將能透過搜索引擎找到。所以,理論上如果有其他研究者跟你有相似興趣,還可能透過這個網站找到你。
最後要說的是,我個人對於email list的運作也仍是新手,很多眉眉角角的地方還是懵懵懂懂。只是有一個念頭,提一個想法,搭一個平台。所以若有處理不週之處仍請大家見諒,若有任何想法,更請不吝來信指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 後記
Taiwan Studies 成立後,陸續吸引了近八十個學友加入(絕大多數是在英求學的社會人文領域研究生),也維持了一年半左右比較熱絡的訊息交流。不過後來隨著多數成員慢慢進入研究後期的忙碌,有些人也回國服務,這個欠缺議題聚焦性的平台,便在2008年年中後慢慢失去功能。
有鑑於網路互動的不足,我在2009年於中研院社會所訪問期間,組織了一個研究工作坊Seminar Synergy 2009,邀請當時在該所訪問、博培或博後的年輕學人,加上一些住在北部的成員,每兩週一次定期聚會對話彼此的研究,運作約莫一年。曾在這個平台分享過的旅英學人,大多數都初識於 Taiwan Studies list,算是上述平台的一個延續。
說說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