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讀 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Organization of Sciences,遇到兩個有趣的表。
該書作者Whitley 運用組織理論研究學術工作。他比較分析了各種不同學術工作的組織特性,並試圖建立起一套分類架構。早在1975年,Rundle Collins 就曾在 Conflict Sociology (1975 506-14) 提出用「任務不確定性」(task uncertainty) 跟「相互依賴性」(mutual dependency) 替科學分類。Whitley沿用這兩個概念,並進一步再細分,形成兩組四個二元指標,分別是:
Technical uncertainty技術不確定性 -就是學者在解釋預測實際現象時,不確定的程度。技術不確定性低,代表學者能準確預言,技術不確定性高,學者只能歎道世事複雜多變。
Strategic uncertainty策略不確定性 - 就是學術理論的分歧程度。策略不確定性低,代表理論有高度共識,策略不確定性高,代表理論眾說紛紜。
例如工程研究策略不確定性高(不管黑貓白貓)、技術不確定性低(重點是要會捉耗子),經濟學策略不確定性低(理論整合度高)、技術不確定性高(但常常預言失敗)。
Functional dependency 功能依賴性 - 也就是研究工作需要通力合作的程度。大型研究計畫中功能依賴性高,單打獨鬥的研究功能依賴性低。
Strategic dependency 策略依賴性 - 這是一個比較難掌握的觀念,也就是研究結果是否只能由專業同儕認可。
例如哲學家功能依賴性低(有紙筆咖啡就可以)、策略依賴性高(只有哲學家才能了解),藥學研究的功能依賴性高(需要昂貴器材)、策略依賴低(不管別人怎麼想,直接賣藥廠。)
Whitley用這四個向度構建出十六種排列組合,幸好其中九種組合「不穩定」(代表這四個因素並非彼此獨立)。下表合併自他書中的表 5.1 跟表 5.2,其中包括Whitley對將其中七種組合的命名與舉例,中文為我的注解:
坦白說,罕有人能真正掌握到那麼多學門知識活動的本質,細讀Whitley對許多學門的分類分析,也多有疑義。不過即使最終的成果不令人滿意,Whitley 的出發點十分聰明。從孔恩(Kuhn)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後,七十年代流行的科學社會學研究,都傾向將科學視為一種「社會建構」,並採取微觀的、類民族誌方式的參與觀察取徑,獲得許多瑣碎不連貫的成果。Whitley的理論,提供一個匯融這些分散成果的宏觀架構,或至少,激發了一種對宏觀視野的盼望。
回顧我自己的學習史,大二從化學轉唸心理,大四將重心從生心移往社心,四年後進研究所又轉唸社會學,剛好從圖表的右上方悠晃到左下角。此間不同學門思考邏輯的本質、內韻的哲學基礎,乃至對知識生產的規範期待,或學術活動的組織形式,點滴差異,深銘在心。
說說你的想法