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教科書刪除「南京大屠殺」段落,引發的爭議聲中,我收到國中歷史老師(我們多年來均保持聯繫)寄來的一篇聯合報報導。文中引述中研院史語所王明軻教授所言,主張台灣應將其多元歷史記憶視為「寶貴資產」,若持續推動「去中國化」,只會孤立自己。
我在回信中,從這篇文章談到「國家」在認同上扮演的角色、歷史課本的功能,與對南京大屠殺的處理。最後順道提了央視拍攝的「大國崛起」,談到「後進工業國」與軍國主義跟大陸法系之間的關係:
… [信,略]
本文大體上寫出台灣當前的精神困境。唯將歷史記憶認同作為「寶貴資產」的隱喻,雖為事實,卻又有在逃離政治霸權的同時,投奔市場霸權的風險。
依王明珂的邏輯 (應說,記者理解下筆的邏輯),推到極致,卻將見新加坡事的文化政策—以國家機器力量,打造一組 「避免孤立、能服務於經濟」的歷史文化認同。
誠然,教育在各國的發展,都出於為民族國家服務的初衷。不過我一直不確定,對於認同這麼深刻的事,國家扮演的角色,是要更積極開闊 (如新加坡),還是更節制(如我認同的權利一文所構思)。
不過無論如何,現下台灣政治以部分人的歷史情感,綁架國家整個下一代,非我所喜。
歷史課本的角色
不過,話說回來,南京大屠殺從教科書刪除一事,我倒是認為過度炒作了。人類歷史浩浩蕩蕩,能取於教材者,本為ㄧ瓢。現代學生又希望學的越少越好,希望課本越來越輕,這時總會刪一些內容,如果要批評刪除南京大屠殺 (當然可受公評),更要去問,若不刪這,其他的要刪哪?更何況,外頭還有許多遺珠之憾。
我覺得,課本少編一點,不全然是壞事。
畢竟,在多元學習的年代,課本不再是學習資源獲得的主要管道,而只能成為一個portal,一個導引向網路、書籍中的無限資源,的入口大門。有時我回顧腦海中的歷史記憶,自問有多少習自歷史課本,所剩竟無幾。餘者多數,卻都是日後閱讀而致。
此時作教師,似乎工作不再重於傳授知識,而是幫學生開門開窗,看見歷史中的迭宕興味。所以會說好故事,變得重要。
南京大屠殺
對南京大屠殺的處理,我倒是覺得原報導中有一句話為玄機。「台灣也應知道大陸對美、日的歷史記憶與心態,如此才能保持自有的空間,而不要成為大國對抗下的代罪羔羊。」 王明珂的原意未見闡述,不得而知,但至少據我所知,大陸方面對南京大屠殺的處理也是戰戰兢兢,雖仍留於歷史教材,卻不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留下更多口述歷史、好好處理這段歷史記憶的努力。
這背後,多少有走向經濟崛起時,面對東亞地緣政治的算計。但在另一方面,以大陸目前的社會狀態,我還看不出有好好處理這段歷史記憶的能力。
對我而言,好好處理這段歷史,代表的不是對特定民族國家的無止盡控訴,在該民族子孫的頭上繼續戴上 「犯族後裔」的帽子,而是能去省思,戰爭的現實,對人性的傷害有多深刻,是去省思,一群菁英份子對於現代化、對於「共榮」的躁進干預,會對整個人類社會,造成多大傷害。(這不只適用於當干預跨越國族疆界的例子,例如戰爭,也適用於在同一個國家內,少數所謂菁英意圖主導政治的情形。)
大國崛起:後進工業國的軍國主義與法體系
最後想提提這兩天剛看完的,中央電視台的大國崛起。
這套紀錄片的腳本,應是Paul Kennedy的「世界強權的興衰」。紀錄片中反省德國、日本等 「後進工業國」 「超英趕法」的現代化歷程,讓我忽然對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崛起恍然大悟。
簡言之,那就是當一個國家以國家機器的力量,在短短數時年間完成工業化後,其相對落後的社會民主理性,無法制衡過快崛起的國力與自信,所產生的悲劇。這種悲劇,與一個國家政經歷史發展的pattern有關,卻非源於大家常暗示的,某種根深於基因文化中的 「民族性」 。其實,後者往往也是前者的的一種展現。
另外一個體會,就是大陸法系崛起。台灣的法體系上承自日本、其又緣於德國。這兩次跨國法體系的繼受,無不是享施法前者,以後進國之姿快速崛起的強處。大陸法系以速成的成文法,取代曠日費時的英美海洋法,在成立之初迅速、有效,卻得面臨日後彈性不足、無法因應變遷的問題。但看今日台灣立法院的表現,頗能體會哈伯瑪斯所言,「合法化的危機」。
先說這都是我個人的觀感
歷史應該向後輩解釋 "我們為什麼/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的脈絡
然後我們可以做一些檢討和未來判斷的依據
基本上我認為南京大屠殺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台灣對日本有這麼不同的觀感
這樣的觀感直接而且深刻地影響整個亞洲的國際情勢
不過話說回來 歷史都是由政治贏家紀錄
我們學習的歷史是否是正確的思考框架
不一定正確
重要的還是批判的思考精神
Victoria
By: Victoria on 2007/02/14
at 17:05
我同意你的說法…
其實如果讓我編課本,我也會編入這個事件。
不過我希望 (雖然太難) 納入的不只是所謂事實,
還包括,日後,這個事件如何在不同人的心中,如何被以不同方式建構、記憶。
隨者書寫、攝錄、傳播與儲存的普及,我們正在步入一個,narrative 氾濫的年代。
各式的論述與故事,正逐漸成為,構建我們所經驗的社會現實,主要的材料。
我所謂炒作,主要是指這個事件在台灣新聞論述架構中的瑣碎化,
意識型態引領下,沒有足夠的平衡處理,沒有足夠的深入對話。
我提出的質問,不是反話,而是,我認為媒體再報導時,應該拉開處理的議題。
再者,我也的確覺得,歷史教學早不該侷限於課本。
大忙人,第一次見到你浮出水面,蓬蓽生輝呀!
By: Albert on 2007/02/14
at 18:43
呵呵,不知現在的世界史課本有沒有Holocost。其實大國崛起系列的問題是中國自我東方主義化,其實世界全球化早在「西方地理發現」之前,資本主義早在大食帝國經營東亞大陸橋時就有很大發展。所謂東方專制主義論斷,本身也有很大的歐洲中心主義偏見。可惜台灣是全球自我西化最徹底的國家。去中國化的過程的一個遺憾,就是東方主義的西化。反映在「價值同盟」「普世民主」等流行的爛言上。西方的先進性其實正反映在他們還能重新發現「東方」。我們卻只有單面向地認識西方。這方面,我認為中國學界開拓視野的潛力比台灣大。
By: Simon on 2007/02/24
at 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