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個朋友聊起,彼此為什麼想唸博士,對博士的想像為何。聊著聊,卻從中衍伸出對台灣教育體系承載價值觀的批判。下面的文句,摘自我在對話中的發言,僅作小幅編修。有許多論述環節沒有充分發展,請讀者見諒。
唸博士與問題意識
喜歡念書,卻不一定要唸博士。有許多人一年讀一百多本書,可是跟工作都無關。博士最重要的核心,是成為一個「合法知識的生產者」,要回答既有文獻沒辦法回答的問題,這件事,跟喜不喜歡唸書不是同一件事。
我有個很愛唸書的朋友,博覽群籍,拿了大筆獎學金唸博士班,卻唸不下去。因為他缺少唸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一組貫穿你學習生涯的核心問題。只有當你能找到一個這樣的核心問題時,圖書館的群書,才會對你有了相對的意義。
莊子說,『人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所以學習不是為學習而學習。喜歡念書,如果沒有問題意識,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法將各種說法,批判性地整合成一個有relevancy的,consistent的知識網絡。
台灣教育的大問題
我認識太多唸研究所的人,從來沒有一個好的理由。充其量,只是因為從小那種,念書念越高越好的階級意識作祟。而這背後反映了,台灣教育一個大問題:
台灣教育多數老師沒有校園外的社會經驗,常常會在無意識中,重製、強化「讀書就是好」的觀念… 因為他們自己的生涯史上,也就是只有不斷讀書。可是這樣的意識形態,對於將走入社會,面對各種不同人生的學生而言,其實沒有幫助,甚至是誤導。很多人就是因為從小被灌輸這樣的意識形態,所以不由自主地延著學位階梯一直往上爬,卻沒有深思過,為什麼要將數年寶貴人生花在這,而不是在其他選擇。
我自己,從小就一直在跟這樣的意識形態拉扯。我爸媽都是高中老師,以前聽他們跟往來的同事聊天,發現這群叔叔阿姨們常常會下意識地,用聯考排行榜般安排著各種價值。像是,每當提到某某人的孩子成為醫生、律師、教授,總是讚不絕口,而老師校長間彼此的能力的叫勁,也是由交出多少上述菁英份子來比高下。
在另一方面,教育體系充斥對社會其它階級的歧視。像是我碰過一個數學老師,交的好,有魅力,但每當同學抱怨題目麻煩,他口頭禪便是「怕麻煩,就去做工!去當黑手!」回想起來真可怕,怎麼從小就在強化灌輸,對於勞工的歧視。如果大家都只把眼睛望社會金字塔頂端時,結果,就是好幾代年輕人的集體焦慮。
許多資深老師即使意識到這個問題,卻也受制於制度本身的邏輯。特別是他們的工作表現,校長的考績,往往直接地跟學生聯考表現連結在一起。就像我聽過有老師苦口婆心,說服學生選填醫學系,表面說是為了學生生涯,背後難掩想能學校高層證明,我班上教出一個醫學系的動機。
教改不能成功,是因為,真正壓迫的不是單一教科書,而是整個社會呈載的意識型態。
學術價值解構的風險
不過另一方面,我可以預見未來三五十年內,現下這種扭曲會反撲,最後卻會造成另一種,也有危險性的變化。那就是,社會上對進階知識追求的幻滅,與對學位的工具化與世俗化。隨著學位氾濫,效用也不大,大家會慢慢覺得,唸那麼多書也沒什麼了不起。接著,社會提供給學者的經濟待遇,乃至於名聲,都可能會越來越不具吸引力。屆時,誰會想要來學術界?
我們這一代投身學術界的,都需要有這種準備,我們注定將面臨一個不同的機會結構。
沒錯 就是這種畸形的體制,造成了許多英材埋沒的悲劇。小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被折磨過來的。
不過,我倒不覺得那麼樂觀喔。在台灣的普羅大眾裏,這種情結還是相當嚴重的。專業,根本還沒有辦法得到相當的尊重。這是有待我們努力的地方。
By: 亦竹 on 2007/03/23
at 08:42
你好~可以轉引嗎??
謝謝~~~^_^
By: 比利 on 2007/06/24
at 21:54
請問可引用嗎?
Jason
By: Kai-Jung on 2007/06/26
at 21:38
只要標記出處,歡迎引用。
By: Albert on 2007/06/27
at 02:48
[…] 單向度的階梯 […]
By: 民主與科學的拉扯 | Patterns of Mind on 2010/12/14
at 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