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Giddens 來校演講,我當是看一個老朋友的心情去參加。不算大的講堂中,幾乎是敝校社會系大點名,系上師生來了大半。比起四年前的模樣,Tony 明顯老了許多,言談中,更多風趣世故,卻有與政治靠得太近的氣息。可兩個小時的演講對談中,我想的都不是他的講題,而是我眼前這位長者,如何用他的一生,展現出 「學術資本」能轉投資的境界。
Tony是個符號資本大亨。他先在劍橋累積大量學術資本,接著出手辦Polity 出版社,拿到球員兼裁判的戰略位置。接著他接下LSE院長,將手中大量學術資本轉投資為社會資本,然後在與政要交好獻策的過程中,再轉手投資成為政治動員資本。
一個好的投資者,最重要的是手上投資配置的比例。過快轉換資本形式,容易陷入崩盤風險 (李遠哲、黃光國),固守原有資本,卻也容易停滯不前。在這點,我佩服Tony。他似乎就是能夠保有適度的距離感、與資本配置的比例感,政治出手之際,力量充足,卻不見學術資本捉襟見肘。
只是當他倡言第三條路,作為經濟資本分配不均的新解方,不知他自己,作為一個相當程度壟斷學術符號資本的所謂大師,有何反思。
[…] 民主與科學的拉扯。 華威的知名度,與背後的辨證,以及Anthony Giddens, 學術資本轉投資大亨,則提供在符號資本高度市場化的今天,兩個可供思索的例子。 This entry […]
By: 所謂名校,貴族階級的重生 | Patterns of Mind on 2010/11/15
at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